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機制改進優化研究

【摘要】優化人才評價機制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策略。為此,應采用問題導向綜述方法,聚焦于“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人才評價”這一議題,系統搜集并分析相關文獻資料,概括提煉該領域的關鍵議題與核心論點,審視研究進展、現存問題及改進路徑。當前,人才評價機制中存在重數量而忽視質量、偏重短期成效評價而缺乏長期貢獻考量、評價標準趨于單一化而未能構建起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以及理論評價比重過高而實踐評價相對不足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亟須加快構建以“價值導向、能力評估、貢獻衡量”為核心的人才評價機制,強化以質量為根本的評價基準,建立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周期相適應的評價辦法,實施學科分類與人才分層評價策略,并融入更加多元化的價值評價維度等。

【關鍵詞】人才學 人才評價 哲學社會科學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C9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22.011

【作者簡介】戈艷霞,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副主任。研究方向為人口與社會治理。主要著作有《分化的邏輯:職業期望、教育投入與社會流動》、《勞動力社會結構與供給側改革》(合著)、《當前我國“人才爭奪戰”的起因、潛在問題與對策建議》(論文)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因此,加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打造彰顯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的學術成果,成為一項緊迫而重大的任務。

近年來,我國持續優化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機制,有效推動了科研成果數量的快速增長。然而與此同時,學術成果的質量與影響力卻未能實現同步提升,呈現出一定的發展不協調問題。與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宏偉目標,以及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迫切需求相比,當前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機制仍存在較大的完善空間。

深入剖析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機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優化策略,是驅動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本文旨在運用問題導向綜述法,系統性地搜集整理有關“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的研究文獻,通過細致梳理與綜合分析,提煉出關鍵性問題及其核心觀點。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提出對策建議,旨在為優化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機制提供理論支撐。

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的研究進展

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研究的演進歷程與國家重大政策調整及戰略布局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性。近年來,隨著政策調整與戰略布局的不斷深化,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的研究熱度呈現持續增強的態勢。以“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作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CNKI)進行檢索,可以發現相關研究成果的發文數量基本呈現顯著的遞增趨勢,并表現出階梯形躍升的三個階段(詳見圖1)。這一現象與國家層面出臺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戰略布局的歷史節點密切相關。一是2003年,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召開,同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發展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若干意見》;二是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2011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三是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2016年)與《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2017年)。這些關鍵政策的出臺,顯著推動了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研究的深入發展。

1733468138886

從研究方向看,該主題廣泛涵蓋了包括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人才隊伍建設、分類推進、高層次人才等20余個主要議題。通過對這些議題發文量的統計分析發現,“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人才隊伍建設”這三個研究方向的熱度呈現攀升的趨勢(見圖2)。這一趨勢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機制改革與加強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的需求高度契合,反映了學術界對這一研究領域的持續關注與深入探索。

1733468208753

 

縱向來看,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關注議題呈現顯著的變化趨勢。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人才評價的基本理論框架構建,包括評價標準的設定、評價方法的探索以及評價體系機制的初步探索。[2]隨著學科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的關注點逐漸轉向宏觀政策以及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層面,如人才評價的政策導向與改革路徑等。[3]黨的十九大以來,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的議題呈現更為豐富和深入的拓展趨勢。一方面,隨著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人才評價的國際化、多元化特征愈發顯著。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在全球視野下,既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又緊密結合中國實際,構建一套既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國際標準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體系,成為學術界和實踐領域共同關注的新熱點。[4]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對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人才評價在促進學科發展、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在這一階段,人才評價不再僅僅局限于對學術成果的量化考核,而是要求更加注重對人才價值、能力和貢獻的綜合考量。[5]評價體系開始關注人才在學術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多方面的表現,旨在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激發人才的創新潛能,推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6]這一變化不僅體現了國家對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的更高標準,也反映了學術界對人才評價理念理解的變遷。

綜上,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研究的關注焦點,在歷史演進的不同階段展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和發展脈絡。其議題從最初聚焦于基礎建構,逐步過渡到對政策戰略以及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的廣泛探討,直至當下所呈現的國際化視野、多元化標準及綜合性評價的顯著趨勢。這一變化過程呈現由淺入深、由片面趨向全面、由單一到多元的特點,不僅反映了人才評價研究的不斷進步和深化,也體現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和戰略導向。隨著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推進,人才評價體制機制將拓展出更為廣闊的路徑,形成新的方法論,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與復雜挑戰。

