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區。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近年來,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以黨建引領為抓手,聚焦社區陣地缺失、服務滯后、對象分散、活動單一等突出問題,創新工作思路,補短板揚優勢,打好“四三二一”組合拳,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身邊操心事、煩心事,持續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四個一批”建陣地 打造幸福驛站
治理工作要抓好,陣地建設不可少。昔陽縣通過挖掘一批、租用一批、協調一批、共用一批“四個一批”方式,成功構建了覆蓋縣區、社區、小區三級的功能互補社區居民活動陣地網絡。
挖掘一批。充分利用政府部門閑置的10處房屋場地超過1000平方米的空間,在水電和設施完善后,劃撥給社區使用。其中,松溪河濕地公園的鐵架觀景臺被改造成150平方米的紅色驛站,內設紅色書吧、媽咪小屋等便民設施,由松溪路社區管理。自運營以來,紅色驛站已舉辦各類沙龍講座30余次,以及非遺民俗展演、親子手工制作等文化活動60余場,服務成效顯著。
租用一批。經過縣領導班子多輪溝通與協商,昔陽縣成功租賃到位于縣城核心地帶的山西銀行昔陽支行9000平方米的營業大樓。該大樓被改造為集黨員教育、群團服務、黨建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縣級黨群服務中心,服務范圍覆蓋整個縣城。
協調一批。協調小區公共用房和村轉居社區集體用房48處,通過財政投入、黨費支持、物業投資、業主集資等方式籌集資金,打造2處主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和46個小區黨群服務站。盤活鐘村社區閑置門面房,改造為720平方米包含黨群接待、便民服務、休閑閱讀、文體活動等功能區的鐘興黨群服務中心,日均接待居民百余人,吸引6支舞蹈隊常年駐點訓練,受到全國縣城建設現場會觀摩組專家一致好評。
共用一批。依托銀行網點、工會驛站、醫療服務站等場地,建設“暖心”驛站22個,向環衛工人、外賣員、快遞員、出租車和網約車司機等群體免費開放,為大家提供充電休息用餐的好去處。免費開放機關單位停車位1500多個,極大解決了居民夜間、假期停車難問題,有效滿足了多元化群眾需求和精細化治理要求。
“三項機制”統籌抓 創優服務模式
社區治理好不好,居民最有發言權。昔陽縣堅持把服務居民作為社區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小區治理入手,整合各方資源,統籌紅色物業組建、“六單”閉環管理、智慧平臺應用“三項機制”,創優服務模式,打好城區服務“組合拳”。
建好聯合服務黨委。建立紅色物業聯合黨委,統籌15個黨政機關、18個物業企業黨組織和19個社區黨組織集體研究解決涉物業重大事項,統一調度住建、市場等專業執法隊伍開展常態化聯合執法,補齊物業執法短板。依托紅色物業服務中心,引入住建、社區、民警、物業、綜治等5個部門聯合辦公,讓群眾“只進一扇門”就能解決水電維修、居民養老、矛盾調解等事務。組建24小時紅色應急搶修服務隊,幫助業主自管、社區兜底小區解決管道搶修、防汛排險等事項200余件。
搞好閉環服務辦理。對通過“12345”熱線、網信等渠道反映的居民訴求,實行“緊急問題即接即辦,一般問題3天解決,復雜問題1個月辦理”的“131”限時辦結制度,用“接單、派單、處單、回單、評單、督單”六單式的閉環跟蹤服務機制來破解物業難題。累計處理各類物業問題217件,評單滿意率85.29%。
用好智慧服務平臺。緊扣智慧型縣城創建目標,將141個小區、118個網格的人房信息、物業設施等數據導入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一屏觀全域,方便基層人員實時掌握信息。利用“幸福+碼”微信小程序開展志愿服務3200余次,幫助解決環境衛生、勞動就業等現實生活問題5000余個,成功入選2022年中國正能量“五個一百”網絡精品?;I建1000P算力的大寨智算中心,發揮“互聯網+大數據”優勢,全面推進基層智慧治理,助力社區治理“再加碼”。
“兩大重點”見溫度 守護朝夕美好
“一老一小”關乎百姓生活,牽動千家萬戶。昔陽縣緊緊圍繞“老年友好型”縣城、“兒童友好型”縣城創建,將“老人生活更幸福,孩子成長更快樂”作為社區治理的重要一環,堅持抓兩頭帶中間,積極探索精細化服務新模式,推動城市建設向“全齡友好”邁進。
