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文化數字化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徑和價值意蘊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環節,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標要依靠高質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滿足全體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為文化和數字化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基礎,文化數字化有助于我國文化高質量發展,讓文化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為進一步實現以文化數字化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必要分析文化數字化的發展在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困境,從創新協同發展模式、提升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和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等方面思考可行的路徑,總結文化數字化的價值意蘊。

【關鍵詞】精神富裕 文化數字化 協同發展 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D64/G1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23.011

【作者簡介】樊建武,西安科技大學教授,陜西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論文有《基于自然的育化:道家無為而圣與逍遙以游》《“五正”治世下的“九道”之學——〈鹖冠子〉教育思想管窺》《契合、裂變與聚能:自媒體生態下的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李曉佩,西安科技大學“三全育人”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強調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作為共同富裕的重要環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不可或缺,我們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融入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數字出版、數字影音、游戲動漫和數字文旅等新業態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文化發展方面,數字技術應用于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消費等環節,形成了文化數字化新樣態,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文化產品,促進了更加高效覆蓋的文化傳播。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將文化數字化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把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同文化建設緊密結合,為激發文化新活力提供了遵循和導向,有助于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數字技術的發展對精神生活的影響

技術進步促進文化發展和數字化深度融合。一方面,數字中國建設為文化發展提供新機遇?!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2]數字經濟的強勁發展已經成為文化數字化發展的有力支撐,為文化數字化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另一方面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促進文化數字化發展。當前,我國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球領先,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建設和應用加速推進,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發展較為成熟,在文化產品的傳播途徑和呈現方式上不斷創新,各類博物館云游、非遺展示、文物修復、主題直播、短視頻創作、沉浸式演出體驗等為數字文化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以互聯網服務、文化、娛樂和游戲數字內容、智能文化終端為主的文化新業態承載著越來越大的產業比重,文化產品的創作、傳播和體驗不再受限于固定的載體,數字為文化發展注入強大生命力,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方式趨向多樣化,文化體驗顯著增加,精神生活的數字化向度更加明顯。

文化數字化催生的新業態改變了精神生活方式。一方面,技術創新改變了文化產品的呈現形式和消費方式。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傳播渠道的顯著變化,數字技術和文化領域的融合更為深入和普遍,以多元化文化發展的模式滿足公眾體驗文化產品與服務的需求。作為文明傳承和提升文化素養的重要方式,閱讀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數字閱讀作為數字和文化結合的一個窗口,已形成用戶規模擴張的態勢,數字化的運用使得書籍更易于傳播和獲取,在提升全民文化素養的同時也激發了消費潛力,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數字出版的發展、內容平臺的豐富、閱讀體驗的提升、文化業態的整合,共同促成了數字閱讀市場的持續繁榮。

另一方面,數字化的發展豐富了文化互動方式。隨著各種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文化數字化內容變得易于獲取,人們利用虛擬身份在更廣闊的網絡空間參與精神活動。網絡空間的文化形態成為現實世界文化形態的延伸,文化數字化突破了傳統線下參與文化活動的方式,打破了時空局限,VR、區塊鏈、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創新發展,創造了豐富的虛實結合的文化體驗產品,促進了精神生活場景的變化。數字游戲、在線教育和數字電視節目涌現,富含文化內涵和深厚歷史底蘊的節目疊加具有科技美感的舞臺技術,營造了沉浸式實景體驗,使觀眾獲得立體視覺享受和交互體驗,增加了文化產品的吸引力,收獲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公共文化數字化提升服務效能。一方面,充分利用文化資源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ldquo;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要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強調提升公共文化數字化水平,加快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推動科技賦能文化產業,明確了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在未來國家發展中的定位。推進中華文化數據庫建設,要充分利用我國文化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3]目前,我國正在推進不同種類的文化數據庫的標準化建設,綜合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文化資源是中華文明的載體,承載著歷史變遷和人文精神,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生動體現,對豐富的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和充分利用是再創作數字文化產品的基礎,能夠為構建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提供支撐,人們可以從豐富的文化資源中汲取精神力量,激發愛國情懷和培育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線上線下齊發力提升公共文化數字化水平。文化基礎設施是構建公共文化的重要支撐,為了提升公共文化數字化水平,各類文化場館、綜合文化空間、公共閱讀空間等設施體系不斷優化完善,加快數字化升級;線上智慧圖書館體系、公共文化云平臺建設持續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發展促進了文化資源共享,拓寬了人民群眾參與精神生活的渠道。我國文化和旅游部建設了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打造全功能云服務,匯聚各種形式的文化節目,鏈接各省圖書館資源,集藝術普及和公共服務于一體。各地也結合區域特色建設了地方數字文化平臺,共同推動構建公共文化云服務體系。數字技術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度結合促進了文旅模式和文化教育模式的廣泛應用,現代科技與文化遺產相結合的文化旅游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創新的互動方式和呈現方式讓人民群眾更加立體全面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底蘊,傳承和弘揚寶貴的精神財富。

