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與目標,學校思政課應該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和田地處我國邊疆,為少數民族聚居區。當地教育系統立足自身實際,結合地方特色,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出發,不斷整合資源、創新方式、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活動,加強少數民族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與理解,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化融入思政課方面做出積極探索,形成了諸多可行的做法,為其他地區提供有益借鑒。
一、完善體制機制,成立一體化教研聯盟。2023年4月,和田地區教育系統以當地高校為牽頭校,同時邀請北疆高校與疆外高校為指導校,成立“和田地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聯盟”,共同開展思政課教學活動。新疆和田學院分別結對當地和田市、和田縣與皮山縣的8所中學與8所小學以及若干所幼兒園,同時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聯盟建設領導小組,由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擔任組長,牽頭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制定《和田地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聯盟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圍繞團隊建設一體化、課程建設一體化、教學目標一體化、教學科研一體化、師資隊伍一體化等目標,制定工作方案,共同開展教研活動。
二、開展集體備課,打造教研學共同體。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結對中小學校思政課教師組成教-研-學共同體,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主題,每個學期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集體說課備課、優秀教師示范、專家聽課評課以及入校走訪調研聽課等方式,引導當地中小學教師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覺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學過程中。同時,加強示范課建設,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多門示范課程,為其他地區教師提供示范、引導。
三、參觀考察調研,不斷豐富教學方式。新疆和田學院依托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與實踐基地,積極組織當地師生進行參觀考察研學,開展現場教學,創新教學方式,了解各民族團結友好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23年以來,鑄牢基地先后組織當地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參觀考察了和田地區博物館、沙海老兵紀念館、庫爾班大叔紀念館、王蔚紀念館以及約特干故城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另外,當地學校積極加強與北京地區高校的交流、學習,積極借助北京援疆力量,帶領當地學生來北京參觀考察。比如,2024年4月,當地高校與北京物資學院聯合舉辦為期一周的“石榴籽研學團祖國行”活動,組織當地師生赴北京交流參觀學習,先后參加天安門升國旗儀式、瞻仰了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參觀國家博物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香山革命紀念館等,同時赴中央民族大學、北京物資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學校交流學習,帶領民族學生登上長城,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深化理論學習,召開專題學術會議。思政課在本質上是講道理的課,需要講通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學理、道理與哲理。當地高校為了更好地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申報各類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基地與項目。依托新疆和田學院,申報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與實踐基地,國家通用語言普及基地等,有效提升當地的教學與科研水平。為了提升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理論水平,新疆和田學院策劃舉辦“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研討會邀請疆內外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學者40余人,進行關于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理論研討與經驗交流分享,為當地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理論賦能,進一步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教育當中。
整體來看,和田地區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維度出發,積極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取得了重要成效,有效提升了思政育人效果,有力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走深、走實。當然,未來工作中還需要進一步挖掘整合教學資源,加強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力度,進一步加強教師培訓,積極開展對外交流等,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效果,不斷增強各族學生的“五個認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凝心聚力。
一是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田地區,蘊藏著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民族團結進步等教育資源。當地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據教學目標進一步整理挖掘,將其有效融入到思政課教學當中,有形有感有效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比如,和田地區的庫爾班大叔紀念館、王蔚紀念館、和田地區博物館、沙海老兵精神、胡楊精神、北京援疆故事、五星出東方舞劇等都是非常好的教學資源。以大學思政課教師牽頭,帶領中小學教師組成教研團隊,充分挖掘利用上述資源,將其有機融入教學當中,形成經典的教案與教學案例庫,進一步讓各族學生感受到民族一家親的理念,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是加強師資建設,培養優秀隊伍。教育事業,教師為本。和田地區地處我國邊疆地區,自然條件較為艱苦,社會環境復雜,當地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這就需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尤其是要發揮新疆和田學院的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職能,為當地培養更多的優秀教師,同時要加強對于當地中小學教師的教育培訓。當地高校需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積極牽頭中小學教師組織開展相關教研活動,定期開展研討、交流、培訓等,不斷加強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政治素質與教學技能水平。另外,當地學校需要充分利用教育援疆力量,積極發揮教育援疆人才,通過公開講座、傳幫帶、聯合開展課題研究等形式,進一步提升當地思政課教師能力素質。
三是開展交往交流,加強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加強不同民族師生之間的交往、交流,增進相互的了解,增進友誼。當地學校需要充分利用內地省份援疆資源與優勢,加強交流。北京、天津與安徽三省市對口支援和田地區。當地教育部門可以充分利用援疆后方資源,帶領當地學生走出去,加強與兄弟省份之間的交流、交往,進而打造“精品交流項目”“精品研學項目”,引導學生加強對于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了解與體悟,理解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感受祖國的繁榮與強大,體驗各族人民的友好與熱情,促進民族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讓各族學生越走越親,越走越近,進一步感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四是強化學術支撐,推動內涵式發展。高校是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研究與師資培養的重要陣地,也是人才、資源的集聚地。在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時要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資源優勢,按照增進共同性方向,扎實開展理論研究,不斷凝練各民族歷史文化中的共同要素。尤其是要從一體化維度,高校牽頭聯合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組建科研團隊,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潤疆、大思政課建設等主題開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為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重要的學術支撐、學理支撐。同時,對于優秀經驗及時總結、推廣,深化一體化發展。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的生命線,各族人民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維護民族團結。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思政課教師要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維度出發,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理論學習,加強交流協作,形成教育合力,構建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中華民族教育格局,引導各族同學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心中種上一顆中國心,涵養中華情,能夠自覺維護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凝心聚力。(作者:李海龍,北京物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和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本文系北京市教工委思政專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BJSZ2023YB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