圍繞老年友好型縣城創建,積極布局嵌入式社區養老機構,實施公共場所適老化改造,建設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和社區食堂86個,理發室、衛生室、中醫館等30余間。德潤嘉園小區通過騰退200平方米活動用房,開設幸福養老食堂、圖書閱覽室、居民活動室等共享服務空間,滿足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鼓勵老年人組建團隊,依托那年昔陽特色民宿街區、西南溝、大寨等景區,開展剪紙、太極、非遺、秧歌、戲劇等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活動,提升老年人社會參與感。啟動太極文化產業與健康工程示范縣創建,舉辦太極拳世界非遺四周年暨“農商行杯”中醫太極文化交流活動,發展太極康養項目,推動老年人康養。
圍繞兒童友好型縣城創建,改造提升9家有托育服務的幼兒園和2家民辦托育機構,公辦綜合托育服務中心全面運營,全縣總托位數達到780個。積極推動育兒補貼,對符合條件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別給予一次性育兒補貼5000元和10000元,累計為399戶家庭發放補貼資金214.5萬元。實施代際友好公園、兒童自然成長營地等項目,在巴洲、瑤灣等村建設親子樂園,在國防公園建設“小小軍迷”游樂園,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成長需求。投資盤活改造閑置的商業綜合體全周紅大酒店,建成集學、玩、購、食于一體的全省唯一一所縣級兒童科技探索中心。2024年9月中旬試運營以來,吸引7000多個家庭參與親子互動。
“一種精神”聚民心 助力文明善治
基層社會治理中,精神文化建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昔陽縣通過傳承奮斗精神、深挖文化資源,以文化榮譽感、認同感和自豪感為動力,致力于構建全民共享、友好善治的社區治理新風貌。
“理論加油站”讓精神富起來。昔陽縣依托縣圖書館、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等實體資源以及線上“移動圖書館”和各類閱讀點,建立起覆蓋全縣的400余個全民閱讀網絡。通過常態化開展“八進”學習閱讀活動,即進機關、進鄉村、進校園、進企業、進家庭、進景點、進網絡、進場所,營造出濃厚的書香氛圍,不斷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情操。
“全民唱山歌”讓藝術活起來。以活動涵養好民風、傳遞正能量,舉辦“全民唱山歌、奏民樂、跳民俗舞”活動,組織鄉村文化能人、文藝小分隊、專業協會、文藝志愿者等隊伍,把文藝文化培訓服務送到基層一線,以月賽、季賽、年賽形式舉辦大寨“村晚”“消夏晚會”等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動200余場,不斷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最美昔陽紅”讓文旅燃起來。立足本地傳統文化,講好昔陽故事,聚焦紅色、非遺、古村、民俗、德孝“五大文化”,開設重溫黨史紅色游、傳統古村文化游等紅色旅游專線6條,在上城街、大寨等景區開展拉話、足足馬等非遺文化展演和農民畫、剪紙、刺繡、布老虎、面塑民俗作品制作展示等活動200余場次,在中國人民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推介昔陽非遺文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不竭動力,2024年全縣游客達到420萬人次,增長14倍。在線上搭建網上非遺博物館,開設“每周一村”專欄推介昔陽古村落11個,拍攝昔陽美食、美麗鄉村、農文旅新體驗等“怡然見晉中 最美昔陽紅”系列視頻18個,點擊率達5萬余次。不斷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不僅促進了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更讓“人人都在奮斗、人人都愿奮斗”的精神在昔陽縣蔚然成風,讓奮斗精神燃爆昔陽這座幸??h城。(昔陽縣委政研室主任 田宏亮)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