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5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創新,而創新的根本在人才。只有堅持人才引領驅動,大膽革新引進人才,推陳出新培育人才,破舊立新激勵人才,才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不竭動能。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培育新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任務,而新產業的高度往往由人才的厚度決定。要積極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引才聚才機制,樹立“適合就是最好”的引才導向,形成產業發展緊缺人才需求清單,不求高大上,但求專精尖,廣泛吸引集聚創新創業優秀人才。要變“守株待兔”為“主動出擊”,無論“他鄉異客”抑或“桑梓之才”,都要敞開懷抱、虛席以待,以求賢若渴之心引得“百鳳入巢”。要跳脫思維定式廣攬群賢,運用“聯姻式”柔性掛職、“智囊式”團隊組建、“候鳥式”專家聘請等方式,實現人才資源共享,以人才“軟移民”為區域發展增添“硬實力”,形成“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良好氛圍,誠意滿滿,讓優秀人才與新質生產力同向而行。
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人才的質量和結構提出了更高標準、更新要求。必須因地制宜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堅決摒棄“同質化”“攤大餅”式培養,采取量體裁衣、精滴細灌方式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充分挖掘人才潛力。圍繞關鍵“卡脖子”技術攻關,建立企業出題、政府立題、人才答題的協同機制,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揭榜掛帥”“賽馬”等機制,打破人才流動空間壁壘,推動優秀人才“當主角”“站C位”,把好點子曬出來、把新技術用起來,為破題帶來新思路新方案。深化校地校企融合發展,打造以項目為牽引、以賦能產業發展為驅動的合作模式,鼓勵高校人才投身火熱實踐解決真問題,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水深則魚悅,林茂則鳥喜。只有為新質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才能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的良好局面。要加大向用人主體授權力度,既讓用人主體有更多話語權,也要確保授權落到實處,將人才從一些制度羈絆中解放出來,心無旁騖投身創新創造。要持續做好減負松綁,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傳統思維,在“表格多、報銷繁、檢查頻”上做減法,在“決定難、經費低、資源少”上做加法,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激勵人才大膽探索創新。完善考核評價機制,構建以創新、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在產業發展前沿、項目攻關一線識才辨才用才,提供職業發展綠色通道,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持續增強新質人才的成就感、歸屬感、獲得感。(作者:方培俊、劉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