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對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完善社會治理、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工作面臨思想認識不到位、“兩個覆蓋”工作質量有待提升、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的協同融合不足等困境。加強“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應創新黨建模式,實現“兩個覆蓋”有形有效;凝聚思想共識,畫好“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同心圓;壓實黨建責任,增強“三新”黨組織領導力;把握工作重點,增強新興領域黨的組織動員能力;提升履職能力,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堅持人民立場,維護“三新”領域群眾利益,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三新” 黨的建設 體制機制改革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267/F24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24.009
【作者簡介】王文成,鄭州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智庫中心主任、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公共組織人才考選制度、黨的建設研究。主要論文有《創新型人才不足的應對思路》《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引擎”》《競爭性選拔考試信用制度的建構》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加強黨的建設作出部署,提出“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1]。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2]這為做好新時代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以下簡稱“三新”)的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對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完善社會治理、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以新時代黨的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把改革推向前進“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3]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黨的建設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強保障。落實黨的全面領導,必須依靠各基層黨組織去實現。“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強調黨對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的全面、系統、整體推進,旨在突破以地域、單位為主的黨組織設置,根據新業態的業務模式、組織方式、人員結構變化等,創新組織設置和工作方法,推動黨組織的建設與行業發展、業務發展有機融合,使黨的組織、工作覆蓋經濟網絡的每一個鏈條和每一個新就業群體,把各領域的黨員群眾組織凝聚起來。基于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學理邏輯,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與黨的建設互動關系的理解與把握,對于加快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意蘊,為“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研究提供學理支撐,意義重大。
站穩人民立場。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不懈奮斗的價值遵循,更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看任何問題、作任何決策、抓任何工作,關鍵在于人民利益能否得到充分實現、維護與發展,人民的需要是否得到充分滿足與實現。黨的性質宗旨、黨的初心使命決定了要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要把人民利益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4]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把握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廣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堅持方向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5]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鮮明特征和最突出優勢,為中國式現代化沿著正確軌道前進提供了方向指引,使我們能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穩健前行。正是源于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逐步明確了發展目標、發展策略、發展路徑,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黨的建設是關于黨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制度等綜合性建設的系統工程,事關黨自身的建設、管理與發展問題。其中,對“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6]等基本要素的理論闡述是其核心內容,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理論基石。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刻把握黨的領導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關系,著力解決大黨獨有難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政黨治理現代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創新內容載體。“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7]有效的載體是加強新時代“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工作的重要手段。只有把內容方式和目標任務融入多樣化的豐富載體之中,才能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使黨建工作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各級黨組織要積極搭建傳播平臺、拓寬傳播渠道、創新傳播內容,進一步豐富學習形式、筑牢思想根基,創新活動載體、激發黨建活力,使人民群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持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取得的偉大成就。要以黨的思想建設豐富和深化“三新”組織和群體文化內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三新”組織和群體成員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大局意識,強化組織觀念,增強自立自強意識、公平競爭意識、效率效益意識和學習創新意識,進一步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面臨的現實困境
近年來,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發展迅速。截至2024年5月底,我國民營經濟經營主體總量達18045萬戶,占所有經營主體的比例增長到96.4%。[8]從社會組織發展來看,截至2022年底,全國在民政部門登記的各級各類社會組織達89.2萬家,全國社區社會組織超過175萬家。[9]隨著網絡社會、信息社會、數字社會的到來,與互聯網平臺、新零工經濟緊密相關的新就業群體數量日漸龐大。據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全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已達8400萬人,約占職工總數的21%。[10]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具有分布范圍廣、流動速度快、群體規模龐大、人員結構復雜等特點。如何結合其工作方式和人員結構特點,抓好黨組織覆蓋和黨的工作覆蓋,有效開展黨組織各項活動,在認識和實踐層面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
