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深化網絡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職能,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
當前,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驅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不斷實現突破,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國務院國資委把加快發展人工智能作為產業煥新行動和啟航行動部署的主要方向,開展“AI+”專項行動。中央企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國資委把加快發展人工智能作為產業煥新行動和啟航行動部署的主要方向,加快推進AI大模型賦能場景應用,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中央企業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新聞生產和傳播應用成效
重構新聞生產流程,優化內容生產效率和傳播量級。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內容采編分發流程,提升全媒體新聞資源的匯聚共享使用水平。依托天翼云、星辰大模型等技術底座,中國電信打造并持續優化融媒體平臺,實現AI算力驅動、媒資庫統一調度、采編流程一體化、多渠道一鍵發布、全媒體效果追蹤,重點建設融媒體平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創作能力和應用,新媒體矩陣覆蓋24個平臺,粉絲數超7億,連續多年入選中央網信辦“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百個成績突出賬號”、國務院國資委“國企好新聞”等多個獎項,在中國企業新媒體指數榜持續領先。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內容生產力和創造力,豐富中央企業內容素材。中國電信與新華社聯合發布“新語”新聞大模型,提供專業新聞稿件全文自動生成服務,采編資格測試成績較ChatGPT高出12%,被專家評定為“一線記者高級助手”。三是AIGC工具在企業宣傳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央視網聯合中國能建、中國石化等14家中央企業共同制作的首部國資央企系列AI微短劇《印記》于10月1日在“國資小新”、央視網等平臺上線。《印記》收集各中央企業重大節點性影像資料,探索運用AIGC技術,更加生動立體還原歷史情節,帶領觀眾一起追溯央企足跡、感受時代印記。中國建筑則在海外傳播中探索AIGC技術應用,通過AI繪圖技術將中國項目與傳統山水畫進行結合,打造“山水中建”系列海報,全平臺閱讀量超48萬。中國電信制作發布的AI歌曲 《向新而行》引發熱烈反響;通過AI生成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場景,制作《儂好AI》《云上之城“AI”動重慶》等系列視頻,描繪中國電信科技賦能下各領域的嶄新變化和藍圖,深受網友喜愛。
拓展傳播新場景,提升中央企業內容質量與交互體驗。AIGC和大語言模型的應用,使數字人實現更加智能化和精細化的多模態人機交互。數字人技術的成熟促使更多中央企業布局數字人賽道,不斷探索虛擬數字人應用的新場景、新模式和新邊界,有效助力提高新聞報道效率,打造全新內容運營方式和IP化產業,也帶來新媒體平臺可視化傳播的變革,進一步提升中央企業品牌感召力。中國電信于2022年推出首位虛擬數字主持人“霄逸”并擔任2022年天翼數字科技生態大會的主持人;超寫實數字人“數數”主持2023年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開幕式及論壇發布會;生成1:1復刻的仿真虛擬數字主播“二漁”,在創刊《翼周播報》欄目中播報企業重要新聞,截至目前共發刊51期,總傳播量達527.7萬。此外,新國脈文化公司陸續推出3D數字人平臺及2D仿真數字人平臺,已打造多個集團及省公司大型活動虛擬主持人。咪咕公司比特數智人“弋瑭”作為新華社客戶端“元宇宙看兩會”特派報道記者,高效、準確地完成了兩會科普報道。
打造服務新賽道,拓展中央企業宣傳的觸達邊界。AI技術為中央企業實現跨平臺、跨渠道融合傳播帶來更多契機,通過AI技術對用戶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推薦,力求主流媒體內容能夠更精準地觸達目標受眾,增強用戶黏性。在智慧觀賽等方面,在巴黎奧運會期間,咪咕視頻推出“AI看奧運”功能,通過AI技術和大數據計算,讓用戶在視頻中一鍵定位中國運動員出場或奪牌的精彩時刻,或在賽事直播中追蹤某位運動員。中國電信基于星辰大模型的3D數字熊貓“蘇琳”,整合四川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可與游客實時互動,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語音大模型方面,中國電信發布業內首個單模型支持40種方言自由混說的語音識別大模型,打破單一模型只能識別特定單一方言的困境,是國內支持最多方言的語音識別大模型。打造“聲臨其境”的超自然語音生成大模型,可應用于智能語音機器人、智慧客服、智慧辦公等場景。多模態大模型方面,中國電信已累計研發15種文生圖、55種圖生圖能力,圖像生成能力已接近MidjourneyV6,現已面向近千萬用戶,提供個性化制作視頻彩鈴的圖生圖服務。