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面向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盡管近年來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已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仍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系列挑戰與瓶頸。[7]通過綜合歸納與分析相關研究成果發現,當前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機制在多個關鍵領域仍存在亟待優化與完善的方面。

第一,重數量輕質量。人才評價機制的一個顯著傾向是過分強調數量評價,而對質量評價則關注不足。[8]這一傾向促使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過度追求諸如論文發表數量、項目數量等易于量化的指標,卻相對輕視了研究質量、深度及影響力等更為核心但難以量化的要素。[9]具體而言,這一問題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術論文數量激增,質量參差不齊。隨著學術評價對數量的過度重視,大量論文迅速涌現,然而其中不乏思想深度欠缺的作品。一些具有原創性、前瞻性的學術論文,在這場“數字競賽”中往往被淹沒,難以獲得應有的重視與認可。二是學術著作出版“快餐化”。在市場化進程中,出版業注重追求經濟效益,導致學術著作出版呈現出一種“快餐化”趨勢。不少著作未經深入研究、充分打磨和審慎思考便匆匆出版,市場上因此充斥著大量質量難以保證的學術作品。與此同時,那些蘊含深邃思考、精湛學術和獨特見解的經典之作卻愈發罕見。這不僅對學術界的聲譽產生負面影響,也阻礙了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三是課題項目眾多,實際效益有限。當前課題項目管理普遍存在“嚴進寬出”的現象,即重視項目申請而輕視結項驗收。這導致大量項目在獲得立項后,缺乏有效的過程監管和成果驗收機制。這種管理方式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還導致課題項目實際產出與預期目標相去甚遠,嚴重影響了科研成果的質量和應用價值。

第二,短期評價與長期評價失衡。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短期評價占據主導地位,而長期評價則相對匱乏。這導致對近期成果和即時效益的過度重視,卻輕視了對長周期基礎性研究和持續性價值的關注與投入。[10]具體而言,這種失衡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成果認定的時間框架狹窄,長期價值認可不足。當前,多數評價體系重視近五年內的研究成果,而對于超出這一時間跨度的學術貢獻則未予充分考慮。這種偏重短期貢獻的評價方式,不僅忽略了學術研究固有的長期性和累積性特質,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學術界的急功近利傾向和浮躁氛圍,更為嚴重的是,對那些需要長期投入的基礎性研究構成了沖擊,對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與持續發展構成了潛在阻礙。另一方面,學術影響力評價短視,深遠效應難以捕捉。在現行的學術評價體系中,對學術影響的評估展現出明顯的短期化趨勢。部分學術成果雖能在短期內借助學界資源的助推吸引關注,但其影響力卻往往難以持久維系。當學界的關注焦點發生轉移時,這些成果的影響力和學術效益便會迅速衰減。相比之下,那些真正蘊含深遠學術價值的作品,通常需要經歷時間的洗禮和檢驗,才能顯現其重要性。然而,在當前以短期評價為主導的環境下,具有長遠價值的作品在初期易被忽視,進而制約其有效傳播與影響力的發揮。

第三,單一評價與多元評價失衡。哲學社會科學涵蓋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等多個學科門類,展現出鮮明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一特性要求對其評價必須具備足夠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視野。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推進分層分類多元化評價。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單一性的特點仍然突出,難以充分適應不同學科的特點和發展規律。[11]具體而言,這種失衡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評價方式“一刀切”,缺乏學科分類分層評價。現行的學術評價體系傾向于采用籠統且單一的評價標準和方法。這種做法看似客觀公平,實則未能充分考慮哲學社會科學內部學科間的顯著差異與特殊性,可能導致評價結果的偏頗。二是評價標準片面,缺乏必要的包容性。以期刊評價為例,雖然存在中國社會科學院AMI期刊目錄、南京大學CSSCI期刊目錄、北京大學核心期刊目錄等評價目錄,然而大多數機構傾向于僅選擇其中一種目錄作為唯一評價基準。這種局面不僅不利于全面客觀地評價學術成果的質量和影響力,更對學術研究的多元化發展和創新空間構成了明顯束縛。三是團隊評價缺失,團隊合作價值未被充分認可。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團隊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人才評價中,往往只認定以獨立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成果。這種評價方式過度強調第一作者的地位和貢獻,未能充分認可其他合作者的貢獻,削弱了團隊合作的實際價值。

