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背景】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日照、濟南等地進行調研時特別指出,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能力。新時代新征程,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作為一項長期性、基礎性、系統性工程,結合本地實際,創新基層治理方式方法,努力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總結夏津縣推進平安建設與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特色做法和創新實踐,《國家治理》調研組到夏津縣公安局開展實地調研。調研組深入實地走訪調研、座談交流后,高度肯定夏津公安通過黨建引領深化創新服務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創新實踐和成績成效,一致認為以黨建引領提升治理效能的夏津公安經驗是新時代踐行“楓橋經驗”的一個創新樣本,值得進一步總結提升推廣。
新時代踐行“楓橋經驗”的夏津創新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不斷堅持和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領導,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加強基層治理能力建設,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激發基層活力、提升社區能力,形成了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2023年以來,夏津縣全面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服務”工作思路,建陣地、建機制、建平臺、建隊伍、建制度,成功打造“慧鄃解”(“鄃”為夏津的古稱)調解品牌,已受理矛盾糾紛3013件,調解成功2980件,調成率98%以上。夏津縣公安局助力推動多元化解機制落地落實落效,以德州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暨“最小應急單元”工作會議為契機,為夏津社會大局穩定貢獻公安力量。
奮力推進公安工作現代化,助力建設最小應急單元。夏津縣通過推進公安工作現代化,進一步提高治安基礎要素管控質效,全面夯實基層基礎工作根基,著力提升社會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應急反應能力不斷增強,群眾安全感越來越強,更高水平的平安夏津變得更加可見、可觸。調研組了解到,以夏津縣公安局人民醫院警務站為例,該警務站又被稱為“警醫聯動綜合體”,2023年5月份啟用以來,通過做實“聯防聯控”“一窗通辦”“警網融合”,實現了“全時空守護平安、零距離服務群眾、無縫隙管控治理”的目標。
夏津縣公安局于2018年3月成立情報指揮中心(下稱“情指中心”),以“忠誠哨上黨旗紅”黨建帶隊建品牌創建活動為載體,抓黨建帶隊建有力有為,做實“指揮長負責制”,優化創新“情指行”一體化警務機制。2020年,打造“情指行一體化作戰平臺”,接警即研判,扁平化、可視化、智能化指揮,實現“警力看的見、警情看的見、現場看的見”等“三個看的見”,相關經驗做法在山東省予以推廣。2023年以來,夏津公安情指中心創新推出黨建引領“1+5”工作機制: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打造黨支部“忠誠無限·擔當有為”黨建品牌。2022年3月成立的民意訪評中心按照“信訪關口前移,源頭預防前置”的思路,整合12345、9600110、12389等30余種訴求來源渠道,依托信訪窗口組建民意訪評中心,對群眾全部訴求實行“一站式受理、一體化研判、一網式跟蹤、一條龍辦結”,有效解決群眾訴求“多頭受理、重復辦理、答復不一”問題。民意訪評中心成立以來,實現了信訪積案零增長,“非訪”零登記的目標,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逐年上升。2023年11月,夏津縣構建了“縣局基礎管控中心+派出所基礎管控崗”的兩級合成化基礎管控體系,為派出所工作統籌賦能、減負增效。基礎管控中心做實做細社會治安風險隱患排查整治、防范遏制重大惡性案件的社會治安專項行動工作,對全縣的治安基礎要素基本實現了“清網梳格”,進一步提升了社會治安防控整體掌控能力,有效預防和減少了各類案事件發生。
精準構筑警務“小陣地”,助力共建平安“大格局”。2023年以來,夏津縣公安局以“民意領跑警務”理念為指引,聚焦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豐富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基層治理創新,在社區、醫院等人口密集地帶設立警務站(室),融合警民聯防、業務辦理、接處警等職能,推動服務前移、警力前出,實現了服務群眾零距離、小區防控無縫隙,以“零距服務”打造滿意窗口。警務站發揮“窗口挨著家門口”的優勢,將戶政、車駕管、出入境等進行整合,實現多種業務“一窗通辦”;開發網上辦理平臺,實現手機“一鍵通辦”,讓周邊群眾便捷辦業務,以“零距離服務”贏得人民滿意。