提升精度和效率,筑牢中央企業輿論的風險底線。一是推進輿情平臺數智化賦能,實現監測、預警與輿論引導。中國電信運用AI技術研發輿情事件和敏感詞的監測、預警與輔助處理等相關功能,上線“熱點預測”功能,對輿情進行話題跟蹤和熱點識別,基于AI大模型自動預測行業苗頭性、傾向性的輿情風險,并在第一時間發出預警。結合自有輿情大模型建立輿情風險等級預測模型,智能篩選并預測可能成為熱點的重要輿情,實現對苗頭性、傾向性的輿情風險及時發現、有效處理。二是加強AI內容的審核把關,謹防意識形態風險。中國電信目前已實現自研AI審核能力自主可控,審核準確度達到行業先進水平。中國電信的多模態鑒偽大模型可以有效識別AI偽造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對社會具有嚴重危害的各種虛假內容,判別準確率達到90%以上;安全圍欄實現對用戶內容及大模型生成內容的雙向檢測、實時攔截,違規樣本攔截率超95%。此外,聯合多方構建治理平臺,制定大模型安全標準,提高算法透明度和可解釋性,推動安全共治。
中央企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新聞生產和傳播的經驗思考
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創新表達呈現,放大傳播效能。新聞生產應始終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優質內容是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一是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表達呈現。AIGC技術推動新聞形式的創新,如虛擬現實新聞、交互式新聞等,增強傳播效果和用戶體驗。在創新表達方面,以AI數字人最為典型。在虛實共生的大趨勢下,AI數字人被視為連通虛擬與現實的載體,在新聞生產中,常以虛擬主播、虛擬主持人的身份出現。運用AI技術,虛擬角色不僅神態樣貌惟妙惟肖,語音語調抑揚頓挫,新聞內容也準確得當、形神兼備。二是用人工智能技術放大傳播效能。AI為中央企業及時處理海量數據、快速鎖定重要線索、自動生成新聞報道提供更加有力的技術手段,并支持虛擬主持人全時段傳播。可以精準分發,為用戶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信息,提高新聞內容的觸達率。應用智能對話和反饋收集功能,可以幫助新聞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用戶需求、監測社會輿情和突發事件,協助分析傳播效果、優化內容策略。
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夯實技術底座,探索前沿技術應用。先進技術是新聞生產模式創新的重要驅動力。近年來,5G、大數據、AI等先進技術不斷催生新媒體形態,推動新聞生產模式變革,新聞生產方式、傳播手段發生重大轉變。順應發展趨勢,中央企業不斷構建更為優化融合的新聞傳播體系,探索新技術在內容生產、分發和傳播各個環節的創新運用。新聞記者對于先進技術具有敏銳的嗅覺,新聞行業也是先進技術應用的前沿領域,在生產環節中不斷融入云、網、數、智、安、量子、數字化平臺等新興技術。AI在中央企業的新聞生產技術體系中已不可或缺,AIGC技術正在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內容生產和傳播。新聞傳播與AI深度融合,重構生產模式,拓寬信息渠道,提高新聞撰寫、編輯和傳播效率,正在推動新一輪的產業變革。作為先進技術的先行者與推廣者,中央企業將AI技術快速融入企業建設、提供業務服務,也積極應用在企業的新聞工作中。如在重大主題宣傳中融入AI繪畫、AI視頻,既能提高生產效率,又能增強藝術表達,帶來新的視聽體驗,進一步吸引年輕受眾、觸動網民情感,傳播力、影響力均將得到有效提升。
以創新管理為保障,釋放新聞生產力,提升新聞服務力。今年以來,國資委多次“點題”人工智能。鼓勵國資央企加快布局,組織開展“AI+”專項行動,在算力、數據、大模型、場景應用等方面同步發力,加快推動以應用示范牽引AI產業發展。中央企業積極落實國資委要求,加快算力、算法、數據建設,也惠及新聞生產活動,有效提升新聞作品的時效性和準確度,并將新聞工作者從簡單、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使其有更多精力思考和創作高質量、有深度的內容。推動培訓賦能,提升人工智能對新聞的服務力。一是廣泛培訓。國資委以及各級中央企業廣泛深入開展培訓,從管理人員到業務一線全面加強學習,促進員工及時了解AI技術及其與業務的關聯,推動認知水平與應用能力整體提高。二是正向賦能。通過廣泛開展融合AI技術的新聞作品競賽活動、為外部媒體提供AIGC技術支持和產品,推動新聞服務力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提升。如中國電信在全國范圍內開展“AIGC宣傳作品競賽”活動,已累計策劃制作發布AIGC內容413條,傳播量累計達1844.59萬。
以風險防范為底線,提升監測效率,強化輿論引導。一是以風險防范為底線。防范新聞風險,是媒體建設的基本要求,是全媒體傳播體系重要一環。在新的傳播生態下,新聞風險類型更多、頻次更高、原因更復雜,分布在新聞內容生產的全流程全領域,并以多種形態呈現,涉及政治安全、文化品質、信息真實等方面,應用AI技術,可有效提升輿情監測和輿論引導的精準度。二是提升輿情監測效率。社交媒體推陳出新,網絡信息井噴式發展,使得網絡輿論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和多元化,傳統輿論監測手段已無法滿足對海量信息快速準確的需求。在發現輿情熱點和應對處理方面,運用AI技術,可基于關鍵詞、語義和情感等信息,對海量的互聯網信息進行自動收集、篩選和監測,及時了解掌握輿情動態,發現輿論熱點和輿論危機,為輿情應對和處理提供數據支持,爭取寶貴的時間,極大地提高監測效率和準確率。在輿情態勢感知和事件溯源方面,可實時監測和感知輿情態勢,及時發現和應對突發事件;可通過數據挖掘和關系分析開展輿情溯源,追蹤輿情事件的傳播路徑;可建立輿情預警系統,預測輿情發展趨勢和風險,及時采取措施干預和處理。三是精準強化輿論引導。基于AI技術,可以深度挖掘和分析輿情信息,發現輿論發展規律和趨勢。基于強大的算力和算法,可更加準確地把握輿論動向,有針對性地開展輿論引導。情感是影響當前輿論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分析用戶在社交媒體、網絡論壇等平臺上的言論和行為,深入了解其興趣偏好、價值取向和情感傾向,運用AI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準確地把握用戶的情感傾向,從而更好地引導輿論走向,實現輿論引導精準化。
