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正確認識綠色生產力與“雙碳”目標的關系

摘 要:從科學理念來看,綠色生產力的形成與“雙碳”目標的提出具有深刻的邏輯必然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必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化轉型的現實必然。從戰略意義來看,綠色生產力與“雙碳”目標共同指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一方面,打破對西方傳統現代化模式的路徑依賴;另一方面,推動建設生態經濟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從實踐路徑來看,加快形成綠色技術范式是綠色生產力賦能“雙碳”目標的關鍵。

關鍵詞:綠色生產力 “雙碳”目標 理論邏輯 必然性 戰略意蘊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A

生產力與降碳減排是經濟學中討論發展方式不能回避的兩個問題,其背后反映的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雙碳”目標強調了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在全球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背景下,培育發展綠色生產力,實現“雙碳”目標就成為人類發展所必須做出的積極行動。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出發,綠色生產力不僅代表了生產力發展的新方向,更是人類社會面對環境問題時的重要選擇,而“雙碳”目標進一步明確了綠色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共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支撐。

科學理念:綠色生產力的形成與“雙碳”目標的提出具有深刻的邏輯必然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已邁入著力發展綠色生產力的新階段。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征是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核心,致力于追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雙碳”目標是在我國步入新發展階段后,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同時也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重承諾。這一目標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將碳排放控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彰顯了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積極擔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從現實需求來看,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都需要綠色生產力的推動與“雙碳”目標的指引。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必然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綠色生產力是對該理論的繼承與創新,強調在提升生產力的同時,注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綠色生產力不僅涵蓋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還影響到社會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因其與生產關系的共生性,綠色生產力的形成將對傳統的生產方式帶來變革,促進整個社會在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上的理念轉變。在此意義上,綠色生產力代表生產力發展的新階段,將資源、環境、生態、創新納入生產力范疇,是綠色發展視域下生產力的嶄新質態。

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出發,綠色生產力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作為社會發展物質基礎的科學論斷,將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可持續利用作為核心要素融入其中,實現了生產力科學性與自然性的有機結合,鮮明地展現了生產力發展的新高度與新方向。首先,綠色生產力強調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與保護相結合”原則的創造性發展。其次,綠色生產力不僅豐富了生產力概念的范疇,還拓展了生產力發展的實踐路徑。綠色生產力倡導通過綠色科技的應用、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為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道路。最后,綠色生產力在現代社會實踐中價值日益凸顯,不僅推動了綠色經濟的蓬勃發展,還顯著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可以說,綠色生產力作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繼承與創新成果的現實意義與深遠影響,展現了其在生態文明新時代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的強大力量。

綠色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新發展。基于中國的實際,貫穿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的生產力理論也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創新和完善:毛澤東同志提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江澤民同志強調“充分發揮科技生產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推動作用”,胡錦濤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些理論內在地包含了人與自然的物質、信息、能量變換,并在不同程度上強調了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必然關系。特別是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也成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范疇在中國的“環境生產力”術語。無論是概念的提出還是作為一種物質性存在,綠色生產力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更是對當前我國生產力發展實際的理論概括與現實表達。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化轉型的現實必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首要內容就是用理論解決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新質生產力的綠色本質時強調:“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這也成為綠色生產力形成與“雙碳”目標提出的現實必然。生產力的發展一直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工業革命之后,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升,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迫使人類開始尋求一種更加可持續的生產方式。綠色生產力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強調在生產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可以說,綠色生產力的出現不僅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超越,也是人類社會面對環境問題時的必然選擇。一般來講,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帶來生產方式與經濟結構的轉變。后工業文明時代,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已經難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環境的壓力之于人類社會發展越發嚴重,必須適時進行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綠色生產力的孕育形成正是這種轉變和調整的必然結果。對于我國來講,“雙碳”目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階段性任務,也是推動綠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牽引。社會發展與文明轉換的視野中,綠色生產力的形成與“雙碳”目標的實現體現了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化走向,成為一種歷史與現實的必然。