對黨建工作的思想認識不到位。只有思想認識到位,才能行動自覺。當前,“三新”組織和群體在黨的建設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著思想認識不到位的問題。“三新”組織和群體成員來源多樣,對黨建工作的參與感和歸屬感不強,加之人員流動頻繁,開展黨建工作難度較大。部分“三新”組織的黨員對黨建工作重視程度不足,存在重經營、輕黨建的傾向,認為黨建是政府的事務,與企業和自身發展無關,缺乏參與黨建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黨的政策方針學習認識不充分不到位,難以充分發揮黨建對自身發展的引領作用。個別“三新”組織的負責人對成立黨組織心存顧慮,擔心黨組織會對自身的經營、管理進行監督、牽制和約束。[11]總體來看,“三新”黨組織不同程度存在政治意識不強、形式主義抬頭、執法執紀不嚴等問題,直接影響了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的發揮。
“兩個覆蓋”工作質量有待提升。201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中辦發〔2012〕11號),明確要求在非公有制企業“努力推進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近年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在挖掘內需潛力、推動產業轉型、塑造優勢產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不斷顯現。與此同時,部分新興領域企業普遍存在黨組織設置不完善、黨建陣地缺失、黨建經費投入不足、黨員教育管理不到位、黨員發展數量少等突出問題。[12]從全國來看,基層黨組織覆蓋率偏低、政治功能不夠強、陣地使用效能不高、工作隊伍較弱、責任體系不健全成為“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工作的基礎性問題。以南昌市為例,新經濟組織中黨員占比約為1.4%,新社會組織中黨員占比約為4.13%,新就業群體中黨員占比僅為0.09%;黨群服務陣地建設總體比較薄弱,其中18%單獨組建的黨組織對照“六有”標準仍有一定差距;86%的新興領域黨組織書記、黨務干部兼職從事黨務工作,其中46%兼職從事群團工作;76%的黨組織書記未主動過問和指導同級群團組織工作。[13]一項針對襄陽市“兩新”組織的黨建調查顯示,超六成受訪者認為未來“兩新”黨建工作最需要加強的是“吸納黨員和發展黨員工作力度”,8.53%的受訪者表示“黨組織書記做黨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高”,近半數受訪者認為“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最需要加強的是“提高黨組織書記、黨務工作者黨建工作能力”。[14]相對于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黨建工作,“三新”領域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有形覆蓋和有效覆蓋相對不足,成為提升黨建科學化水平的制約因素。
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的協同融合不足。當前,不少“三新”領域的黨建工作面臨黨組織“虛置化”問題,導致黨建與業務工作難以有效協同和融合。具體來說,不少“三新”黨組織雖有組織、有架構、有人員、有活動,但是組織生活疏于形式,沒有真正結合“三新”組織和群體的特點開展黨建工作,黨組織的應有功能難以發揮,黨中央決策部署難以真正落地生根。以湖北省襄陽市針對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調查為例,19.3%的受訪者表示“‘兩新’黨組織在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上作用發揮一般”,38.94%的受訪者認為“黨建工作與企業生產經營結合不夠”。[15]一方面,部分“三新”組織和群體負責人缺乏為黨組織活動提供有效保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愿拿出經費開展黨建工作;另一方面,“三新”組織黨務工作者大多由業務人員兼任,缺乏黨務工作經驗和能力,較難在短期內適應“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工作的要求。[16]部分“三新”黨組織職責目標不明確,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的過程中面臨不少“中梗阻”。其造成的必然結果是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弱化,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難以有效發揮,這導致“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常常陷入“黨建為業務服務”或“業務為黨建服務”的矛盾之中,黨建與業務未能真正實現有機結合、深度融合。
推進“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以平臺經濟為代表的經濟新業態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三新”組織成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必須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加強“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工作,構建條塊結合、上下聯動的黨建工作體系,進一步加強黨對“三新”組織和群體的領導,建強黨在新興領域的基層戰斗堡壘。
創新黨建模式,實現“兩個覆蓋”有形有效。自20世紀90年代起,“兩新”組織蓬勃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的新命題,將“兩新”拓展為“三新”。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規定中央層面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指導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17]地方各級黨委隨之組建對口的社會工作部門,承擔“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工作的職責,“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18]新時代新征程上,實現“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兩個覆蓋”有形有效,需要把握好以下三點。一是理念創新。突破地域、單位為依托的傳統模式,依據新業態特點創新組織設置和工作機制,實現黨建工作與行業特點、業務發展、個人提升的有機融合。二是體制創新。以特定區域為平臺,由縣(區)一級黨委社會工作部門牽頭,整合域內行業管理、業務監管以及社區、各類群團組織、志愿組織等多方力量,理順各方關系,構建條塊結合、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大黨建聯合體。利用信息科技和新媒體技術優勢,實現黨員統計、黨員教育培訓、黨員管理等功能上網,構建黨建網上社區,提高“三新”群體中黨組織的覆蓋率。三是機制創新。突破傳統勞動關系的制度藩籬,強化“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的管理機制建設,理順“三新”黨組織與黨、與上級黨委以及同級黨組織之間的關系,引導“三新”組織和群體正確理解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與黨內民主的關系、黨的組織紀律與黨員個人自由的關系,完善流動黨員摸排、轉接和對接機制,確保流動黨員“流動不流失”、組織關系不松散、日常管理不松懈、紀律約束不松垮,不斷擴大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有形有效覆蓋。
