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彭健華瀘州市委組織部干部一科科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各有什么特征?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
解讀:周文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一論斷強調了綠色發展的重要意義,揭示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的內在關聯,指明了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深刻領悟這一重要論斷的內涵。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良好生態環境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愈發重要,人民對于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愈發迫切,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彰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與必然要求。過去,資源、投資拉動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支撐了中國經濟數十年的高速增長,但也帶來了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污染加劇等嚴重問題。同時,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正處于向縱深發展的階段,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未來一段時間化石能源消費仍將保持剛性增長,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高質量發展面臨眾多瓶頸制約。為解決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問題、持續提升經濟發展活力,必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順應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是用最少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發展,是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充分發掘中國綠色發展潛能,不僅能促進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也能滿足人民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和優美環境的要求,更能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對能源與資源的利用率低,產出水平低,發展中產生的廢棄物難以被循環利用,不利于社會物質財富積累與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可以通過綠色科技創新與綠色新興產業發展打造本國經濟發展的新支柱,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通過生產綠色高附加值產品和提供綠色服務提升在全球貿易中的競爭力。可以以綠色科技創新引領能源革命,以點帶面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形成低碳發展新格局。隨著綠色科技水平的提升,更好地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本,使自然環境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財富之源和重要保障。
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的重要特征
新質生產力是在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量子通信、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誕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是其重要特征。“高科技”體現在科技創新成為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是由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引發的生產力質變,科技創新將促使新舊生產要素有機融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賦能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發展,從而推動生產力向更為先進、更高科技含量的質態轉變。“高效能”體現在資源配置效率與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升。在新技術的驅動下,信息、知識、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與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實現深度融合與創新配置。科技創新能通過提升勞動者素質、革新生產工具及發掘新型生產要素等方式,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提高勞動生產率。“高質量”體現在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特點、以質優為關鍵的先進生產力,擺脫了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能夠帶來更高附加值的產品與更為優質的服務,能夠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綠色生產力是由綠色科技創新及模式創新催生的先進生產力,體現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要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同樣是其重要特征。就“高科技”而言,綠色科技創新是綠色生產力形成的核心。綠色科技創新要求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創新發展,同時要對科技創新的方向予以把控,舍棄有利于經濟而嚴重損害環境的創新成果。綠色科技創新成果將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開發、高附加值綠色環保產業的成長和綠色消費等新服務的發展,這將減少經濟發展對有限資源的依賴性,優化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式,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就“高效能”而言,在綠色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數字技術與綠色技術將深度融合,提升綠色發展效率。當前,數據要素已經成為綠色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采集、分析數據要素有助于人們獲得綠色發展信息,在生產中應用數據要素能提升其他生產要素利用效率,實現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快速增長。綠色科技創新將深刻改變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形態、功能與耦合方式,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就“高質量”而言,綠色技術創新與產業綠色轉型將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構建,能夠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自然財富、生態財富源源不斷帶來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開辟了生產力發展的綠色新路徑。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實現了生產力的極大增長和物質財富的高速積累,但也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資源危機、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究其根本,西方國家的發展建立在粗放型、資源消耗型和環境污染型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與生產力發展路徑之上,經濟發展背后是沉重的環境代價。面對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的兩難困境,中國沒有模仿部分西方國家“去工業化”或污染轉嫁的做法,而是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戰略,開辟了生產力發展的綠色新路徑。新質生產力以綠色科技創新為核心,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綠色技術突破、資源配置方式優化以及綠色產業發展將推動制度變遷,引發經濟發展模式的深層次變革,為綠色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不竭動力。這也將促進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向創新驅動、人才引領、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方式轉變,真正兼顧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
新質生產力為全球發展中國家提供綠色發展新方案。與發達國家不同,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發展不足。在有限的環境承載力和資源限制下,發展中國家既不能盲目追求“可持續”或“減少消費”,也不能重復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必須有選擇、有限制地進行工業化,走生產力優先發展的綠色道路。發展中國家可以加快綠色科技創新與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通過為世界各國提供多元化的綠色、優質和高附加值的產品與服務提升自身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實現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攀升。發展中國家可以優化對生態財富的開發與利用方式,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拓寬經濟增長空間。此外,發展中國家也可以與發達國家在綠色技術、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生態治理等領域開展合作交流,實現共贏。
新質生產力豐富與創新了綠色生產力理論。西方的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理論只是圍繞綠色發展中的部分問題對新古典經濟學思想進行了重新校準,本質上依然是“以資本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經濟學,在其指導下無法突破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根本對立。與之不同,新質生產力理論深刻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其吸收了中國古代自然智慧、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容,將生態環境納入生產力范疇,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這一理論突破了將環境與經濟視為此消彼長的對立面的固有認識,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這一理論將綠色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綠色生產力的核心,要求通過非線性、顛覆性的系統創新對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與社會制度進行整體性變革,為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指明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