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簡介:
常修澤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長期致力于制度經濟學領域人的發展理論、廣義產權理論和中國轉型理論的研究。其理論貢獻被收入《中國百名經濟學家理論貢獻精要》第2卷。入選美國傳記研究中心(ABI)《國際名人錄》和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IBC)《國際名人錄》。
浙江省委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如何貫徹落實這些要求,記者電話采訪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常修澤先生,他對此提出了三點具體可操作的建議。
科技創新上:建議全省推廣“求索模式”
記者:如何結合浙江實際,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
常修澤:我在2013年出版的《創新立國戰略》一書中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我們制勝的法寶”。的確,近幾年,浙江推進“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成效顯著,一些科技企業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比如,宇樹科技、云深處、深度求索等科技新銳企業“杭州六小龍”在國際上引發關注,彰顯科技創新的集聚效應與強大活力。正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強化,進而才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躍升。
下一步,我建議,科技創新可在全省推廣這種“求索模式”,“無事不擾、有事必到”,進一步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其一,通過推廣“求索模式”,促進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前沿技術與企業生產實踐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傳統產業注入新技術、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其二,推廣“求索模式”,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使浙江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更多突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其三,鑒于浙江不同地區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存在差異,推廣“求索模式”,讓企業通過市場理性,推動區域間產學研合作,促進創新資源向相對薄弱地區流動,大家一起創新驅動發展。
產業創新上:建議浙江發展海上“無人艇、無人船”等現代海洋裝備產業
記者:在產業創新上,您認為浙江有哪些拓展空間?
常修澤:攜科技威力向“海”發展。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約473萬平方公里。去年,海洋產業國內生產總值10萬億元。我想提請大家不要忽略,浙江是中國的一個海洋大省,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更難能可貴的是,浙江擁有完善的“互聯網+”等科創體系。下一步,我建議浙江可發展海上“無人艇、無人船”等現代海洋裝備產業,把產業延伸到“空天、海洋、深地”等領域。浙江具備廣闊的海洋經濟需求市場、良好的產業基礎和較強的技術研發實力,通過與多領域融合發展,我認為未來市場前景廣闊,希望能引起省里重視。
生態創新上:建議浙江探索試行“資源生態票”
記者:您是產權研究專家,在綠色發展上,浙江可以探索哪些創新?
常修澤:我有個觀點,“廣義產權”除了企業產權外,還應“廣到天,廣到地,廣到人”。“廣到天”,就是“環境生態產權”;“廣到地”,就是各種“資源產權”;“廣到人”,就是“人的各種產權”,包括技術、知識、勞動、管理這四大要素。對此,我在新著《中國要素市場化配置大綱》中也有所闡述。
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四條路線——技術創新路線、結構調整路線、政府規制路線、市場機制路線當中,市場路線相對薄弱。市場路線要求通過產權、價格等經濟機制來尋找出路。浙江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我建議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換進行升級,可以嘗試發行“資源生態票”。
大家知道,改革歷程中曾經出現過“地票”。去年底,還出現了全國首張“草票”,這是一種面向市場制發的“經濟權益憑證”,從“一片片草”到“一張張票”,實現了草原生態產品價值的“可度量、可交易、可變現”。由此我聯想到,浙江作為創新之地,能否創造出新的“資源生態票”呢?為此,政府可出臺專門針對“資源生態票”及其產業創新融合的試點方案,同時,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精準監測與評估生態資源,并完善相應的市場交易規則,在現有的“浙江產權交易所”交易即可。我希望,這種“可度量、可交易、可變現”的制度創新將給浙江的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