文化數字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一是優質文化數字化產品供給不足。一方面,數字平臺的開放性降低了內容創作的門檻?;ヂ摼W的深度普及和網絡用戶的大規模增加使全社會對于互聯網的接受程度迅速提高,數字終端設施和數字支付已成為人民群眾的生活必需品。智媒的興起使創作渠道更加開放多元,公眾可以借助虛擬身份平等地發布內容,然而,由于內容創作者技能和經驗的差異,導致數字文化的內容質量良莠不齊。例如,一些內容發布者為了吸引流量,將嚴肅歷史事實歪曲改編成網絡小說和短劇,以歷史深度研究的名義對革命英烈和民族英雄進行污名化的內容時有出現,由此助推了歷史虛無主義,造成了對社會主義文化結構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淺表化的瀏覽習慣導致思維方式改變。人們對網絡的深度使用已經成為常態,不以獲取信息為目的,機械化地瀏覽內容容易導致網絡沉迷,對數字內容質量的敏感度下降,引發深度思考習慣缺失問題。一些擺拍炒作、煽動性的熱點消息和未經核實的數字內容的裂變傳播,常以事后反轉的方式誤導公眾認知,造成公共議題的信任危機。數字文化還易引發用戶的強烈情感波動體驗,導致情感閾值不斷攀升,精神生活趨向庸俗化和獵奇性。碎片化的瀏覽方式和不加思考批判的思維習慣助推了一些負面的數字文化內容以更隱蔽的方式滲透進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不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增強文化自信。

二是文化數字化產業發展不均衡。一方面,我國文化數字化的發展程度存在地區分層現象。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和本區域的經濟發展情況密切相關,我國的文化產業基本聚集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域之間差距較大,中西部地區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水平和東部地區之間存在差距。目前,我國綜合實力越強的區域,其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越高,偏遠地區或少數民族聚集區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其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為落后,文化數字化產業發展不均衡,數字壁壘較高。

另一方面,城鄉之間的文化數字化發展不平衡。農村的數字化程度關乎我國文化數字化的總體質量,農村文化是民間文化的重要根基,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脈絡、文化底蘊以及社會價值。由于農村地形條件相較于城鎮更為復雜,人口分布較不集中,導致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難度較大,設施維護和更新等都和城鎮有一定差距,阻礙了鄉村的數字化水平。目前,我國對廣袤農村蘊含的精神內涵挖掘不夠全面,農村文化和數字化的融合程度不夠深入,文化的活力有待增強,很多極富文化價值的本土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化程度有待提高,文化資源有待轉化為直接可供消費的數字化文化產品。

三是數字化平臺的技術困境。一方面,算法機制精準推送容易加劇個體精神空虛。大數據和數字平臺的算法機制依據用戶的喜好精準推送內容,造成了用戶和內容創作者的信息面收窄等困境。算法的基礎設計邏輯是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內容需求,迎合用戶的內容習慣并精準地推薦同質化的內容,實現用戶、內容、平臺的密切互動。從平臺創作的總體內容量上看,數字化文化內容的總量比傳統形式的文化內容的總量大幅增加,但是由于數字平臺依賴算法的同質化推送,用戶只能接收到自己感興趣的相同類型的內容,逐漸形成“信息繭房”。算法和大數據的精準推送以占據更多時間為目的,持續不斷地對用戶產生刺激,使其表面上看起來得到了愉悅體驗,實質上加劇了個體的精神空虛。能夠增加用戶黏性的數字內容通過批量生產,加以夸張表述,使用戶在短暫的感官刺激帶來的精神愉悅中不斷沉迷,精神生活趨向荒蕪。

另一方面,傳播載體的改變造成了泛娛樂化現象。數字平臺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使獲取信息的密度和效率相對較低,弱化了用戶的深度思考,再加上傳統的文化內容生產主體由紙媒向智媒遷移,內容以數字平臺為中心傳播,創作方式和傳播載體的改變造成了泛娛樂化現象。從傳播介質來看,手機終端集視頻播放、圖像播放和電子書于一體,當獲取文化內容的載體和娛樂社交屬性的載體融為一體,視聽感官的享樂往往會擠占嚴肅深刻的文化內容,文化內容的嚴肅性和厚重性將被媒體的碎片化、娛樂化傳播方式部分消解。

