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的稻田金黃一片,蔬菜田綠意盎然。從泥濘的小路到寬敞的蔬菜大道,從簡陋的茅屋到現代化的新居,從肩挑手提到機械化作業,農業生產力的飛躍并非偶然,村民“住得好、有發展”的鄉村內生型發展路徑,得益于以民為本瞄準產業所需聚智匯力見行動的集中體現。以潘家灣鎮農業產業發展為縮影,助力農民站穩“C”位,提升農村“造血”功能,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治理“良方”,理應值得推崇。
以農民為主體,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感發展”。激發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必須在轉變工作理念和方式上下功夫。要注重喚醒村民的主體意識,從改變觀念、增強能力入手,在發展過程中激勵其主動作為,讓村民在鄉村全面振興中找到定位、放大自身價值,激活動力“引擎”,從而提升農村“造血”功能。各級黨委、政府制定政策、開展工作要著眼農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從領導、干部等其他主體的利益或偏好出發,要搞清楚、弄明白鄉村全面振興不是短時效應,必須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久久為功、從容建設。要制定合理的考核標準,避免基層過度壓力化催生面子工程,少開會少檢查,多商議多調查,堅決杜絕“雨過地皮濕”的不良政績觀,適度放權激發農民活力。要充分尊重各地村莊特色和歷史、現實,重新審視認識并發現村莊特有價值,把特質轉化為特色資源,走因地制宜的適合的路子。要建立健全鄉村建設成果農民共享機制,讓農民全程參與生產并全程獲得受益,實現從“無感發展”到“有感發展”、從“維持型農業”到“發展型農業”、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根本轉變。
以人才為引擎,激活鄉村全面振興的“頭雁效應”。每個鄉村的變化和發展都有其規律可循,吸引農民工外出打工的精英返鄉,從而帶動更多普通農民加入鄉村建設,助力農業農村從當前的“維持型”向“發展型”轉變,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初衷,也是現實中的迫切需求。在這方面,福建、蘇州、成都多地對鄉賢文化的重視已經“孕育”出了顯著的鄉村治理效能,這些地方的經驗不僅具有可復制性,而且具有可推廣性,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不可否認的是,人才短缺仍然是鄉村發展和基層治理中的一大難題。然而,人才始終是鄉村全面振興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激活鄉村發展的核心變量。鄉村建設離不開本地精英和鄉土能人的示范和吸引,但如何吸引本地精英回流,值得各級各地反思和行動起來。比如,各級組織部門可牽頭制定措施,采取多種策略,通過產業發展吸引他們、通過情感紐帶牽引他們、通過政策支持鼓勵他們,千方百計創造條件,讓本土成長成才的精英們“歸巢”成為鄉村建設的帶頭人,帶領村民共同創業、共同發展。這樣,才能聚沙成塔,形成鞏固鄉村全面振興的成果的牽引力量,確保鄉村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通過這種方式,鄉村將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而是充滿活力和希望的熱土。
以民意為歸宿,彰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大意義”。以縣域為單位進行的村莊規劃是當前和今后鄉村全面振興的大勢所向。產業發展是鄉村建設的基礎和關鍵,也是村莊規劃的核心環節,產業的整體規劃既要注重規模效應,又要結合當地特色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和科學規劃,避免長官意志、短視行為和千篇一律的“一窩蜂”復制。除此,摸清集體經濟的底數也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突破口。各地應制定現階段集體經濟規模的基本標準,對低于標準或集體經濟特別薄弱的村莊,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使其達標,以獲得基本的自我發展能力;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充分挖掘地域資源優勢,穩步壯大集體經濟規模,重點關注和完善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機制,讓普通農民從中及時收益、持續受益。
(中共蒙自市委組織部 王潔)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