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核心,是決定大國興衰的關鍵因素。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適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將貫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突破一批“頂天”又“立地”的關鍵技術,促進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產業智能化發展關系到未來國際競爭的成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使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智能化技術領域成為各國競相投入的新熱點。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推動產業智能化,發展新興產業,以智能化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提質降本增效。綠色化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發展綠色經濟、綠色技術、綠色產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提升低碳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融合化是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的必然要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注重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分工細化和協同合作的產業發展格局,同時推進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發展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個內部存在有機聯系、功能互補的復雜生態體系。新技術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前沿科技跨領域交叉融合趨勢更加明顯,推動各產業及其各環節之間高度協同耦合,更好釋放產業網絡的綜合效益。
堅持產業發展的完整性、先進性和安全性,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突出優勢。我國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體系規模龐大。堅持產業發展的完整性,有利于增強和發揮產業體系完備及配套能力強的優勢,能夠有效滿足國民經濟發展所需,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國在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細分行業還有缺項,要在鞏固傳統優勢領域的同時,加快補齊這些短板,不斷提高產業體系完整性。堅持產業發展的先進性,有利于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自主拓展產業新賽道。掌握重大科技成果和戰略性支柱產業主導權的國家,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開展自主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產業發展的安全性,有利于實現重要產業鏈自主可控、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戰略支撐。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瞄準新技術領域,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攻克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相輔相成,要整體推進、協同聯動,共同推動產業邁上高質量發展新臺階。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從促轉型、強優勢、增動力三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石,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至關重要。必須抓住制造業這個“牛鼻子”,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將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積極穩妥推動關鍵領域節能降碳技術改造,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逐步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
二是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產業發展是一個新舊迭代的過程,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在所有產業保持領先優勢,需要充分運用自身要素稟賦,大力發展最具競爭優勢的產業,并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我國很多產業已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例如,2022年工業機器人產量達44.3萬套,新增裝機總量全球占比超過50%;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等清潔能源裝備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新能源汽車年銷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已占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未來,要進一步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并推動優勢產業延鏈,帶動其他產業創造新的競爭優勢,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構建產業鏈協同發展機制,從而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并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把擴大內需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支持新產品和新技術在國內大市場迭代優化升級。
三是增強產業創新內生動力。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產業創新內生動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技術融合為創新途徑,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動能和增長點。綜合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探索新商業模式,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工業大學基地首席專家)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