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對教育強國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我們全面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教育是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性工程,隨著教育環境與社會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新挑戰與新機遇。面對全球化、信息化的沖擊,以及學生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體化思政教育建設是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全面發展的關鍵路徑,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理解學生需求,打造多樣式“思政菜單”
學生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體,其需求是構建有特色思政教育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傳統的思政教育往往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感。一是我們需要深入學生群體,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實際,精心打造多樣化的“思政菜單”,如探索課程組授課模式,采用“問題鏈”的教學設計。主講團隊擴展為思政課教師、紀念館專家、勞動模范、優秀學生黨員在內的多元團隊,逐步形成多隊伍多視角協同構建“大思政課”合力。二是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結合時代背景、國際國內社會熱點等,講好、講透、講活“思政菜單”的內容,我們不僅要涵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高大上”的主題,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愛好等“接地氣”的內容。通過引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案例、故事,以及激勵青年拼搏奮進、成長和成才的“心靈雞湯”,使學生能夠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激發學生把個人的理想融入國家的偉大夢想中。
創新教學方法,提升高品位“思政廚藝”
教學方法是構建具備實效性的思政教育體系的關鍵因素。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我們需要創新教學方法,提升高品位“思政廚藝”。一是要轉變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理論定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依托數字化教學,通過精準作業、數字分析等技術,實現差異化學習、個性化定制學習方案;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動式教學手段,賦能學生更加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個性化成長舞臺,助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二是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如在線教學平臺、虛擬現實技術等豐富教學手段和形式。積極推動傳統思政教育內容數字化創新發展,厚植愛國情懷,以增強青年大學生對社會主義事業的認同和情感認同。通過課程包裝和形式感的提升,使思政課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如創建思政慕課資源,以慕課內容為基石,打造多樣式“思政菜單”系列思政品牌,以“現場+直播”等方式在社區街道、紅色展館、田間地頭,充分體現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項目特色,推動思政教育立體化。三是要注重人文關懷的力量和溫度。教師要堅持教育教學規律、人才培育規律用好用活“思政廚藝”,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用溫暖的話語、自信的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讓思政課變得更有深度、更有溫度。
強化教師隊伍,培養卓越性“良師益友”
教師是構建有特色有實效思政教育體系的核心力量,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重任,廣大教師要始終堅持心有大我,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只有教師自身明道、信道,才能成為學生樹立理想和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一是需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以“經師”“人師”為目標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通過培訓、研修等方式,不斷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適應學生需求的變化。二是我們要鼓勵教師成為學生卓越的“良師益友”。教師在逐步從知識傳授者到組織者、人格引領者和道德培養者進行角色轉變,要堅定理想信念,自覺把對黨和國家、樂教愛生的情感融為一體,不僅要傳授書本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品格、品行、品位的塑造。通過與學生建立深厚的友誼,深入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成長需求,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
構建有特色有實效的思政教育體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需要從理解學生需求、創新教學方法、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不斷探索和實踐。聚焦人才培養,抓好思政教育主陣地,完善立德樹人機制,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實效性,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良好道德品質的新時代人才。(作者:陳明輝,湖南工商大學本科教學評估中心辦公室主任,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