作者:周毅仁、李愛民(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5年來,圍繞“兩中心兩地”目標定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特別是聚焦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不斷探索,成渝地區改革動力更加強勁、開放活力日益迸發。
重點領域改革成效顯著
兩地著眼落實國家要求、圍繞川渝合作所需,系統謀劃實施37項重點改革事項,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增添動力。
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加快探索。建成全國首個跨省共建的省級新區川渝高竹新區,依法賦予行政主體管理權。建成投用川渝首個跨省域共建社銀一體化網點、首個跨省共建市場監管機構和稅費征管服務中心。構建雙城經濟圈統計監測指標體系。聯合印發《推進川渝高竹新區試行建設用地指標、收儲和出讓統一管理工作意見》,連續兩年單列下達1000畝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城鄉融合機制改革持續深化。兩省市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登記賦碼發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超7.5萬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成都西部片區探索“一元化”戶籍管理制度,實施全域遷移政策。重慶以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實現城鄉共同繁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占比達到90%,巴南等6區獲批開展新一輪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聯合制定跨區域產業協同招商10條措施,建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全球投資推介會。創新川渝招標投標數字證書(CA)服務方式,打造川渝移動CA平臺,實現川渝兩省市CA互認。協同推進川渝政務服務一體化,深入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聯合發布“免證辦”“一件事一次辦”等4個清單,推出4批次355項“川渝通辦”事項。完善“市場準入異地同標”便利化準入機制、知識產權跨區域快速協同保護機制、公平競爭審查交叉互評機制,重慶、成都外商直接投資到位資金占西部地區的50%左右。
此外,兩地還聚焦自身特色形成許多首創式、差別化改革。重慶以“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成都以公園城市建設為抓手積極推動超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
對內合作對外開放穩步擴大
兩地協同推進更高水平開放,積極推動從內陸腹地向門戶樞紐和開放高地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增加活力。
開放通道綜合功能持續增強。川渝對外開放主動脈連線組網,覆蓋全球126個國家(地區),聯通548個港口。中歐班列(成渝)實現運營標識、基礎運價、車輛調撥“三統一”,累計開行超3.6萬列,運輸貨值、重箱率等保持全國前列。中老國際貨運班列常態化開行。長江水道運行效能不斷強化,“川渝滬”外貿集裝箱班輪快線實現首航,智慧長江物流工程進入集裝箱預約過閘測試階段,進口集裝箱上海港“離港確認”通關政策順利實施、聯動通關時間壓縮至2天。
開放平臺能級不斷提升。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建設進程加快,聯合發布8個創新案例,“關銀一KEY通”川渝一體化模式獲評全國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異地辦理電子口岸相關業務時間壓縮三分之二以上。四川天府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成都市青白江區3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及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文化出口基地加快建設,12個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一帶一路”對外交往中心和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不斷推進,成渝RCEP跨境貿易中心成立,西部陸海新通道融資結算應用場景上線運行。
國內區域合作高效開展。兩省市突出向南和向西開放,與貴州、廣西、云南協同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共建面向東盟的國際空中通道,與廣西欽州港共建連接歐美、東南亞國家與我國西部地區的生物能源“產運”通道體系,成都國際鐵路港、欽州港共建綜合冷鏈物流。積極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上海、廣東、浙江、福建在科研創新、東西協作、產業轉移等方面深化交流。成功舉辦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共同開展全球投資推介,取得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