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弓長嶺區以提升黨員黨性修養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堅持凝心鑄魂,在結構優化、黨性修養、服務群眾、激勵擔當上持續用力,以“四個堅持”激活黨員教育“一池春水”。
堅持提升質量,在強基固本、優化結構上持續用力。建立入黨積極分子定期推薦提醒機制,引導更多優秀分子積極向黨組織靠攏,2024年新吸收入黨積極分子118名,現有入黨積極分子共316名,入黨積極分子與發展黨員比例達到6:1。印發《弓長嶺區發展黨員聯審制度》,聯合區紀委監委、區公安分局等八個職能部門根據各自職能對發展對象進行嚴格審查,注重標準、積極穩妥,把好“入口關”。區委組織部按比例抽查新發展黨員檔案,并“點對點”反饋問題,督促限期整改。突出產業工人、青年農民、高層次人才及“三新”領域等重點領域和群體,持續優化黨員隊伍結構,近年新發展黨員中,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超過65%,35歲以下的黨員占比達到70%。
堅持凝心鑄魂,在理論素養、黨性修養上持續用力。持續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持續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不斷深化黨紀學習教育成果。定期下發主題黨日提醒,指導基層黨組織開展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及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開展學習研討8600余次,分領域舉辦各類培訓班179期,共培訓黨員15074人次。結合區“工人雷鋒”資源優勢,系統推進遼陽雷鋒紀念館、雷鋒公園、雷鋒小學、雷鋒派出所、雷鋒研學基地等紅色文化主陣地建設。設立了55個雷鋒服務站,常態化組織開展紅色主題實踐活動,全區有百余名離退休老黨員義務為身邊的群眾服務,以實際行動傳承雷鋒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利用“線上”“線下”雙向共管機制,確保流動黨員“離家不離黨,流動不流失”。建立15個流動黨員微信群、QQ群,及時傳達黨務、村(居)務信息,引導流動黨員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創新教育形式,推動學習教育由“黨日”向“平日”延伸,開展流動黨員網絡送學220人次,推送各類黨建信息300余條。
堅持黨建引領,在服務群眾、錘煉黨性上持續用力。印發《關于開展黨建引領學雷鋒活動的通知》,推進日常化的崗位學雷鋒、常態化的志愿者服務學雷鋒和各級黨組織集中組織開展的專項學雷鋒活動,成立黨員學雷鋒志愿者服務隊39支,其中村、社區學雷鋒志愿者服務隊33支、機關學雷鋒志愿者服務隊6支。累計開展各類學雷鋒活動512次,參與黨員4354余人次,幫助群眾解決各類困難635件。以黨建為引領,以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為目標,以聚合社會力量、壯大群防群治隊伍為抓手,在原有基層治理隊伍基礎上充分吸納出租司機、配送員、環衛工人、社區“五老”人員與原有的網格員、公安干警等隊伍有機結合,形成6支共計1000余人的群防隊伍,其中黨員670余人。形成專兼結合、遍布城鄉、機動靈活、快速反應的隊伍體系,充分發揮流動“崗哨”作用,實現基層治理的全域覆蓋,為推動構建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自活動開展以來,共上報事件2170件,解決2129件。
堅持嚴管厚愛,在破解難題、激勵擔當上持續用力。始終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組織生活的“第一議題”和重要內容,每季度組織開展交叉互檢,并把黨支部按評分分為示范、提升、后進三個等次,每季度采取分類定級、對標爭創、考核評估的方法,促使每一個黨支部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新的提高。利用“七一”組織開展各類活動,累計開展新黨員入黨宣誓、老黨員重溫入黨誓詞、為黨員過“政治生日”等活動210余次,累計參與黨員1160余人次,切實增強了組織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利用“在職黨員分類管理”工作機制,實行單位黨組織與居住地黨組織管理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在職黨員“在崗有所為”。實施“服務工程”,開展“送學上門”服務,確保退休黨員政治素養不掉隊。推行“典型示范、底線管理”考核辦法,通過已建立的黨員信息庫將黨員分為六類進行管理,制作《農村黨員“典型示范、底線管理”考核公示板》,作為年底民主評議黨員參考依據。開展集中“拉網式”摸排,制定“三新”黨員動態臺賬,持續推進“三新”領域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推動黨建引領助企紓困,組織“三新”領域黨員主動幫助企業出謀劃策,幫助企業健康高效發展。截至目前,推動各級各領域黨組織設定共產黨員示范崗64個、劃定共產黨員責任區231個、設立先鋒工程項目21個,累計開展共產黨員承諾踐諾工作729次、解決群眾實際困難80個,完成實事項目29個。(中共弓長嶺區委組織部 劉睿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