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今年12月13日是第十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冬日的秦淮河畔、金陵城中,寒風蕭瑟、松柏肅穆。這一天,和平大鐘再次敲響、凄厲警報劃破長空、來往車輛汽笛長鳴、行人過客駐足默哀,時間在此刻凝固、全城在此刻默哀,這既是對戰爭浩劫中死難同胞的深刻緬懷、鄭重悼念,也時刻警醒著億萬中華兒女勿忘歷史、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凝聚起銳意進取、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山河共嗚咽,寰宇同悲戚。87年前,一場舉世震驚、慘絕人寰的暴行,讓三十余萬中華同胞慘遭屠戮,令祖國大好山河為之泣血,其持續時間之長、殺戮人數之多、動用手殘之殘忍為世人所知,留下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以國之名、悼我同胞,既是人民意愿的反映,也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既是為了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也是更好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一年一度的國家公祭儀式,恰如振聾發聵的警鐘,時刻提醒我們:歷史記憶需要時常擦拭、民族精神需要時常檢閱。時至今天,戰火的硝煙雖已彌散遠去,但那段血雨腥風的崢嶸歲月、艱苦卓絕的黑暗斗爭,始終縈繞在每位國人心中,不敢忘、不能忘、不會忘!唯有以史為鑒、繼往開來、堅定前行,方能讓和平薪火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民族劫難,無法因時間消逝而抹去;屈辱記憶,終將被歷史記憶而存檔。中華門城墻上戰爭留下的彈孔依舊清晰可見,紀念館里的一件件實物訴說著當年那段沉痛歷史……一切事實都在宣示: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祀我國殤、山河無恙,逝者已矣、生者奮進。連續多年推出網絡聯動公祭活動、組織中小學生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拉貝日記》《記憶深處》等文學影視作品走進“尋常百姓家”……各式各樣的祭祀活動和宣傳教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增加敵視,而是在銘記歷史中汲取教訓、在奮進前行中凝聚力量。今日之神州大地,處處充盈著昂揚進取的創新創造、激蕩著生機勃勃的復興氣象,或許,這正是對遇難同胞最深切的哀思、最鄭重的告慰!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始終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永恒主題。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過往的悲痛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對廣大黨員干部而言,就是要高舉愛國之旗、胸懷強國之志,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以國家富強為念、人民幸福為盼,征程雖遠不懼路遙、目標雖大勇往直前,凝心聚力推動改革行穩致遠;就是要錘煉強國之技、實踐報國之行,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主動學習新知識、積極掌握新技能,始終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辛苦不言苦、有難不畏難,在破解發展難題、攻克改革難關中匯聚起共襄強國盛舉的磅礴力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今天,滔滔江水之前,巍巍鐘山之下,讓我們點燃一支蠟燭、獻上一朵菊花,銘記歷史之痛、敲響警世之鐘,以尊崇之心珍視和平生活、用奮發圖強告慰遇難同胞。我們堅信,無論遇到多么大的驚濤駭浪、多么強的艱難險阻,只要團結奮斗、艱苦奮斗、接續奮斗,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些,定能踏浪而行、馭浪而勝,誰都阻擋不了中華民族奮勇前進、披荊斬棘的鏗鏘步伐。(作者:劉鑫)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