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對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起到了直接的、重要的推動作用。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需要市場力量和政府力量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區域內中心城市的作用,強化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與輻射效應,特別是上海作為區域內核心城市,需要進一步發揮好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 區域發展共同體 推動力量 中心城市 核心城市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202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指出:“長三角區域要加快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要推進跨區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動產業跨區域轉移和生產要素合理配置,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并實施以來,圍繞“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大主題,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內涵不斷豐富,成果不斷涌現,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重大突破,長三角增長極的功能不斷鞏固提升,并且在改革開放、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建設、城市體系、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生態保護、社會建設、制度架構等方面取得了一體化發展的顯著成績,使得長三角區域的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持續位居全國前列。
如今,在推動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方面,還有很多理論問題需要深化,也有很多實踐工作需要進一步推進。因此,在長三角進一步構建區域發展共同體的過程中,是什么力量在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長三角區域的中心城市應該發揮什么作用?作為長三角核心城市的上海又應該發揮什么樣的功能與作用?這些問題都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需要市場力量與政府力量形成合力
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市場力量與政府力量,這兩股力量都是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時,在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市場力量和政府力量的著力點不同,不同時期的作用力大小也不同,而最為關鍵的在于能不能形成市場力量和政府力量的合力。從這個角度出發,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同樣需要市場力量和政府力量的合力推進。
市場力量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改革開放之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來考察,從20世紀80年代前中期由農村工業化帶來民間自發推動形成的第一波經濟合作浪潮,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由城鄉工商企業聯合推動掀起的橫向經濟聯合熱潮,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市場與政府雙向推動形成的經濟聯動發展態勢,21世紀以來以合作與競爭雙重推動為主要特征的共贏發展,再到黨的十八大之后圍繞“一體化”和“高質量”取得的一系列區域一體化發展成果,無論在哪一個歷史發展階段,市場都對長三角經濟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了積極作用,進而推動了區域一體化發展。例如,無論是早期的上海“星期日工程師”或退休技術工人進入長三角各地推動當地鄉鎮企業發展,各類城鄉工商企業所開展的一系列多層次、多形式的橫向經濟聯合,還是如今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各地開發區的各種戰略合作等,實質上都是長三角各類經濟主體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進行選擇,因而也就具有了明顯的市場力量驅動的痕跡。
政府力量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起著雙向作用。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到,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政府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各地經濟合作和聯動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當然,在以往的一體化發展實踐過程中,政府力量的推動作用有可能呈現出雙向特征,要么是推動,要么是抵消,但究竟是推動還是抵消,關鍵在于長三角區域范圍內各地、各級政府之間能否找到區域利益和各自利益的“平衡點”。事實證明,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只要能夠找到乃至達到各地的雙贏或多贏的目標,政府的推動力量就顯得比較明顯,推動作用也比較到位;如果不能達到各地的雙贏或多贏的目標,甚至一味拘泥于一地一時的局部利益或短期利益,那么,政府的推動力量也就難以形成,甚至還會成為區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各類要素流動的阻礙。因此,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政府力量正向的推動作用越來越顯著。
