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桑雷
近日,《咬文嚼字》發布“2024年十大流行語”,數智化、智能向善、未來產業、city不city、硬控、水靈靈地xxx、班味、松弛感、銀發力量、小孩哥/小孩姐等熱詞悉數入選。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現象,網絡流行語豐富了人們的日常表達方式,更好地滿足了網民彰顯個性、構建自身話語體系的心理訴求。反映在思政教育的話語場域,網絡流行語體現出的時代意涵及思想價值,以及對青年群體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已然成為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為此,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借助科學理論揭示流行語背后的社會文化現象,運用青年學生易于接受的話語回應社會熱點問題,既講好“實話”又講好“新話”,實現網絡流行語與思政教育話語的有效契合。
聚焦流行語的話語知識生成,突出思政教育內容的精準性
網絡流行語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大多具有一定的現實針對性,本身就是思政教育良好的素材。針對青年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敏捷,對社會熱點問題、敏感話題充滿興趣等特點,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基于學情及時轉變思維,突破傳統教育思維中的條條框框,切實讓思政教育融入時代潮流,做好網絡流行語的“嵌入式融入”工作。一方面,合理運用網絡流行語中的教育素材,找準思政教育理論與現實的結合點,做到理論闡釋與實踐理解生動統一,讓青年學生在正確認識網絡流行語的同時受到教育啟發。比如,“銀發力量”反映出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養、有樂、有為;“小孩哥/小孩姐”體現出“年齡小、本事大”,引導青年學生立足崗位,砥礪奮斗,自覺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另一方面,深入剖析網絡流行語中潛隱的負面信息,在做好理論解釋的同時,旗幟鮮明地宣傳正能量。比如,對于那些容易引發誤解的“班味”“杠精”等網絡流行語,要及時予以正面解讀,有效規避負面的誤讀誤解,讓青年學生在反復認知中糾正偏見,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有選擇性的融入和轉化,不斷充實和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
聚焦流行語的話語符號溝通,突出思政教育語言的生動性
網絡流行語是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出現的新的話語表達形式,一定程度上符合青年學生認知事物和表達溝通中求新求變的心理訴求。在思政教育中,發揮“借詞喻理”的功能非常重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流行語強大的感染力,利用網絡流行語適當地轉變話語風格,用青年學生熟悉的話語、時尚的話語、形象的話語,闡明深刻的理論知識和復雜的社會現象。比如,網絡流行語中的“數智化”“未來產業”“銀發力量”等本就是思政教育理論學習的題中應有之意,通過用青年學生身邊的典型案例進行解讀,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此外,鑒于思政教育雙方在年齡、知識、認知等方面的代際差異,話語符號互動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障礙和隔閡。適當挖掘網絡流行語的時尚元素,可以更好地實現同頻共振。比如,在思政教育中運用“city不city”“松弛感”“小孩哥/小孩姐”等,用流行時尚的表達增加話語符號互動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調動青年學生參與溝通交流的熱情。當然,考慮到思政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獨特定位,融入流行語的話語符號互動務必把握一定的原則和尺度,在思政教育可控的范圍內有理有據,切忌無原則的取悅和迎合。
聚焦流行語的話語交流情境,突出思政教育平臺的協同性
網絡流行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流行特色,在特定的語境下容易與青年學生產生共鳴,受到青年學生的話語認同。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流行語承載思想信息,拓展教育載體和手段,在平等開放的話語溝通基礎上,營造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動的話語情境。在日常的思政教育中,思政課堂是話語交流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情境的營造至關重要。比如,運用AR、VR等虛擬仿真技術,把課堂教學真正還給學生。圍繞課程教學內容,選擇“智能向善”“硬控”“新質生產力”“雙向奔赴”等網絡流行語,以演講、研討、辯論等多樣化的形式,在交流互動中深化認識和理解。此外,“大思政”理念下新質平臺和載體的時空拓展也是必要的。比如,開設專題網站、專題欄目、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圍繞特定的網絡流行語確定某些話語主題,引導青年學生在網絡空間中開展話語溝通,更好地激發青年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還能在話語互動中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獲得新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總之,面對因網絡流行語不斷涌現制造出的教育話語新圖景,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正確審視流行語生成、傳播的規律和特點,以開放的心態和對話的精神,核準其隱喻背后的思想價值觀,把準其融入思政教育的契合點,才能更好地回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基于大學生話語認同的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新研究(課題編號:24JDSZK02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