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作者:徐晶(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21世紀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為此,必須堅持黨管人才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以更堅實的隊伍、更高效的機制、更完善的保障,釋放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人才動能。
構建國家戰略人才方陣。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重點產業和區域發展為依托,構建國家戰略人才方陣,著力打造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以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為支撐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通過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的協同化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高校要堅持“四個面向”,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促使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更多涌現。
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培養好青年創新人才隊伍,是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凝聚人才發展優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關鍵之舉。近年來,我國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模式逐步從單一邁向多元,但青年人才的數量、質量、潛力釋放仍然不足。謀求“從0到1”的原始創新需要大批從事基礎研究的青年人才。需在體制機制方面統一謀劃、協同進行,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營造開放包容的良好生態,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完善發現機制,加強人才需求的前瞻性研究,向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等重點、堵點發力,完善早期人才培育體系。健全選拔機制,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科技智庫青年人才計劃”“高校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等重大項目為牽引,構建與“雙一流”建設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實行重大項目“揭榜掛帥”、賽馬機制等新模式,引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強化培養機制,支持高校與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吸引青年人才從事原創性、交叉性強的基礎研究。打造“高校—院所—企業”協同育人機制,實施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專項計劃和重點領域青年人才支持計劃。
創新人才激勵機制。激勵機制是人才成長的“助燃劑”,在人才隊伍建設中發揮著導向引領、凝聚人心的作用。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改革。加快出臺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探索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機制,加大對科研人員的稅收優惠力度,落實高層次人才工資分配激勵政策。建立多元化人才評價方式。堅持科學分類、人崗匹配原則,把品德、能力、業績作為評價青年人才的重要標準,突出對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的考量,注重社會和業內認可,營造尊重科學規律、鼓勵探索創新的良好生態。
《光明日報》(2024年10月31日 05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