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一段“摸著石頭過河”的論述發人深思。改革既要在關鍵處落子,也要從全局上謀劃。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新“淺灘”、新“激流”,既應堅持“摸著石頭過河”,更應得其法確保改革方向成效。
面對復雜多變的改革局勢,“摸石過河”絕非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必須先把“石頭”鋪清楚、摸明白,才能順利“過河”。要主動探路、以身試水,真正躬身入基層、到一線,在調查研究中從實求知,只有體察實情、解剖麻雀,才能避開暗礁、少繞彎路。要將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起來,先行先試打造改革經驗和實踐成果的樣板,從試點探索到形成可復制的經驗再到上升為制度性成果,提升實踐的指向性、精準性。要善于汲取經驗,充分發揮改革試點的偵察兵和先遣隊作用,借鑒各層次試驗示范區的鮮活經驗和實踐,及時總結、深化認識,做到干一步、看兩步、想三步,著力增強改革的主動性和前瞻性。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面向實踐前沿、未知領域,“摸石”就是摸規律、找機遇,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只會貽誤改革時機。實現改革蹄疾步穩,既應敢于涉險灘、啃硬骨頭,拿出“第一個吃螃蟹”的魄力,搶抓政策機遇,借力發展“東風”,聚焦民生福祉找準發力點,緊盯空白領域探索創新點,圍繞改革難題打開突破點,在察趨勢、覓契機中創亮點、推試點,勇于將“鋪路石”置于深水處,爭取更高層次的反諸實踐;又應穩妥審慎、三思后行,汲取“小馬過河”的智慧,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判斷力,仔細辨別哪些是改革路上的“攔路石”,哪些是助推發展的“壓艙石”,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為改革攻堅創造最佳窗口期。
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摸石過河”亦是如此。從小崗破冰到深圳興濤,再到海南弄潮、浦東逐浪、雄安揚波……無一不彰顯久久為功的改革定力。提升改革舉措的針對性、實效性,必須邁小步、不停步,保持歷史耐心。要循序漸進、穩扎穩打,對尚不了解、未能把握的情況和現實,必須反復試驗,允許曲折迂回;對涉及面廣、波及程度深、影響時間長的問題,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在更廣范圍嘗試、用更長時間試驗、以更廣民意考量,積小勝為大勝。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只有始終保持扎扎實實、踏踏實實的作風狀態,踩穩一步,再邁一步,才能在改革的浪潮中站穩腳跟,為改革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力。(作者:孫放 彭珉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