第四,理論評價偏重,實踐評價缺失。哲學社會科學作為探究人文社會本質、闡釋人文社會現象及促進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學科,其人才評價體系應全面均衡地融合學術理論與社會實踐兩個方面。然而,當前的人才評價體系往往過度傾向于理論評價,而實踐評價則顯得相對薄弱。[12]具體而言,這一問題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理論研究成果豐富,但服務決策與社會實踐不足。科研人員大多致力于撰寫理論論文,提出了眾多具有創新性的理論、觀點和方法。然而,這些理論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學術圈內部,未能充分轉化為可直接服務于黨中央決策和推動社會進步的應用對策。[13]因此,盡管學術成果豐富,但在實際應用方面的貢獻仍有待加強。二是理論成果與應用專利評價失衡。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有些機構將一項應用專利與一篇普通核心論文等同看待。與自然科學領域相比,這種評價體系對具有實踐價值和應用前景的研究成果重視不足,阻礙了社會科學學術研究與實際應用的有效結合。三是功利評價過剩,公益評價不足。當前的學術評價體系往往過于強調功利性目的,如晉升、評獎、獲取經費等,而忽視了公益性目的,如推動政策咨詢、學科發展、服務社會等。這種評價方式可能導致科研人員在研究中過于追求短期效益和個人利益,從而忽視了學術工作的長期價值和社會責任。

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機制的優化策略

針對當前存在的諸多挑戰,亟需構建一套以“價值導向為引領、能力評估為基礎、貢獻衡量為標尺”的人才評價機制。這一機制的核心在于,它不僅僅關注人才的短期表現或單一成果,還更加注重從長遠的、全面的視角來審視和評價人才的價值,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潛能與研究熱情,為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繁榮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首先,構建以質量為核心的評價導向。這一轉變旨在摒棄以往唯數量論的陳舊觀念,轉而將重點放在學術論文的原創性、前瞻性和深度上,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一是全面實施代表作制度。應允許科研人員選擇其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作品作為評價依據。此制度能確保科研評價基于最優秀的研究成果,同時有效簡化評價流程,減輕科研人員負擔。二是加強學術論文的質量評估。評價學術論文時,應同時關注其研究質量、學術理論價值及政策實踐價值。為此,應加強專家評審、學術共同體評議等,并從論文引用率、政策應用轉化率等多個角度進行綜合評估,以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準確性。同時,對于具有原創性、前瞻性和較強實踐性的學術論文,應給予必要的評價支持,鼓勵科研創新,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三是鼓勵學術著作的精品化出版。出版社和學術界應設立嚴格的內容審核和出版資格管理制度,優先出版思想深邃、學術精湛、見解獨到的作品,旨在推進學術著作整體質量提升。

其次,完善與基礎研究長周期特性相契合的評價激勵機制。基礎研究作為新學科誕生的搖籃,對于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的深入發展,我們迫切需要構建一套與基礎研究內在規律及人才成長特點相匹配的評價激勵機制。一是建立成果認定時效延長機制。取消學術成果認定年限限制,鼓勵學者潛心學術,產出具有長遠價值和深遠影響的學術成果。對于長周期的重大基礎性研究項目,應給予跟蹤關注和支持,并采用與之相匹配的長周期評價方法。二是構建長期跟蹤評價機制。通過定期對重大學術成果進行回顧與審查,并對其產生的影響進行持續追蹤和深度評估,可以更為全面、客觀地了解重大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學術貢獻以及產生的社會價值。三是加強優良科研學風的建設。加強對科研人員的學風評價,深化教育培訓工作,為基礎研究的順利開展營造一個優良的科研生態環境。引導科研人員摒棄浮夸、祛除浮躁,安心坐穩“冷板凳”,推動科研回歸本真、實現高質量發展。

再次,落實學科分類與人才分層精細化評價策略。鑒于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內各學科間的顯著差異及人才類型的多樣性,實施學科分類與人才分層的精細化評價策略顯得尤為重要。這一策略旨在更精確地評估不同學科領域的成果質量和學術貢獻,同時促進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的精細化發展。一是推行學科分類評價策略。考慮到哲學社會科學內部各學科間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構建符合各學科特性的分類分層評價體系是必要之舉。這一體系應能夠準確衡量各學科領域的成果質量和學術貢獻,從而提升評價的精準性、有效性和公正性。二是實施人才分類評價策略。針對不同類型的人才,如科研型、應用型、管理型等,應根據其專業特點、職責范圍和發展目標,制定相應的評價內容和標準。這一策略要求打破傳統評價框架的束縛,將更多類型的學術成果納入評價范圍,如學術著作、政策咨詢報告、智庫專報、專利成果等,以全面衡量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和綜合貢獻。同時,鼓勵學術機構根據各自學科特點和需求,靈活運用多種期刊評價目錄進行綜合評價,以提高評價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三是完善團隊評價辦法。鑒于團隊合作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評價過程中應著重考慮團隊的整體績效與每位成員的具體貢獻。需建立一套全面、細致的評價體系,既能反映團隊的整體研究成果和學術影響力,又能準確識別并評價每位成員在團隊中的角色、付出與成就。通過明確團隊成員的職責分工,設定可量化的評價指標,以及采用同行評議、自我評估與團隊互評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每位成員的貢獻都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評價,并根據其工作貢獻賦予相應的評價權重,從而激勵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團隊整體的持續發展。