文化數字化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徑

促進優質文化產品和數字化的融合發展。一方面,加快技術變革,推動精神生活方式多元化。文化產品的質量決定了文化數字化的發展前景,只有堅持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為主線,才能夠實現文化數字化的高質量發展。由于互聯網用戶的大規模增加和手機終端設備的普及,人們從對文化內容的被動觀看方式轉變為主動挑選感興趣的內容,因此關注到更多的文化現象,有了更多的文化體驗,文化素養不斷提高。例如數字交互考古挖掘節目中運用多種科技方式,以數字化和考古挖掘融合的文化內容,促進人民群眾建立對中華文明厚重歷史的立體感知,順應技術手段變革的高質量文化產品,以精美的呈現方式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生產種類豐富的數字文化內容,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隨著我國文化數字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數字平臺的內容形式以音樂、視頻、小說、短劇和直播等為主,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模式,為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拓展豐富提供了豐厚的土壤。由于不同年齡群體的數字素養各異,要根據不同群體的受教育程度、心理發展水平、消費特點和文化偏好等特點進行需求和行為分析,創作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數字文化產品,以達到供需平衡,使各個群體都能夠在數字空間中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園地,以海量的、多樣化的文化產品滿足不同群體的精神需求。

創新多方主體協同發展模式。一方面,促進文化產業和公共數字文化的協同發展。文化數字化的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技術、治理、文化等領域,需要加強文化機構與企業、產業之間的交流合作,覆蓋計算機、通信、信息管理、社會學和藝術學等學科,促進跨領域的交叉學科研究,建立融學科、技術、文化與產業為一體的協同發展體系。統籌應用先進技術,推動數據資源的共享和數字資源的延伸,增加數字內容的供給,實現文化新內容、新體驗、新場景向基層的輻射,以數字化推動文化資源的共享和整合,力求縮小數字鴻溝。增強公共文化和文化產業合作實踐,深入推進“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試點的發展,豐富文化藝術獲取方式、欣賞方式、接受方式,破解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補齊文化發展中的短板,保障基層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從而豐富全體人民的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要以合作共建模式共同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以數字資源開發為基礎,加快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協同發展,完善數字文化體系和治理機制,鼓勵和支持文化事業和數字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融合平臺建設,探索多種協同發展模式。帶動相關上下游產業的發展,讓文化數字化產業的紅利輻射面更廣,使人民群眾既能享受到豐富的文化產品,也能夠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補齊基層文化建設短板,提升文化服務的便利性,以文化產業聯合發展的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以數字化技術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范圍,讓基層群眾廣泛享有精神生活。

健全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一方面,應加快完善基層數字基礎設施。完善的基礎設施是文化數字化發展的物質載體和硬件支撐,我國文化數字化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數字化技術能夠有效彌合差距,有助于從整體上提升我國不同區域的文化建設水平。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等四部門印發《2024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要求以信息化驅動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農業強國提供堅實支撐。[4]要加快5G網絡的普及與千兆光網向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延伸,優化實施智慧廣電建設工程,提升高新視聽文化內容的基礎供給能力。健全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不僅能為文化數字化發展提供現實基礎、推進文化建設,更是縮小數字鴻溝、提升基層群眾的信息化水平、推動社會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和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的有力措施。

另一方面,應增加文化數字化的體驗場景建設。依托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推動文化場館缺乏但是文化資源豐富地區的公共文化場館建設,促進我國不同區域的文化數字化均衡發展。創新數字電視、數字投影等終端運用方式,根據不同受眾群體的特點開發相應的文化節目,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暢通文化數字化的線上和線下渠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以多部門和企業共建模式,有效地發揮不同地區的優勢,根據地域特點促進數字技術和不同文化資源的有效結合,在文化場館薄弱地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因地制宜地建設場館或沉浸式體驗基地。例如,建造在湘西德夯苗寨大峽谷中的劇場以山崖為天幕、以傳統苗寨樓體為舞臺的演出劇目《德夯幻境》將民族特色與光影表演、體感交互和數字技術疊加,深入挖掘湘西抗戰時期豐富的歷史文化,讓觀眾感受到湘西人民在抗戰中所表現出的不屈精神,有助于厚植其愛國主義情懷。