政府力量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統籌協調作用十分關鍵。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瓶頸問題或突出薄弱環節,都有待于各地、各級政府更好地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從而有利于推動化解瓶頸問題和突破薄弱環節。因此,目前長三角各地、各級政府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針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一些體制機制問題,需要通過統籌協調和共同協商進行新的制度創新和政策設計。應該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實施過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實際上都與政府力量的直接推動密切相關,與各地、各級政府的統籌協調密切相關。例如,近年來長三角跨省界的高速公路收費口全部取消、跨省界的數十條“斷頭路”全部打通、各地交通卡的異地通用、各地醫保卡的異地結算,以及涉及到長三角各地企業和居民很多事項的“跨省通辦”等,實際上都是長三角各地、各級政府加強統籌協調的直接結果。
市場力量和政府力量需要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形成合力。綜上所述,在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的進程中,市場“無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都需要發揮各自的功能作用,市場和政府兩股推動力量,不僅需要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而且還需要形成更為強大的合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需要進一步依賴市場對經濟社會資源的配置能力以及由市場來引導區域內的經濟合作和產業發展,而區域內各地、各級政府則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制定市場規則、放寬市場準入、加強城市治理、縮小區域差異、實現共同富裕,以及構筑大區域化的基礎設施網絡和共同保護生態環境等。目前來講,市場力量和政府力量不僅都在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的過程中發揮了各自應有的作用,而且兩股力量的合力仍然在不斷增強。
長三角區域需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強化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與輻射效應
作為全國范圍內城市密集程度較高的區域,長三角區域內具備各類功能、擁有不同規模的城市,被公認為全球第六大世界級城市群。同時,在長三角區域內,上海是中心城市中的核心城市,另外,作為省會城市的南京、杭州、合肥也是蘇浙皖的中心城市,還有寧波、蘇州等城市也不容小視。如何進一步發揮好這些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對于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尤為重要,這是由中心城市的特殊功能決定的。一般而言,城市都具有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兩大基本特征與功能。集聚效應是指城市因引力作用而導致經濟社會要素向城市高度集聚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城市能量的累積效應;輻射效應是指城市達到一定能量之后,各類經濟社會要素向周邊地區擴散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城市能量的溢出效應。
? 一方面,中心城市需要具有集聚效應。就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來講,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其一,人口的集聚。中心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源于在就業機會、教育水平、醫療條件、收入待遇、文化娛樂、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從全球城市發展歷史來看,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而中心城市人口增長速度更快。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直接影響到中心城市的規模等級和功能強弱。同時,人口的集中,不僅為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充沛的勞動力資源,也極大地帶動了中心城市消費市場的擴大。例如,《2023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至2023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為2487.45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480.1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1007.28萬人。
其二,企業的集聚。由于中心城市為各類經濟主體提供了豐富資源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大量企業都逐漸向中心城市集聚,尤其是境內外的跨國公司及大型企業也往往會選擇在中心城市設立總部、辦事機構直至各類生產企業。例如,《2023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上海市共有各類經營主體341.76萬戶;至2023年末,在上海投資的國家和地區達到193個,上海市累計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956家、外資研發中心561家。
其三,生產的集聚。中心城市人口和企業的高度集聚,為確立中心城市作為生產中心的功能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礎。與此同時,中心城市生產的高度集聚,又為金融、貿易、物流、科技、法律、文化以及中介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服務基礎。例如,《2023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上海市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304.6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3.9%。
其四,流通的集聚。人口、企業和生產的高度集聚,為中心城市的流通集聚創造了物質條件和市場基礎。在這個過程中,進出口貿易、商品零售和批發等不斷向中心城市集中,使中心城市成為重要的商貿中心和流通中心。例如,《2023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上海市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量153343.69萬噸;全年對外旅客發送量18185.44萬人次;全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84252.63萬噸,集裝箱吞吐量4915.83萬國際標準箱,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
