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基礎。應著力解決體系架構、組織實施、評價機制三個方面的治理協同問題,通過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發揮制度優勢,堅持問題導向,把握改革重點,打通堵點卡點,優化資源配置,從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
【關鍵詞】教育 科技 人才 一體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繼黨的二十大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專章部署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明確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才是基礎,教育是根本,科技是關鍵。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輔相成、協同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圍繞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競爭日益激烈。拔尖創新人才成為引領原創性科學發現、重大前沿技術突破的重要資源和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打造競爭新優勢的核心力量。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亟需加強一體化布局的頂層設計和系統架構,抓好關鍵環節的優化設計,破除阻礙教育發展、科技進步、人才培養與使用等環節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協同發力。已有研究多涉及教育、科技、人才等單一領域的改革創新探索,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應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圍繞如何通過系統性的制度創新,分析其演進邏輯、機制機理與實現途徑,為進一步推進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支撐。
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對教育體系創新、科技政策制定、人才要素配置機制建設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定位更加凸顯。通過加快優化教育資源布局,提升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加強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縱深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優質教育的期盼。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等一系列新論斷、新要求。當前,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示,我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但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采取了科技遏制、技術“脫鉤”、極限施壓等極端方式,我國對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應面向科技強國建設目標要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通過投入更多的政策資源和創新資源,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實現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自主可控和安全穩定,加強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人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主體。人才強國戰略根據不同時期國家總體戰略的核心需求進行動態調整,致力于抓住不同階段人才發展的主要矛盾并解決其中的關鍵問題。“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具有突出創造力的拔尖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因素,在一國人力資本中起到引領作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是用好人才資源、釋放人才活力的關鍵所在。
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內在邏輯
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在一體化發展中把握三者關系,匯聚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合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進入新時代,教育推動人才涌現和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教育的基礎性作用體現在科技知識傳播和基礎人才培養、科技知識創造和高端人才培育以及科技知識應用和人才用好用活等方面。縱觀人類文明史,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把教育視為對未來的戰略性投資和持久繁榮的根基。17世紀、18世紀英國教育的發展為其18世紀經濟發展和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德國在1619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項義務教育法令,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高等教育普及率超過了50%。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黨領導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教育制度,擴大了人民群眾的入學機會;培養國家建設所需人才,推動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整體素質逐步提高;完善教育布局與結構,教育發展更加均衡;鼓勵教育探索與研究,形成豐碩理論與實踐成果。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科學技術與生產力關系的歷史考察,對科學技術的認識有了重大改變。馬克思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恩格斯認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兩者都強調了科學因素在社會生產力中的作用。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使工業的形態、組織方式、規模發生質的改變。現代科學技術推動新興產業持續培育、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建立個性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構建完整、高效、科學的智能制造產業體系。
人才是第一資源。當前,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是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隨著我國人才效能持續提升,人才比較優勢穩步增強,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新格局正在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步伐加快。人作為發展的主體,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是高質量發展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同時也是現代化的主體。縱覽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取決于人對科學技術的掌握和應用程度。因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始終重視人才,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黨的二十大報告站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擺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出專章部署,提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任務,著力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三個重要方面。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現代化建設全局,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交織、相互支撐,形成了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優質的教育資源和人才培養體系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為教育質量的提升和教育方法的創新提供了實踐基礎和技術支撐,而科技創新和優質人才的涌現又反過來促進了人才培養制度的完善和科技體制的進步。總之,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要促進教育、科技、人才形成良好的互動共生關系。