凝聚思想共識,畫好“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同心圓。“三新”行業分布廣泛、專業類型多樣、業態發展迅速、利益訴求多元。凝聚思想共識是加強“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的基礎和前提。要創新思路和辦法,掌握“三新”領域黨員群體的思想動態和價值取向,增強其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構筑“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的價值最大“公約數”。一是鞏固思想政治基礎。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完成歷史使命的重要戰略和策略。歷史和現實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攻克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就在于我們黨始終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力量。要把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加強“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政治引領的核心,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二要暢通表達渠道。改革開放以來,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出現了以律師、會計師、評估師、稅務師等專業人士為代表的社會群體。新時代以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催生出以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這些新業態聚攏了包括網絡作家、自由撰稿人、網約車司機、外賣送餐員、快遞員等在內的大批新就業群體,其基于不同的教育背景、職業形態、利益訴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認知、行為方式、價值取向。加強“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工作,要最大限度地為凝聚價值共識營造寬松氛圍,暢通和拓寬表達渠道,鼓勵其積極表達利益訴求,勇于建言獻策。三是強化政治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組織是‘形’,思想是‘魂’。”加強“三新”組織和群體黨的建設,既要“造形”,更要“鑄魂”。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推進經常性教育和黨內集中教育相結合,引導“三新”組織和群體自覺接受黨的領導,提高思想認識,不斷鞏固黨在“三新”領域的群眾基礎和組織基礎。
壓實黨建責任,增強“三新”黨組織領導力。壓實黨建工作責任,增強黨組織的領導力,是發揮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的基本前提。一要強化政治屬性,明確“三新”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發揮好“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的引領作用,使其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引領“三新”組織健康發展。二要選優配齊黨組織負責人,建強黨務工作隊伍。把政治標準放在選人用人首位,強化政治素質考察,樹立實干導向,精選、嚴選“三新”黨組織書記。建立新興領域黨務工作者人才庫,讓具有較高政治素質和豐富黨務工作經驗的人才擔任黨組織負責人。引導“三新”組織在專業技術人員、生產經營能手、優秀青年職工代表中發展黨員,著力把黨員培養成業務骨干,把業務骨干發展為黨員。通過設立黨員示范崗、黨員先鋒隊、黨員承諾踐諾等方式,引導黨員亮出身份和承諾事項,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執行力。三要根據“三新”組織發展需要設置黨組織,實現黨建工作與行業組織協同發展。堅持因企制宜、因社制宜,科學分類、精準分級、合理設置,積極探索契合行業分類的黨建模式,將“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與行業特征、業務發展、生產運營、文化建設等相結合,實現黨建工作與行業組織發展“兩不誤、兩促進”。四要建立“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考評機制。健全完善“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工作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將加強“三新”黨組織書記、黨建指導員隊伍建設作為黨建考核的重要指標,促進“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實”起來、“硬”起來、“強”起來。
把握工作重點,增強新興領域黨的組織動員能力。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凝聚力,要突出抓好重點企業、行業與區域黨的建設。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龍頭企業和互聯網平臺企業等屬于“三新”組織的重點企業;民辦學校、民辦醫院和律師行業、注冊會計師行業、稅務師行業以及出行、外賣、即時配送服務等屬于“三新”組織的重點行業;各類園區、商務樓宇、商圈市場等,屬于“三新”組織的重點區域。基于“三新”組織行業分布樣態、組織規模、員工作業方式各異的現實情況,“三新”黨組織的設置需系統規劃、科學分類,結合實際完善組織架構,優化整合建立“實用型”黨組織。要緊跟信息產業、文創產業等新經濟新業態發展步伐,補齊協會商會類社會團體黨建工作的短板。在“三新”群體高度聚集的商務樓宇,依托街道黨組織或產權單位、骨干企業建立樓宇黨組織,以樓宇黨群服務中心或樓宇工作站為陣地,開展黨務、政務、商務常態化服務,實現黨建引領賦能,凝聚改革發展合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關注新業態發展,堅持網上網下結合,做好新就業群體的思想引導和凝聚服務工作。”[19]新就業群體是正在發展中的新興群體,其所從事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業態,做好這一群體黨建工作的關鍵是逐步構建起嚴密的組織體系,健全黨的組織形態。唯有建立黨組織,才能把從事不同業務、分散的個體黨員凝聚起來。為此,行業黨委、屬地黨組織要根據新就業群體就業靈活化、崗位流動化、工作碎片化、工作在“云”上、行走在路上的特點,靈活安排組織生活的內容和形式,確保黨員流動不流失。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將傳統黨課搬到“云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打造“云端課堂”“線上‘三會一課’”,為“三新”組織黨員的理論學習和能力提升提供組織和資源支撐。
提升履職能力,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涉及范圍廣、觸及利益深、攻堅難度大,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廣泛凝聚共識,筑牢全黨全社會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礎、群眾基礎。“三新”組織和群體要正確判斷形勢、科學謀劃改革、廣泛凝聚力量、推動改革舉措落實落細落到位;廣大黨員干部要提振精神狀態、更新思想觀念、增強素質能力、優化作風形象。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樹立“黨建出生產力”理念。從北京、長三角、珠三角的實踐來看,“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要強化政治引領,健全完善黨委參與企業決策各項制度,從治理架構上確保黨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確保重大問題科學決策和高效執行有機統一。對“三新”組織和群體中企業出資人、社會組織負責人不是黨員的,要進一步加強引導和培養,強化教育培訓,提升其政治素養。發揮“三新”組織負責人的模范帶頭作用,切實發揮黨組織在防范風險、維護權益等方面的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三新”組織的發展優勢。二要提高“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務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處理好黨建和業務的關系,堅持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20]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務工作者頭腦,加強思想淬煉,堅定其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依托各級黨校、高校和黨員教育培訓基地,開展黨的理論、黨務知識、經濟形勢政策解讀等培訓。通過業務大講堂、崗位練兵、技能比武、項目揭榜掛帥等方式,加強“三新”組織和群體業務培訓、技能訓練、業務鍛煉,實現黨務、業務雙提升,把黨務工作者培養成復合型人才,進一步壯大黨組織力量,在“三新”組織和群體改革發展中彰顯黨組織的先進性。