其五,服務的集聚。在中心城市各類經濟與社會要素、人口、生產和流通等高度集聚的過程中,社會分工隨之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對生產與服務、消費與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大的發展背景下,中心城市以服務為主要特征的第三產業就實現了率先發展。例如,根據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合肥市的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長三角中心城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上海市為75.2%,杭州市為70.0%,南京市為64.1%,合肥市為60.4%。
其六,資源的集聚。一般來講,中心城市集聚了比較密集的各類經濟社會資源。在經濟資源方面,中心城市集聚了充沛的勞動力資源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大量的各類資本和各種生產資料、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大量的經濟社會信息和完善的生產和生活服務體系。在社會資源方面,中心城市集聚了比較全面、優質的教育與科技資源,以及大量的醫療衛生、宣傳文化、競技體育等領域資源。
其七,中樞管理的集聚。中心城市往往集中了諸多的經濟決策管理部門和企業決策管理部門,如國民經濟管理部門和各類企業總部等。例如,在美國,許多金融業決策機構以及大量的金融機構總部都設在紐約國際金融中心,而在倫敦、巴黎、東京等世界級城市也集聚了大量的金融機構總部和各個領域的企業總部。
? 另一方面,中心城市需要發揮輻射效應。在中心城市集聚功能不斷增強的同時,輻射效應也開始得到釋放,進而帶動周邊地區的共同發展。因此,中心城市輻射效應的強弱,不僅展現著中心城市發展能級的高低,而且也直接體現帶動整個大都市圈發展的能力高低。就中心城市輻射效應來說,主要表現為五種方式:
其一,資本的輻射。中心城市往往集聚了大規模的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并具有向周邊地區溢出的現實動力和潛在勢能。一般來講,中心城市集聚的資本向周邊地區輻射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是根據資本逐利的經濟規律,當周邊地區的資本投資機會增多,而回報率又高于中心城市時,這些資本就開始向外溢出,從而推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二是中心城市通常又是區域內的金融中心和融資中心,這就使周邊地區也可以到中心城市籌集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資金。
其二,產業的輻射。中心城市的發展歷程,實際上也是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和調整的過程。在這個發展進程中,中心城市會不斷存在具有一定規模、一定領域、一定層次的產業向外擴散的現象,而第一波的擴散主要是面向周邊地區,從而推動周邊地區工業化的發展進程。從產業理論來看,這種中心城市產業向周邊地區不斷擴散的方式或梯度轉移的過程,往往推動了整個區域內部產業的垂直分工和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例如,上海的產業向外擴散的第一方陣,就是長三角區域的其他城市。
其三,技術的輻射。一般來說,中心城市的教育、科技、醫療衛生、文化事業等資源十分豐富,不但擁有多形式、多層面、多領域的科研機構和技術開發主體,而且更容易涌現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新管理模式等,而這些創新成果也會從中心城市向周邊地區擴散,這對周邊地區產業的技術進步和企業創新等都會產生重大影響。中心城市技術向周邊地區輻射有多種形式,如伴隨資本與產業的溢出而向周邊地區輻射,通過區域內各種經濟技術合作的展開而向周邊地區擴散,通過區域內技術產權市場的交易來完成擴散過程。
其四,服務的輻射。在一個區域內,中心城市通常具有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兩大樞紐特征,而且服務業特別發達,并且具有向周邊地區提供各類服務的經濟勢能。因此,中心城市就可以為周邊地區提供廣泛的金融、貿易、科技、信息、法律、咨詢、人才、中介等服務,從而促進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中心城市服務也有向外尋求發展空間的現實與潛在要求,而在中心城市服務業向外擴散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助推周邊地區的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也會帶動周邊地區服務業的發展。
其五,模式的輻射。中心城市集聚了巨大規模的經濟社會資源,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會孕育出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創意,也會培育出更多的新機制、新組織、新模式。這些創新活動,通常都會匯集成為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或者產業發展特色等,不僅推動著中心城市自身的發展,也對周邊地區起著重要示范作用。例如,全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上海設立,其創造的改革開放成功經驗,輻射推廣到了全國各地的自貿區乃至其他地區。
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上海需要發揮好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0年實施浦東開發開放國家戰略之后,上海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上海的經濟實力顯著提高,經濟結構明顯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功能作用也得到進一步彰顯。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指出:“要加快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進一步提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輻射能級,大力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推進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因此,從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的現實態勢和未來趨勢來看,上海需要進一步發揮好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