最后,融入更多元化的價值評價維度。針對當前哲學社會科學評價中理論與實踐失衡的問題,迫切需要拓寬評價視野,納入更為多元且全面的評價維度。一是強化對實踐價值的評估。明確哲學社會科學實踐價值的核心構成,涵蓋研究成果的實用性、社會影響力及實際應用效益等方面。通過制定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和量化標準,科學衡量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實踐價值,以更好地服務黨中央的決策制定和社會進步。二是提升專利在評價體系中的地位。為平衡專利與理論成果的評價權重,建議適當增加專利的評價比重。在實施過程中,應將專利的轉化情況、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等作為關鍵評價指標。同時,通過提供專利轉化經費支持、稅收減免、成果轉化收益合理分配等激勵措施,鼓勵科研人員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專利成果,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際應用的有效結合。三是加強對公益性研究成果的評價。明確公益性研究成果的獨特價值,包括其對公眾利益、社會福祉等方面的積極貢獻。在評價過程中,應設立具體的評價指標,如研究的社會影響力、實際應用效益、可持續性以及公眾滿意度等,以全面、客觀地衡量公益性研究成果的質量和影響力。

綜上所述,構建與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要求相契合的人才評價機制,是推動該領域在新時代實現繁榮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展望未來,深化以質量為根本的評價體系改革,建立與基礎研究長期性特征相匹配的激勵機制,實施精準有效的學科分類與人才分層評價策略,以及融入多元化的價值評估維度,對于全面考量研究成果的學術質量、學術貢獻及社會價值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一系列舉措將有效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潛能與研究熱情,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繁榮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注釋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6年5月19日,http://www.scio.gov.cn/31773/31774/31783/Document/1478145/1478145.htm。

[2]余躍飛:《人才測評研究》,《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蕭鳴政:《人才評價機制問題探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3]蕭鳴政、樓政杰、王瓊偉等:《中國人才評價的作用及十年成就與未來展望》,《中國領導科學》,2022年第6期;王藝帆:《十八大報告中關于人才隊伍建設的新思想》,《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3年第3期。

[4]蕭鳴政、唐秀鋒:《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如何評價——基于長江學者成長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行政論壇》,2018年第5期。

[5]吳田、楊佳樂:《哲學社會科學科研人才評價體系構建研究》,《社會科學文摘》,2023年第3期。

[6]周光禮:《破“五唯”立新標: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年第3期;劉永林、金志峰、張曉彤:《我國職稱制度改革之探》,《中國行政管理》,2021年第9期。

[7]代金平:《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與學術評價體系》,《重慶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

[8]楊春龍、王榮江:《高校科研量化評價機制弊端析要》,《江海學刊》,2012年第5期。

[9]奚祺海、荊林波:《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定量和定性評價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2022年第10期。

[10]荊林波、楊佳樂:《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成績、問題及建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

[11]李軍:《略論現行評價機制的歷史作用及其危害》,《編輯學報》,2021年第2期。

[12]高見、王麗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社會責任缺失問題探析》,《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13]杜宏巍:《底層邏輯視域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革新進路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23年第2期。

責 編∕韓 拓 美 編∕周群英

Research on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al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Ge Yanxia

Abstract: Optimizing the tal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the core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Therefore, a problem-oriented review method should be adopted, focusing on the topic of talent evaluation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ystematicall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relevant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summarizing and refining key issues and core arguments in this field, and examining research progress,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paths. At present,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tal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such as focusing on quantity instead of quality, emphasizing short-term effect evaluation and ignoring long-term contribution consideration, simpl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failure in building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high proportion of theoretical evaluation and insufficient practical evalua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urgent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tal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with "value orient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and contribution measurement" as the core, strengthen the evaluation benchmark based on quality,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method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research cycl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mplement the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and talent stratification evaluation strategy, and integrate more diversified value evaluation dimensions.

Keywords: talent studies, talent evaluati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韓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