堅持人民立場,維護“三新”組織和群體的切身利益。《決定》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21]這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立足點。馬克思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22]“三新”組織和群體黨建工作應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高“三新”組織領導團隊和骨干力量抓好改革落實的能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本領、服務人民群眾的水平。要關注痛點堵點,加強“三新”領域黨員群眾的權益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23]在“三新”組織和群體中開展黨建工作,要深入了解“三新”組織員工的實際需求,密切關注他們的思想狀況,了解他們普遍關心的問題、遇到的困難以及關于組織發展的建議。現階段,由于我國“三新”組織中的群團組織還不健全,導致“三新”組織和群體的權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害,法律賦予他們的部分權利流于形式,部分成員既無從知曉和參與組織決策,也難以參與組織民主管理和對組織發展實施監督。快遞員、送餐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創造者、守護者、共享者,也是勞動關系中相對弱勢的群體。平臺企業的“算法壓榨”、新就業群體勞動保障缺位、侵犯用戶隱私和消費者權益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24]加強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必須聚焦其內在需求和實際困難,暢通和拓寬利益表達渠道,指導、幫助他們通過合法渠道反映問題,化解矛盾糾紛,維護黨員群眾的合法權益,真正把基層黨建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增強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戰斗力。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國共產黨干部選任制度的百年探索與歷史經驗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8頁。
[2][3][2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45、51、6頁。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5頁。
[5]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4年10月1日,第2版。
[6]習近平:《深刻領會黨中央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 不斷提高組織工作質量》,《人民日報》,2023年6月30日,第1版。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5頁。
[8]《我國民營經濟主體占比穩步提升》,2024年6月13日,http://www.news.cn/20240613/826ebcfbd80d43df8de7b5314f4df2ee/c.html。
[9]《全國社區社會組織超過175萬家》,《人民日報》,2023年7月17日,第4版。
[10]《全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達8400萬人》,《人民日報》,2023年3月27日,第1版。
[11]王輝:《“兩新”組織黨建工作:困境及路徑》,《求實》,2010年第6期。
[12]車磊、付汀汀:《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的探索實踐與深化路徑——以深圳市為例》,《嶺南學刊》,2024年第1期。
[13]劉建軍:《健全新興領域黨群共建工作機制的調研與思考》,《黨建研究》,2023年第12期。
[14][15][16]張承武等:《新時代“兩新”組織黨的建設:經驗、問題及對策——湖北省襄陽市“兩新”組織黨建工作調查》,《黨政干部論壇》,2023年第12期。
[17]《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頁。
[18]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黨建研究》,2018年第9期。
[19]習近平:《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樹立踐行正確政績觀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無悔的奮斗足跡》,《人民日報》,2022年3月2日,第1版。
[20]習近平:《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求是》,2019年第21期。
[22]馬克思:《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一篇論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頁。
[23]習近平:《堅持人民至上》,《求是》,2018年第20期。
[24]王志:《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光明日報》,2022年11月9日,第6版。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in the "Three New" Organizations and Groups
Wang Wencheng
Abstrac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 "exploring effective ways to strengthen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in new economic organizations, new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new employment groups" ("three new"),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phold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improving social governance, consolidating the Party's ruling foundation, and improv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level for further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and promot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in the new economic organizations, new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new employment groups is generally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inadequat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two coverage" work, and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work and business work.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Party building model and carry out the "two coverage" with tangible and effective results, reach ideological consensus and well implement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in the "three new" organizations and groups ,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in the "three new" organizations and groups, grasp the focus of work and strengthen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mobilization ability in emerging area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duty performing ability and transform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s into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dhere to the people's position,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in the "three new" areas,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Party building work,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ith high-quality Party building work.
Keywords: "three new", Party build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reform,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