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部門作為人才之家,當時刻樹牢“第一資源”意識,用好改革“關鍵法寶”,推動人才引育、評價、激勵等關鍵環節革新,以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放權”管理,深化“容錯試錯”的人才引育體制。積極推進以科學家為本位的科研組織架構改革,實施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運用體制改革。人才不受束縛,才能大展拳腳;人才輕裝上陣,才能活力迸發。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瞄準行業發展和技術突破等“卡脖子”環節,牽頭組建人才攻關聯合體,集聚急需緊缺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開展科研攻關,充分釋放他們的才華和能量,為各類人才提供公平公正的干事創業發展平臺。堅持向用人主體放權,不僅在“引”上持續發力,更要做好“育”的后半篇文章,對于企業自主培育“老員工”進行學歷技能提升。
“放活”標準,健全“分類施策”的人才評價機制。堅持“破四唯、立新標”,弱化“帽子”、論文、專利等定量指標,探索構建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將人才獲得投融資、薪酬績效、社會貢獻等因素,納入人才評價指標。聚焦解決“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問題,構建分層分類的評價標準體系。突出用人主體在人才評價中的主體地位,把“人才評價權”充分交予企業,不看“名頭”看實效、不看“來頭”看成績,無條件給予引才支持。積極探索以賽選才新模式,讓青年人才在比賽中嶄露頭角,激發人才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放開”使用,推動“高效能動”的創新激勵制度。以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導向,建立科技創新成果與科研收益分配相銜接的制度。避免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稱號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并探索對創新人才實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以此引導科技人員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開展高質量、原創性的科技創新活動。支持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和重大創新平臺有序開放,鼓勵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脫穎而出的機會,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讓更多“千里馬”在各自的賽道上嶄露頭角、競相奔騰。
(常州市武進區委組織部 趙雨童)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