不難看出綠色生產力與“雙碳”目標相互促進。一方面,綠色生產力的發展為“雙碳”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綠色生產力的崛起,標志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高度,它超越了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模式,引領經濟社會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雙碳”目標正是這一轉型過程中的核心導向,旨在通過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雙碳”目標的提出也為綠色生產力的發展設定了清晰的目標藍圖與時間表,有助于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形成推動綠色發展的強大合力。更為重要的是,以“雙碳”目標為依據,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綠色低碳政策和規劃,如《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同時,“雙碳”目標引導企業明確綠色低碳發展方向,倒逼高碳排放行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創新。這一目標還引領社會各界加大對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的投入與研發,催生出一個龐大的綠色投資市場新機遇,為綠色生產力的發展開辟廣闊的市場空間,成為拉動經濟復蘇和綠色增長的強大新動能。

戰略意義:綠色生產力與“雙碳”目標共同指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社會的現代化首先要以物質生產的現代化為基礎。縱觀人類歷史由傳統轉向現代的過程,都是由產業革命所帶來的強大生產力作為動力催生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所伴生的新產業革命同樣遵循著歷次產業革命的共同特點。如以生態學、環境科學、可持續發展理論為理論支撐的產業轉型和綠色發展,以及清潔能源技術、循環經濟解決方案等一系列新生產工具和技術。這些科學理論與技術應用所形成的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不僅極大程度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顯著降低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際上孕育出一種全新質態的綠色生產力。

打破對西方傳統現代化模式的路徑依賴

綠色生產力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驅動力。2023年中央經濟會議強調:“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聚焦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綠色生產力注重資源的高效利用,通過循環經濟、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減少能源消耗和材料浪費,形成了與西方傳統模式對比鮮明的獨特路徑。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綠色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代表了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之后,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方向。這不僅是因為綠色生產力作為一種創新理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的基本觀點,更多是因為綠色生產力作為“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綠色生產力與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相結合,成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引擎,不僅促進了經濟增長,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與西方現代化過程中往往忽視環境、過度消耗資源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雙碳”目標的提出正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踐行,標志著中國決心擺脫傳統高碳化經濟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化道路。西方現代化模式以其科技創新驅動、市場經濟導向、高度工業化與城市化為核心特征,引領了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但與其相伴的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加劇及社會分配不均等問題也日益凸顯。打破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路徑依賴,必須解決好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現代性與生態性問題,擺脫經濟發展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雙碳”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能源、工業、城鄉建設等重點領域,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等重點行業的綠色轉型。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視角來看,這種轉型就是在整個經濟社會領域中形成一種綠色生產力。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綠色生產力強調了綠色發展理念在生產過程中的融入、技術創新的支撐、生產方式的變革、消費方式的引導以及政策與制度的保障。這一過程實際上是要求綠色生產力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通過實施碳達峰和碳中和,推動產業結構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局面。這一過程,本質上是對西方傳統現代化模式單一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代價的深刻反思與超越。

推動建設生態經濟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必須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這表明要從國家發展的宏觀戰略層面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在產業結構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經濟體系是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和諧共存與發展的綜合系統,其核心在于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活動必須考慮到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實現經濟的綠色增長。在我國經濟產業發展中建設生態經濟體系能夠覆蓋多個方面,如生態農業通過減少自然環境破壞、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工業則致力于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推動工業生產的清潔、高效和可持續;生態服務業在服務過程中注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推動服務業的綠色轉型。可以看出,生態經濟體系不僅關注單一的經濟活動,而是從整體角度出發,在行業的發展中考慮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的關系,強調實現這三者的協調發展。從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形成過程來看,無論是“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還是“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產業都是最重要的關鍵詞。所以,作為生產力的新質態,綠色生產力都不可避免地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發生關系,進而推動生態經濟體系建設。

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生產力與“雙碳”目標緊密結合,共同構成了形成生態經濟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驅動力。一方面,產業生態化強調在保持自然系統承載能力的前提下,遵循自然生態有機循環的機理,對特定地域空間內的產業系統、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進行科學耦合優化。如自然資源生態價值的實現,需要政府將其納入經濟發展的決策規劃中,建立健全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并依托科技創新的支撐,確保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另一方面,生態產業化則是以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為前提,將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緊密融合,在農業、旅游、工業、建筑、補償、產品開發和教育等領域,構建遵循生態系統規律的產業體系,并通過精心策劃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等活動,確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者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一過程的推進,實際上是對以往高度依賴碳消耗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回應,通過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推動資源的高效與循環利用,減輕環境污染,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高水平保護的相協調。而“雙碳”目標的設定,正是這一現代化理念的具體實踐,不僅是單純地限制碳排放,更多強調借助能源革命、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等手段,引領經濟社會向低碳、綠色、循環的方向轉變,最終達到碳排放與碳吸收的平衡狀態。