以“共治共享”,助力共建平安“大格局”。調研組了解到,夏津縣平安湖村警務室位于蘇留莊鎮平安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作為公安社區警務的延伸,平安湖村警務室堅持“主動警務、預防警務”理念,在便民服務、矛盾糾紛化解、重點人口、重點場所管控等基層社會治理方面積極融合各方面力量進行探索。一是堅持黨建引領,實行“1+3+N”網格化群防群治、矛盾中心“三所聯調”閉環運行機制,成立“平安義警”隊伍,初步實現“陣地前移防事故、觸角前伸防糾紛、感知前置防案件”的目標要求。二是深入走訪,通過發放警民聯系卡、采集實有人口信息,對社區有關人員、流動人口、出租房屋等治安要素進行摸排管控,形成一人一檔、一事一檔,創新實行色塊臺賬管理,運行“鎮——派出所——村”專人專班幫扶制度,形成工作閉環。三是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平臺,建立社區民輔警工作主動公示制度,定期開展警民懇談會等宣傳活動,社區民輔警全部“入駐”社區村民微信群,建立微信預防宣傳矩陣,及時了解轄區群眾需求,不定期發布辦證辦事指南、反詐、禁毒、未成年人保護、警情通報等安全防范信息,充分發揮“預防”前置功能。
“經濟發展,公安先行”,以改革創新服務經濟發展。2024年以來,夏津縣公安局致力于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踐行“經濟發展,公安先行”工作理念,全警全力護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鑄造護航發展的“藏藍盾牌”。建立健全涉及項目建設風險隱患排查機制,與相關職能部門聯動處置,及時預警,聚焦項目建設,加強項目保安力量指導,保障重大項目進場、施工秩序,確保重點項目順利實施建設。建立轄區派出所黨建聯絡站,通過共享黨建信息、共辦黨務活動、共建過硬黨支部等方式,建立新型警企關系。深入推行“互聯網+”服務模式,做到讓群眾和企業足不出戶實現預約辦理服務,徹底扭轉企業“多頭跑、反復跑”局面。優化辦理多車企業車駕管業務,放寬大中型客貨車駕駛證申請年齡條件,壓縮審批時限、縮短增駕時間間隔,有效解決企業駕駛人供應不足的問題。建立以信息共享為基礎的“警企共防”機制,強化情報數據收集、研判,通過企業保衛部門、警務室組成的二級平臺下達指令,串聯治安力量,變單兵作戰為合成作戰,依托駐企警務室,常態化對企業內部安保人員開展業務培訓18次,培訓人員120余人次,開展平安企業建設活動3次,為企業安全創造良好的內部基礎。
做實“三個一”舉措,打造基層公安機關社會治理創新經驗
近年來,夏津縣公安局圍繞“夯實基層基礎、提升治理效能”主動融入全縣社會治理大局,以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法手段創新為動力,做實“三個一”(一個理念、一個體系、一個核心)舉措,逐步實現治理社會化、機制規范化、隊伍正規化,探索形成了有益、有用、有效的縣級公安機關社會治理創新經驗。
樹牢“一個理念”,堅持群眾路線,實現治理方式社會化。夏津公安樹牢“警力有限、民力無限”理念,堅持走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共建和諧平安轄區,激發基層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畫出社會治理最大“同心圓”。一是健全組織體系、激發民眾活力。認真落實《進一步加強德州市基層治安防控力量建設的意見》,指導全縣各行政村、社區成立治保會推動全縣原警務助理全部進入治保會并擔任治保會委員,精心組織業務培訓,切實提高治保組織服務群眾和開展治安保衛工作的能力水平,引導帶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群防群治等基層治理工作。二是“三級聯調”助力矛盾清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融入“大調解”格局,推動建立了黨委政府主抓、派出所主導,鎮村兩級人民調解委員會和派出所、司法所聯合調處矛盾糾紛的“三級聯調”機制,形成了“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矛盾調處工作新模式。近三年來,通過該模式化解矛盾糾紛2148件,初步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治理目標。三是優化職能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整合戶政、車駕管等公安政務服務,做實“一窗通辦”“一網通辦”等“一站式”服務,建設運行人民醫院警務站,推出新生兒落戶“全流程”服務,切實做到快辦辦好、群眾滿意;依托縣局民意訪評中心對辦事群眾進行全量訪評,共回訪群眾12.6萬余人次,解決群眾“急難愁盼”訴求117件。
完善“一個體系”,優化龍頭牽引,推動機制建設規范化。夏津公安聚焦“主戰主防”職能定位,充分發揮“情指行一體化”在現代警務建設的“中樞”“牽頭”作用,進一步整合資源,以指揮長負責制為牽引,著力打造權威、高效、快速、穩定的勤務指揮和運行體系,實現指揮精準、管理有序,推動公安工作可持續發展。一是龍頭牽引,全力推動指揮體系實戰化建設。在全市率先探索運行“情指行一體化”工作機制,建成集數據匯聚、實時研判、扁平指揮為一體的情指中心,打造了實戰化指揮體系的穩固核心。制定《夏津縣公安局指揮長工作機制》,構建“1+1+N”三層框架,明確指揮長負責制,實行警情“日研判”“周督導”“月總結”,確保案結事了、事心雙解。二是主動擔當,全力推動維穩主責立體化落實。堅決扛牢捍衛政治安全職責,構建“1+6+N”情報會商機制和“五位一體”重點人員穩控機制,落實“七包一”穩控措施,圓滿完成各項重大安保維穩任務。三是聚焦主業,全力推動打擊處理合成攻堅。堅持以打開路、以打促安,全面強化違法犯罪打擊處理力度,2023年共破獲刑事案件757起,破案率同比明顯增加65.02%。查處治安案件1037起,查結率由2021年的64.60%提升至80.23%。強化大要案件攻堅,保持命案現案全破,成功破獲8·17特大電詐案件等一批影響重大的案件,偵破4·23專案受到山東省公安廳、德州市公安局主要領導批示肯定。四是嚴管細控,全力推動治安要素聯動化清底。認真落實“派出所主防”要求,建立治安要素基礎管控中心,充實20名社區民警,全部進社區班子或兼任網格黨支部書記,組織網格員、物管人員及最小社會應急單元參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基層治理工作,充分發揮“鐵腳板”作用,制定社區民警“走訪排查工作清單”,按照精細化、規范化、清單式管理,切實加強“九小場所”等各類行業場所監管力度。研發“紅帆津航·碼上管”出租房屋、流動人口管理系統,借力社區紅色管家,實現警網融合,以房管人、動態精準。五是狠抓整治,全力推動道路交通現代化治理。深入開展道路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嚴查各類交通違法行為,全縣交通事故總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29.23%、20.97%。優化城區交通基礎設施,新增紅綠燈30個、電警37處,更換電子抓拍設備21處。常態化執行“護學崗”“高峰勤務崗”,積極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電動三四輪車專項整治行動,城區頭盔佩戴率達98%。