文化數字化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

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一方面,應以數字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在通過文化產品構建個體精神世界的過程中,個體精神境界的提升將形成合力,最終匯聚成民族凝聚力,文化數字化因其便捷性和傳播速度,能夠有力推動個體和民族精神力量的統一。個體的文化素質會影響整體,而一個民族的歷史的和現實的文化積淀,最終要體現和表現在個體的素質上。[5]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不斷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文化作為上層建筑,其在數字化條件下的變化會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作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要充分利用其數字化特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豐富其內涵,以多種呈現形式涵養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

另一方面,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數字化發展的精神支撐。由于數字技術的開放性特點,人民群眾在利用數字化平臺獲取到更多文化內容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接觸到多種外來文化,文化數字化的便捷傳播也會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6]中華民族應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數字化發展的精神支撐,對優秀外來文化兼容并包,同時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文化數字化的發展,提高優秀文化內容的轉化率和吸收率,以文化自覺抵御低俗文化和不良外來文化的沖擊,凝心聚力,樹立文化自信,為全面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方面,應以數字化手段實現文化發展成果全民共享。毛澤東同志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7]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價值立場,這一價值立場將為文化和數字化的融合發展提供價值認同和思想共識,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豐富的文化產品和資源整合可以提高人民群眾獲取文化產品的便利程度,使其不受限于載體和時間空間的限制。依托數字化手段實現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助于經濟條件相對落后、文化資源相對較少的地區享有足夠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權益,從而推動我國文化發展更加均衡、公平,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應借助數字化力量全面提升人民審美旨趣。數字化技術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技術條件和傳播條件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內生動力被不斷挖掘,其蘊含的審美情趣和智慧魅力以新的形式展現傳播,文化的內涵被不斷弘揚。當前數字化平臺已成為影響公眾文化品位的重要載體,算法機制推送的各種非主流文化、消極文化時常泛起,對我國文化建設提出挑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發展,更需要能夠引領人民審美旨趣的文化產品。中華文化中蘊含大量積極的審美價值,利用數字技術深入挖掘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于真善美的追求,能夠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修養和審美旨趣,抵御功利化和媚俗化傾向,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以數字化傳播方式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推動文化產品出海。在我國數字化發展過程中,文化敘事的范式和場景已發生了顯著變革,文化數字化因其便利性更有利于我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因此要利用數字化技術優勢創造出更多適合海外市場的文化新形態產品。例如,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自從發行以來,在Steam平臺上銷量超過2200萬份,收入超過11億美元,成為科技與文化完美融合的典范,以高質量的視覺藝術和沉浸式游戲體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行數字化呈現,引起了世界范圍內青年群體情感和價值的深度共鳴。此外,還應運用數字化傳播平臺向世界展示我國的文化實力,以我國TikTok(抖音海外版)、起點國際、米哈游、SHEIN為代表的國際傳播數字平臺分別憑借短視頻、網絡文學、網絡游戲和電子商務等在世界范圍內助力中國文化傳播,在增加用戶規模和擴大傳播效果方面顯現優勢。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調整國際傳播策略。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先發優勢,在世界范圍內形成文化霸權。例如,美國通過電影動畫和音樂等向全世界長期輸出意識形態,世界各地人們在觀看好萊塢電影過程中受到美國價值觀影響。有鑒于此,我們要以豐富多彩的節目形式,不斷推動各種類型的文化節目對外傳播,深入了解海外用戶的喜好變化,調整平臺運營策略,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在國際交流中傳播數字化內容,加深世界人民對中國的認識,讓世界不斷感受中國文化魅力,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注釋

[1]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罚肚笫恰罚?021年第20期。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人民日報》,2021年3月13日,第1版。

[3]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101頁。

[4]《四部門印發〈2024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人民日報》,2024年5月16日,第6版。

[5]陳先達:《論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1期。

[6]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求是》,2019年第12期。

[7]《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7頁。

The Path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Cultural Digitization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Fan Jianwu Li Xiaopei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depends on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meet the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spiritual needs of all people. The rapid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digitalisation, and cultural digitalis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e, so that the result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can benefit all the people and enhance the spiritual strength of the people. To further achieve the goal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through cultural digit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challenges of cultural digitization in meeting people's cultural needs and facilitat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consider feasible paths from aspects such as innovating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s, enhancing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cultural products, and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infrastructure, and summarize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cultural digitization.

Keywords: spiritual prosperity, cultural digitalis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mmon prosperity

責 編/韓 拓 美 編/周群英

[責任編輯:韓 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