實踐路徑:加快形成綠色技術范式是綠色生產力賦能“雙碳”目標的關鍵

技術范式用于描述某一時期內主導技術及其發展模式,反映特定技術體系下生產活動的基本特征和規律。技術范式的轉變往往伴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綠色技術范式則特指以綠色、低碳、環保為核心價值導向,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技術體系和發展模式。綠色技術范式的形成和發展不僅關注技術的先進性,更需要依賴綠色生產力的提升,包括技術創新、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等。

綠色技術范式促進形成綠色生產力

綠色技術范式作為技術范式的一種,特指在一定時期內,特定的綠色技術設計、綠色技術理念或綠色技術實踐模式成為行業或社會普遍接受和應用的技術解決方案框架。這一范式不僅體現了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刻關注,還通過其獨特的技術承載性,為促進綠色生產力發展、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從理論上,綠色技術范式將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融入技術創新,決定了綠色技術發展的方向、路徑和創新邊界,還通過強調減少環境污染、節約資源和提高能源效率等環保目標,影響技術創新的目標導向為技術發展提供了特定方向和方法論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在具體實踐中,科研人員、工程師和企業在綠色技術范式的引導下更傾向于研發和應用符合環保要求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直接促進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此外,綠色技術范式還促進了相關技術標準和環保規范的建立,成為技術創新的指引和標準,推動技術向更環保、更高效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綠色技術范式通過技術創新實現自身對于形成綠色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同時,綠色技術范式通過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產品質量、減少環境污染、節約資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等,能夠有效支撐或促進綠色社會、經濟和生態目標實現。在綠色技術范式的引領下,綠色生產力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催生新的綠色技術和產業模式。反過來這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所形成的綠色生產力又進一步促進了綠色技術范式的形成。在經濟發展與行業趨勢的宏觀表現中,綠色技術范式已經滲透到產業經濟的諸多領域,如以太陽能、風能等快速發展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技術有效替代了傳統化石能源,顯著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同時,節能減排技術在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也極大地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強度。由此來看,綠色技術范式促生的綠色生產力也在客觀地推動經濟發展的低碳化與去碳化,通過資源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環境污染的最小化。

綠色技術范式滿足“雙碳”目標實現的技術需求

綠色技術范式形成的過程也是綠色技術大范圍的應用和推廣過程,通過其自身所承載的技術創新直接推動綠色生產力的發展,助力社會經濟向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的方向轉型。在當前宏觀經濟產業發展中,通過綠色技術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綠色技術范式的技術承載性展現出強大的推動力。以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和智能農業等產業為例,綠色技術范式通過價值觀引導、資金支持、標準建立、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對技術創新產生深遠影響,不僅顯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生產效率,還大幅降低了碳排放和環境污染,推動了綠色生產力的發展。同時,綠色技術范式形成的過程也要求勞動者具備綠色意識、推動勞動資料實現綠色化、勞動對象向低碳環保方向轉變。這些變化共同推動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使經濟體系更加符合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要求。

在微觀層面,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術解決方案和思維模式,綠色技術范式以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目標,通過精準響應實現迫切需要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包括低碳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以及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技術等,對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產生了深遠而顯著的影響。一方面,“雙碳”目標的技術需求不斷增長,推動了綠色技術范式的持續創新和突破。如在“雙碳”目標實現過程中,通過發展綠色生產力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脫鉤。同時,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被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強調了產業的綠色轉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另一方面,綠色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又進一步滿足了這些技術需求,加速了“雙碳”目標的實現進程。綠色技術的應用極大程度地開發出更加高效、清潔、低碳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從源頭上減少碳排放。隨著綠色技術范式的不斷形成和升級,其技術承載性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從而帶來更加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參考文獻略

本文作者為 趙建軍,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薄海,遼寧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編:董惠敏/美編:王嘉騏

責任編輯: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