中央企業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助力新聞生產和傳播及創新策略建議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中央企業既是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者,也是應用者和推廣者,探索開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已取得一定成果,可結合行業特點推而廣之,加強組織、加大創新,努力加快形成新聞輿論新質生產力,同時,應充分正視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帶來的問題,加強治理,培養建設智能人才隊伍。
加強組織、加大創新,推動中央企業新聞宣傳領域在觀念、結構與生態等各個方面的轉型。當下正處在工業文明時代向著數字文明時代深刻而廣泛的轉型進程中。新技術之間融合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融合發展,不斷形成新模式和新業態,需要中央企業加強組織、加大創新,不斷尋求新方法、新技術、新模式以適應變化。運用AI技術加強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已成為融媒體時代的新態勢,不僅極大解放媒體生產力,也使新聞傳播更高效、更便捷,開辟全媒體發展的新道路。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正在推動新聞傳播領域在宏觀層面上觀念、結構與生態的轉型。大語言模型(LLMs)有著比擬人類的認知與再生成能力,順應這一革命性的變化“為我所用”,可逐步將生產活動中可被數據描述的、可被算法解析的部分交給AI處理,從而聚焦執行無法用算法解析與表達的部分。通過調研可以看到,中央企業中還有一些新聞工作者在認知層面不足,缺乏迎難而上、充分運用AI技術的積極性,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組織學習,加大創新引領,不斷推廣卓有成效的新做法新案例,推動新聞生產觀念和模式轉變、生產結構和生態轉型。
深入開展“AI+”行動,推動新聞宣傳領域在內容生產、資源配置、人才隊伍建設等多方面的轉型升級。據有關部門統計,60%以上的新聞工作者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對于新聞生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要加大資源投入,在新聞宣傳領域進一步深入開展“AI+”行動,充分借鑒國內外領先企業經驗,挖掘和打造更多應用場景,努力推動AI加快形成現實生產力,促進新聞生產轉型升級。在平臺搭建方面,可將內容發布與用戶獲取有效整合,實現多終端輸出、交互式傳播和多樣化服務。在AI技術支持下,融媒體平臺的基礎支撐能力、內容匯聚能力、指揮調度能力、內容管理和生產能力、內容分發能力、運營監控能力以及新媒體支撐能力得到整體提升,實現各渠道信息資源“匯聚共享、統一策劃、面向服務、多進多出”。在內容生產方面,通過智能化內容生產工具,能夠實現節目內容的快速編輯和制作,拓展和豐富融媒體平臺的實用功能,推動內容的統一管理、分類展現和系統檢索。在資源配置方面,注重加大新聞人才培養和技術投入,實現高效運營和創新發展。中央企業新聞宣傳綜合多種技術,智能優化資源配置,可實現媒體的深度融合與差異化表現。在終端建設層面,注重提升用戶體驗和數據反饋,實現新聞與用戶的深度互動和精準推送。在大數據支持層面,發揮數據挖掘、分析和智能推薦作用,進一步實現新聞傳播的精細化和個性化。在人才培養方面,在加強AI技術、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加大創新經驗推廣和面向實踐工作的針對性指導。如通過提供新聞宣傳和輿情管理提示詞樣例、標桿案例,培訓新聞生產工作者使用大模型,了解如何有效使用,能夠產生什么效果,特別是助力員工盡快跨越初期訓練大模型不盡如人意、易于感到挫敗的階段,充分發揮AI在審校和創造力方面的優勢。可按需增加崗位設置,加強智能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治理,有效降低失真失準、版權及權責歸屬等風險問題發生。要正視AI技術目前尚未攻克的關鍵問題,包括但不限于新聞線索和素材失真失準、版權及權責歸屬等,密切跟蹤前沿動態,加強政策法規研究,通過優化流程加強企業治理,在大力推動應用創新的同時,防范風險發生。要加強政策法規研究,推動合規運用。執行《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要求,如達成AI深度合成服務在全量實體、業務場景、運營環節等作出顯著標識,及時更新用戶隱私協議。要夯實內容安全管理,落實臺賬機制。定期檢查并更新臺賬,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安全責任臺賬、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實體責任臺賬等。強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管控,在AIGC輸入與輸出接口增加審核功能,提高問題處置的及時率。要加強流程安全管理,開展評估復盤。在AI應用啟動前開展技術評估,在進行中實施階段性復盤,持續改進大模型算法,及時做出調整和優化。
責編/鐘超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