? 一方面,上海需要充分發揮出長三角發展極的重要作用。在國內外區域一體化發展實踐中,區域內作為發展極的核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尤為重要,其不僅能夠成為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對于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和示范效應。
其一,上海是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中最為重要的發展極。法國經濟學家佩魯在1950年提出了“發展極理論”,這一理論是指在經濟增長中,由于某些先導部門或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或行業在一些地區或大城市集聚、發展而成為“發展極”,發展極具有生產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運輸中心、信息中心、服務中心、決策中心等多種功能,能夠產生吸引作用和擴散作用,由此促進自身發展并推動其他部門和地區的發展。因此,從戰略層面和歷史發展的角度去思考,上海作為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群體中最為重要的核心城市,其形成集聚效應的過程同樣是不斷成為發展極的過程,同時也是在不斷進行輻射效應的累積和釋放的過程。
其二,上海需要充分發揮出長三角區域發展極的作用。上海作為長三角區域的發展極,是由其應有的功能定位和具有的經濟勢能所決定的。作為長三角核心城市的上海,需要在集聚發展的過程中充分彰顯其作為長三角發展極的城市能級和城市形象。這是因為在長三角區域范圍內,一是上海城市規模等級最高,在滬蘇浙皖的所有城市中,上海不僅是全國的四個直轄市之一,而且作為全國的超大城市,人口規模和城市規模等級也是最高的;二是上海經濟實力規模最大,在滬蘇浙皖的所有城市中,上海具有最強的經濟實力,無論是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還是財政收入等,上海都位居首位;三是上海經濟增長規模最大,在滬蘇浙皖的所有城市中,上海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方面具有最大的發展規模,例如,拉動經濟增長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及外貿出口總額等,上海在長三角區域內所有城市中都位列第一。
? 另一方面,上海需要充分發揮好在長三角發展中的輻射作用。在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的過程中,作為核心城市的上海,需要在集聚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充分發揮好輻射作用,從而使核心城市的集聚功能與輻射功能相輔相成。從當前發展和未來趨勢出發,上海對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所發揮的輻射作用,需要在以下三個主要方面進一步充分地體現出來:
其一,發揮上海的核心城市作用。上海不僅需要進一步增強對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力、吸引力和凝聚力,還需要進一步增強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在這個背景下,上海不僅需要通過進一步增強綜合經濟實力,提高其在長三角區域內的能級,打造成為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認同感的核心城市,還需要從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角度出發,通過提升在長三角整個區域的融入意識和服務功能,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
其二,強化上海的基礎性服務。這種基礎性服務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在集散功能方面,上海需要充分發揮出長三角區域發展極的作用,建設成為中國和區域內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先導區域,成為區域整體發展的要素配置中心、產業擴散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信息流轉中心。二是在產業分工方面,加快優化調整上海的產業結構,推動不同規模、類型城市的產業分工和協作,共同建設好長三角產業發展合作區和長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等,形成梯度分工、戰略合作、各展所長以及具有區域整體競爭力的產業鏈供應鏈。三是在城市體系方面,結合上海城市形態布局創新,優化長三角區域的城市網絡結構,加強城市體系與城市布局規劃,協調好大都市、中小城市、城鎮發展,兼顧好農村城鎮化及鄉村全面振興進程。四是在交通網絡方面,加快上海基礎設施與長三角各地的對接,打造綜合化、網絡化、多樣化、便捷化的交通體系,進一步凸顯長三角區域的同城效應。五是在區域開放方面,加強上海自貿區與蘇浙皖各地自貿區的互動,為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起到示范效應,采取更加積極的區域整合策略,探索更具開放性的政策空間,為長三角經濟社會要素的無障礙流動提供基本保障,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經驗。
其三,強化上海的功能性服務。上海需要從加快建設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五個中心”,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高端產業引領功能、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四大功能”的高度出發,強化其功能性服務。一是在經濟功能服務方面,進一步增強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對長三角的帶動作用,并在產業培育上通過研發和創新服務于區域產業的合理整體布局和整體競爭力的提升。二是在金融功能服務方面,進一步強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對長三角的服務功能,包括為區域發展提供銀行、保險、資本市場在內的一系列國際化金融服務。三是在貿易功能服務方面,進一步強化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對長三角的服務功能,為區域內各個城市以上海為橋梁開展對外貿易提供更好的條件和環境。四是在航運功能服務方面,進一步強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對長三角的服務功能,尤其是要聯合江蘇、浙江兩省的河海港口,盡快建成以上海洋山深水港為載體、服務于整個長三角乃至全國其他區域的長三角組合港。五是在科技創新服務方面,依托上海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整個長三角推動創新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創新服務。
(作者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博導)
責編/謝帥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