鍛造“一個核心”,做實以警為本,確保隊伍管理正規化。夏津公安狠抓隊伍建設這一核心關鍵,緊緊圍繞“四個鐵一般”標準,堅持黨建引領,著重提升隊伍素質能力,著力鍛造一支黨和人民滿意的過硬公安鐵軍。一是黨建引領,增強隊伍向心力。堅持黨建統領,成立機關黨委和機關紀委,組織全警深學篤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筑牢忠誠警魂,認真抓好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周一夜學”等規定動作,扎實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全警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進一步提升。二是規范執法,提升隊伍公信力。強化執法管理巡查,加強源頭監督,及時發現整改問題,2023年以來,共開展執法質量考核23次,對4206起案件進行考評,下發通報37期,整改問題5236個。完善《法制員管理制度》,加強考核獎懲,累計嘉獎優秀法制員4人。開展涉企執法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巡查案件34起,發現并整改問題13個。三是嚴管厚愛,增強隊伍凝聚力。聚焦“力度”,以紀律作風、內務建設、重大安保維穩等為抓手,不斷增強全警紀律意識,培育優良警風;聚焦“溫度”,強化實戰化練兵,穩步推進“師徒制”,搭建人才“蓄水池”,全力培養青年民警。近兩年,通過競爭上崗選拔158名股級干部,順利完成12名四級高級警長職級晉升,在全市率先完成輔警管理改革首次套改,隊伍朝氣蓬勃、士氣高昂。
經驗與啟示
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調研組專家一致認為,夏津公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公安工作、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堅持以黨建引領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特色做法和生動實踐,具有創新性、典型性,走出了一條具有夏津特色的警務創新之路。
第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夏津公安堅守忠誠履行職責使命的初心和使命,全力以赴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促發展。首先,夏津公安通過全鏈條打擊,壓降發案嚴打現案,增強群眾安全感。夏津公安通過深化各部門聯動,探索構建一體化聯動執法模式,全鏈條打擊違法犯罪,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增強群眾的安全感。其次,夏津公安通過全方位服務,多元調解一窗通辦,提升群眾滿意度;通過研發智慧“云臺”、融合數據資源、推動“云調云辦”等方式,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調解服務,切實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提升群眾的滿意度。最后,夏津公安打破條塊分割,構建“1+3+N”組織體系,確保工作有領導牽頭、警種推動、責任傳導和實施路徑,從而提高警務資源的整合和協同作戰能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第二,持續優化指揮層級和指揮調度方式。夏津公安打破條塊分割,構建“1+3+N”組織體系,對警權進行合理配置。指揮中心坐鎮指揮長、監督短平快;交警、特巡警、派出所、保安和居民義警多警種多部門聯動,相互支援、聯勤聯防、優勢互補,大大提升了治理效能。夏津公安深化部門聯動,探索構建一體化聯動執法模式,全鏈條打擊違法犯罪。通過整合各種警力和社會力量,創建“五警三聯”巡邏模式,組建“夏津護航”巡邏中隊,增建“尖刀”鐵騎中隊,全天候開展巡邏防控工作,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秩序維護,形成全覆蓋、無死角的巡防網絡,通過全方位的服務、防范和打擊工作,努力為保障人民幸福和安寧作出貢獻。
(調研組成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房愛卿,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原黨委副書記、中國公安民警英烈基金會理事長房凌春,上海政法學院中國-上合司法培訓基地反洗錢與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王智慧等;執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人才計劃”博士研究生 李從玉,人民智庫研究員 于飛,人民日報社《國家治理》雜志社編輯 潘旺旺)
責編/焦楊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