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至12日,第十四屆(2024)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以“面向2035的中國民辦教育”為主題,旨在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研討民辦教育發展趨勢、高質量發展戰略與可持續發展路徑,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服務教育強國建設。安徽省教育督導專員、安徽三聯學院黨委書記王光虎,安徽三聯學院董事長余皖生,常務副校長江秀麗、副校長操曉峰,黨委辦公室、國際合作交流中心等負責人應邀參會,與全國各民辦院校領導及社會各界專家、學者代表匯聚一堂,共同圍繞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行深入探討與交流。安徽三聯學院喜獲中國民辦教育協會2024年度優秀會員獎及優秀辦學案例獎。
江秀麗在民辦高校高質量創新發展與老年教育論壇上作《“一堅持&七共同”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的三聯探索與實踐》交流發言,詳細闡述了學校產教融合歷程及取得的初步成效。發言引起了與會領導、專家的廣泛關注。
江秀麗在發言中介紹,20多年來,安徽三聯學院秉承三聯集團產學研一體化“基因”,充分利用集團產業、科技、教育優勢,堅持“集團內+集團外”雙輪驅動,協同打造產教融合“三聯模式”。學校加快扁平化管理體制綜合改革,校地企協同共建產業學院與學部,持續完善保障機制,奮力邁進“產教深融合,打造共同體”新征程。堅持黨建引領與思政聯動、共同建設“血緣式”產業學院、“集群式”學科專業、“協同式”育人平臺、“雙棲型”師資團隊,并研究“紓困式”科研課題、建設“場景化”教學課堂、培養“緊缺型”產業人才。學校堅持“產業發展到哪里、人才培養就跟進到哪里”,2020年以來新增人工智能等8個專業100%面向安徽新興產業;推進“交通安全、智能控制、數字藝術、健康養老”專業集群再深化,構建“智慧交通、現代康養、數字創意、新商科、新工科、新文科”6個專業集群,構筑“一院(部)一集群”“一集群一產業”的生態格局。聯合通用航空等領域領軍企業,共建飛機機械設備維修、飛機電子設備維護等相關方向專業,校企全過程培養;大力發展微專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應用技術”“智能技術適老化應用”2個省級微專業順利開班,立項“智慧交通測繪應用技術”等5個校級微專業。
學校先后共建了協同育人平臺32個。如: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共建了三聯智慧康養驛站、康復工程研究所;在集團共建了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校內共建了交通安全和服務機器人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交通信息與安全省級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老年康養大學、華理三聯康養研究院等,并共同建設產教融合京、滬基地。學校先后參與國家“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工程院等項目10余項,共獲發明專利14項、標準9項;參與研發機器人護理床、助力助行外骨骼機器人等康養產品已市場化??蒲谐晒搏@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發明獎等。學校也支持集團企業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等稱號。
“三階段二十余載、一個堅持七個共同”,由基因到共同體,共譜協同育人“合奏曲”,安徽三聯學院產教融合成果先后獲安徽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一等獎,獲中央主流媒體和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安徽教育信息(改革專報)等推介,入選“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學校獲“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全國產教融合標桿院校”“中國民辦教育百強”等榮譽,教改成果獲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教育工作情況》專題報道。2024年,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人民智庫)專家調研組赴安徽三聯學院開展實地調研,總結提煉安徽三聯學院產教融合的經驗。調研組認為,安徽三聯學院遵循改革的“三重邏輯”,即改革的宏觀邏輯——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牽引,統籌教育鏈、科技鏈和產業鏈三大資源一體化辦學,推動了應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創新;改革的中觀邏輯——以產業人才需求為牽引、產業技術創新為載體,實施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聯合舉辦產業學院,推動了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教育模式的創新;改革的微觀邏輯——以產業工人技術技能需求為牽引,以企業真實場景的實踐教學和技術創新為載體,由高校專業導師和企業技術導師合作育人,推動了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走出了一條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崛起之路。
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大會是由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發起并主辦的全國性行業會議,是民辦教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會議。安徽三聯學院是安徽省唯一一所同時獲得優秀會員及優秀案例的高校,此次獲評是對安徽三聯學院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及教育教學成果的肯定。下一步,學校將繼續提高辦學水平,努力提升內涵發展,持續深化產教融合,為建設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民辦本科高校、實現“百年老校”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為我國民辦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張啟元 隋欣)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