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踐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并進一步強化實踐導向,注重行動落實。要精準識別學生需求,持續改進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教學內容、優化教育環境、匯聚育人合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為高質量發展匯聚強大動能。通過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改革教學評價和打造學習環境等舉措,高校思政課可以在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 思政課 高質量發展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①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應成為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助力。要實現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踐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并進一步強化實踐導向,注重行動落實。
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關注人的成長和發展的教育活動,其各個環節始終圍繞“人的發展”和“人的提升”這一邏輯展開。②新時代,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夠助力思政課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作為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立德樹人”的成效是衡量其各項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標。教育的本質在于人才的培養,特別要培養大學生的核心素養,以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首要目標已經轉變為著力培養大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按照“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學生素質培養趨勢,高校思政課教學著力培育學生在“文化基礎(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自主發展(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實踐創新)”③這三個方面、六個基本點的核心素養。這些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是推動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特色,開展一系列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實現育人目標,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
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夠助力思政課建設實現守正創新的目標。通過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革和創新思政課堂,可以提高思政課建設的科學性。要實現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教師需要引導大學生保持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堅定,并進一步將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圍繞學生的身心發展開展教學。此外,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以及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重要目標。高校思政課應聚焦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并將其貫穿于教學內容主線,指明教學建設方向,體現教學核心意圖。
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夠助力思政課真正達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要求。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需要思政課來培根固本、鑄魂育人;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要求思政課提質增效、引領方向。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體現了思政課力求實效的追求。通過對社會發展趨勢的深入分析,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精準施策,可以準確把握教育對象,提高教學質量。思政課的使命在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大志向、涵養大情懷、立志做大事,從而堅定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信念。一方面,使學生自覺地把個人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另一方面,使學生把握住歷史契機,擔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征程上奮勇前進。
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
作為鑄魂育人的主渠道,思政課應聚焦于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所謂“整體的人”的發展,首要在于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④既涵蓋了學生知識水平的提升,也包括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綜合素養的培育。思政課教學應旨在整合學生的知識學習與精神建構,注重學生的成長過程。
認識學生是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的基礎。教學活動的前提是深入認識與研究學生。“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強調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及教師的引導作用。首先,從學生的學習起點出發,對學生的學習預備能力、態度、目標期望進行分析,作為思政課教學的前期準備。鑒于當代大學生信息來源廣泛、知識面寬、求知欲強、思想敏銳且易于接受新事物,思政課教師要在認識學生的基礎上,主動適應大學生的特性,幫助他們運用科學認知解決思想困惑,培養其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其次,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動機,通過調查學生的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及附屬內驅力,了解其對知識掌握與困惑解決的需求,理解其贏得地位與自尊的動因,判斷其努力是否旨在為了獲得認可,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思政課教學,確保其擁有持續的學習動力。⑤最后,了解成人學習者的特點。大學生已具備獨立思想,學習目標明確,期望思政課內容與學習生活緊密相關,并能學以致用。
理解學習是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的關鍵。學習是主體持續變化的過程,涉及行為的變化,從“知”到“行”的轉化,不僅能獲得專業知識結構,還能形成實踐活動方式。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就是學生在源源不斷的好奇心的驅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聽到、看到、讀到的一切有意義的東西”⑥。思政課教學的目標是讓更多學生參與思想理論學習,根據自身興趣進行有意義探索并有所收獲。因此,讓學生理解學習至關重要。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根據自身需求探索與選擇發展方向,正確認識所學內容,保持對真理的熱愛。比如,在課外,可以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激發其學習潛力,促進其情感和智力的共同發展。此外,思政課創新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培養其自我教育的意識與習慣,增強其自我選擇和構建的能力。
塑造能力是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的落腳點。高校思政課不僅要傳授知識與技能,更要重視培養具有廣博知識與全面素養的人才,將大學生培養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的智力水平,還要促進其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素質的均衡發展。要緊扣學生發展的特點,以核心能力和個人特長帶動“整體的人”的發展。青年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政課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健全的人格,使大學生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大學生在自我成長與完善的過程中,應將全面發展作為重要目標,自覺自愿地服務于黨、國家、社會及人民。
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的著力點
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夯實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根基。思政課教師不僅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更是知識、思想、真理的傳授者,需要在個人修養、學術修為和品德行為上做好表率,努力將自己鍛造成為“大先生”。學生作為發展的主體,主宰著自己的學習進程。教育的最終效果只能依靠學生自身的能力來體現。因此,思政課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形成雙向甚至多向的師生和生生互動模式,以及學生的自我教育模式。從“教”向“學”的中心轉向,學生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探求轉變,再通過協作式、引導型、個性化、互動性的教育方法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思政課教師要從實際出發,以學生關注的熱點和深層次問題為切入點,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方法融會貫通地傳授給學生。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結合社會現實進行正面引導。同時,應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在教學方式上,積極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建立分眾式教學,讓學生充分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改革教學評價,推動思政課教學高質量發展。教學評價作為思政課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具有診斷、調整和發展的功能,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思政課教學評價應充分結合學科特性,不僅評價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考察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以及基本原理的運用能力。只有知行合一,思政課才能真正觸及大學生的心靈,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可以通過理論知識檢測、案例分析考核、考察結果研判等多種途徑檢測大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教學評價應從以教師或學生為中心的單一標準,向以學生為重心、以學習為中心的創新模式轉變,健全綜合性評價,及時反饋評價結果。
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增添思政課教學高質量發展活力。首先,應創設積極的課堂氛圍和情境教學。思政課教學應具備良好的互動和溝通環境,使學生充滿參與感,從而活躍課堂氣氛。同時,思政課教學應有溫度、深度,不能只是“填鴨式”的表面澆灌或“單向度”的聆聽,應在師生的積極交流中產生共鳴,實現建設性與批判性的有機統一。其次,應創新教學方式與健全社會化學習模式。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推動下,信息資源的數字化有助于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管理、教學信息管理、教學資源共享、教學經驗交流。可以利用數字技術賦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分享和創新,并實現自測、自我評價等自主活動以及互測、互評等人際交往活動。學生可以根據思政課課程學習主題的劃分,共享學習資源,獲取更多的信息、理解和支持,從而更快更好地完成學習或解決問題。最后,應加強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提升校園人文氣息。思政課應助力良好的校風、學風建設,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引導大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并積極投身于學校的各項建設工作。師生應保持謙遜嚴謹的治學態度、實事求是的學習風氣和團結協作的生活方式,從而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和教育氛圍。
(作者分別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助教)
【注:本文系“北京市重點馬院建設”資助、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科建設專項”重點項目“創新實踐論視域下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2-XKZX-01)和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融入思政課教改攻關項目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
②魯明川、曹克亮:《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論析》,《思想理論教育》,2022年第1期。
③林崇德:《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年第2期。
④鐘啟泉:《課程的邏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5頁。
⑤何克抗:《教學系統設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67頁。
⑥[美]卡爾·羅杰斯著,伍新春、管琳、賈容芳譯:《自由學習》,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41頁。
責編/孫渴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