當前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面臨著由大到強的系統性躍升和質變的挑戰,存在內部結構不均衡的問題,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仍存在一些堵點、卡點。
首先,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協同機制有待完善。教育、科技、人才在發揮整體性的同時不能忽略其相對獨立性,三者之間的銜接需要有機制安排和制度保證。
其次,存在宏觀體系對接不暢、中微觀層面疏離的現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主要體現在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科技發展治理機制、教育和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人才創業創新激勵等方面,客觀上要求形成一個總的運行體系,三者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協同、既各自獨立又相互協作。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不僅僅是單一領域的發展,而且還涉及到宏觀戰略指導、中觀制度建設以及微觀個體行為。
在宏觀層面,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存在概念化、項目化傾向,缺乏有效協同。在中觀層面,涉及教育、科技和人才發展的制度建設和管理體系安排,如教育課程體系、科研項目管理機制、人才選拔和評價制度等需要協調以確保各自的運行效率和效果。目前國內個別城市的人才政策在實施層面難以促進高層次人才有效集聚,亟須探索建立更具整合性的制度體系,實現政策支持有效驅動高層次人才引聚,形成高水平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在微觀層面,涉及到個體行為和組織的協同作用。各類資源統籌配置尚需優化,各部門各類平臺、科技園區、人才專項、產業基金等建設存在分散重復的問題,部門間互聯互認的創新激勵、容錯機制、誠信監督管理機制尚不完善,整體協同性有待提高。
最后,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評價體系尚不完善。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內容多樣、體系龐大,教育效果的滯后效應、科技成果的轉化效應、人才成效的聚焦效應可能導致教育政策效果難以作出即時性評價,科技政策效果難以在實際操作層面得到真實反映,人才政策效果難以從現時現地現狀進行衡量和評判。應進一步聚焦制約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問題,如教育科技人才資源配置、人才激勵評價、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區域創新協同等。
此外,在治理過程中涵蓋多方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部門、教育機構、科研院所,還包括企業界、社會組織以及國際合作伙伴等。這些主體在目標設定、政策制定、資源配置和評估反饋等方面都會帶來不同的利益訴求和視角,治理者需要在綜合考慮各方利益的基礎上進行協調和決策。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路徑
一體改革有多種模式,如同步推進的“馬車式”、一體兩翼的“飛機式”、一核兩輪的“圓圈式”與單線聯系的“三角式”等。不同地區應結合各自的發展階段、社會需求以及掌握資源的能力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不同的改革模式與路徑,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推出新模式,探索新路徑。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發揮制度優勢。加強黨對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全面領導。在黨的全面領導下,解決個別地區教育、科技、人才三個領域“條塊分割、縱強橫弱、自成體系”的問題,明確層級部門間的權責關系。發揮領導小組的宏觀指導、科學決策、統籌協調、督促落實作用,做好總體規劃制定、重要政策統籌、重大工程策劃等全局性工作,統籌推進綜合改革。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不同優勢和定位,制定具有區域特色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策略,形成地區之間的差異化教育發展模式、科技創新發展思路和人才發展政策。同時,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系統觀念、全局觀念,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支撐。
耦合“三位一體”,強化綜合施策。在總體布局上,要深刻把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內在邏輯。不斷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的創新組織方式和治理體系,加強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推動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組織管理模式及優化評價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同時,要建立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機制,提升科技成果的原創性和突破性,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機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激勵制度,鼓勵科研人員將創新成果應用于實際生產中。
堅持問題導向,把握改革重點。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與制度層面的探索創新在于抓住并妥善解決好關鍵問題,遵循現實邏輯,參考主要路徑予以統籌推進。以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大場景和重點問題為驅動,推進教育、產業、科技部門實現戰略一體謀劃、管理一體協同、工作一體布局、事業一體推進、資源一體配置、政策一體設計。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摸清產業鏈卡點、堵點、痛點,瞄準產業創新所需的科技攻關難題,聯合高校凝練關鍵科學問題,形成場景驅動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創新循環,提升資金、人才、項目、平臺一體化配置效率。
發揮高校優勢,引領未來發展。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具體來說,在供給層面,要依據各學科人才培養規律和學科類型特點,發揮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工程技術科學持續推動高水平人才培養的作用,著力完善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貫通式培養模式。根據貫通式培養規律健全相應的制度保障體系,依托高校高水平交叉學科的“學域”體系、科教融匯的“科學—人才”中心與實驗室體系、產教融合賦能的技能“實訓”基地以及試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方案等。在機構設置方面,探索設立專門的貫通式培養部門,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機制,統籌整合不同學科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為拔尖學生提供跨學科、跨學院的交流協作平臺,保障本碩博貫通式培養的有序開展;在師資隊伍方面,打破學科壁壘,充分利用校內外各領域優質教學科研資源,尤其是關鍵技術領域或行業的頂尖學者和專家;在考核激勵方面,建立學習效果跟蹤評價機制、動態調整機制和育人導向的學術獎勵機制,確保拔尖創新人才貫通式培養的效率等。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治理教研部碩士研究生杜何顏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張會慶:《復雜科學視域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系統:邏輯必然、運行機理與構建路向》,《江淮論壇》,2023年第3期。
②宋河發、劉安琪:《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邏輯、理論內涵與實現路徑》,《科學管理研究》,2024年第1期。
③段從宇、胡禮群、張逸閑:《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關系的科學識辨與正確處理》,《教育科學》,2023年第2期。
④朱永新、羅晶:《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教育百年》,《教育研究》,2021年第7期。
⑤張建剛:《科技革命視域下中國式工業現代化的發展戰略與實踐路徑》,《政治經濟學評論》,2024年第4期。
⑥任保平、豆淵博:《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人才強國戰略及其政策創新》,《東南學術》,2024年第4期。
⑦李小球、宋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的內涵特征及其圈層體系構建研究》,《當代教育論壇》,2024年第3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