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理解把握北京中軸線的整體價值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于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北京中軸線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北起鐘鼓樓,向南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的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分列中軸線東西兩側。中軸線全長7.8公里,貫穿北京老城,并始終決定整個北京老城城市格局。在這一巨大建筑群中,涵蓋了古代皇家宮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遺存五種不同類型的歷史遺存,展現了中華文明具有代表性的物質形態特征。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證和標識,北京中軸線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思想、制度、物質等層面呈現出整體價值。

中華先民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里,創造出輝煌的文化,給我們留下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是其中的出色代表,是中華文明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成為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標識。在北京中軸線宏大華麗的規劃布局中,蘊含著中華文明的智慧和特點。

致中和的哲學理念。《中庸》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表達的是不偏不倚,“和”追求的是和諧有序。北京中軸線統領古都老城的規劃格局,承載著中華文明“致中和”的精神追求。從選址看,中軸線堅持擇中而居的原則,雄踞京城正中的位置,猶如一條城市脊梁,承擔起都城的軀干,展示大國首都的雄偉氣魄和泱泱風范。從布局看,中軸線兩邊建筑均保持著左右對稱的布局,如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等,這些建筑物各得其所,極富中正平衡之美。從各建筑的建造命名看,也處處彰顯“致中和”的理念。故宮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最具代表性,不僅都位于中軸線上,而且都用“和”字來命名。這三大殿的匾額題詞:建極綏猷、允執厥中、皇建有極,均出自《尚書》。允執厥中,強調帝王處事要不偏不倚,符合“中和”理念,因此謂之“執中”。

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自古以來,在中華大地上,從來不是一個民族在孤鳴,而是各民族合唱,共同演奏出中華民族的恢宏樂章。從遠古時期各文明的滿天星斗,到封建時期的歷次王朝更替,各民族和文明之間不斷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絢麗多彩、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北京曾是多個少數民族政權的都城,是多民族文化匯聚之地。傳承至今的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作品。北京中軸線最早誕生于元代,歷經元、明、清三個多民族大一統王朝。無論是漢族,還是蒙古族、滿族,都對中軸線的規劃理念和格局尊崇有加、承接有序。北京中軸線不僅體現多民族文化元素,而且呈現華夏先民多樣的精神信仰。例如,清代在景山綺望樓內供奉孔子牌位,尊崇儒家至圣;萬春亭內則設有毗盧遮那佛,尊崇佛教如來;故宮欽安殿供奉玄武大帝,尊崇道教神靈;太廟是皇家祭祀列祖列宗之所,體現強烈的祖先崇拜。

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天人合一”,最早見于《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歷經多代發展,“天人合一”理念不斷被賦予豐富意蘊,展現著中華先民獨特的宇宙觀、自然觀、人生觀。北京中軸線參照天地宇宙秩序而建,是“天人合一”的物質載體。古代中國,天子之所以為天子,是因為天子“受命于天”,此之謂“天子居中國,受天命,治天下”。北京中軸線正是帝王尋天下之中、擇居于中國的重要體現。其中建筑的布局和命名亦對應天象,如故宮在修建之初,被明永樂帝命名為“紫禁城”,取紫微星之意。在區域選址上,北京中軸線體現了我國先人因應自然之勢、巧借自然之力的智慧和理念。其背靠燕山山脈,借山勢而為其堅實屏障,區域內多條自然和人工水道交相環繞,為都城提供水源和河障,是中華傳統建筑理念中依山傍水、山水環抱的典型范例。這彰顯了中華文明尊重自然的優良傳統,是追求“天人合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大積極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強調“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在中華文明從傳統到現代的偉大進程中,北京中軸線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和智慧。致中和的哲學理念,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充分彰顯出北京中軸線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這一價值不僅是先民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而且繼續作為中華文明的獨特見證和精神標識,為賡續中華文脈作出重要貢獻。

中軸線猶如一根定海神針,為北京老城的規劃和建設奠定基本框架,讓區域內的建筑均有依靠,統一在中軸線周圍。正如建筑學家梁思成曾指出的:“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北京中軸線的設計,展現出《考工記》所載中國理想都城規劃范式。作為《周禮》中的一篇,《考工記》成書于先秦,對我國古代理想都城的規劃范式有著深刻的描述,強調將禮儀和秩序的原則貫穿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之中。北京中軸線的設計建造,充分體現了這種秩序安排。故宮建筑群位于中軸線的核心部分,是象征著最高權力的主體建筑,對其他建筑起著統領作用。中軸線兩側對稱分布著各式建筑,也是嚴格按照秩序規范,正如《考工記》中所載的“左祖右社”,表現為太廟坐落在“東”,社稷壇坐落在“西”。紫禁城中各類宮殿,更是嚴格表達了等級秩序。鐘鼓樓則反映了通過對時間的管理構建社會生活秩序的城市管理體系,各城門也是社會生活秩序的重要物質體現。北京中軸線整體上構成一個嚴整有序、錯落有致的建筑格局,反映了中華文明傳統的秩序觀。嚴守秩序的同時,北京中軸線各建筑又不失個性,就像各色樂器和音符的交相輝映,最終匯聚成一部雄渾激昂又細膩綿長的大型交響樂。

秩序與活力良好結合的哲學基礎,正是源于致中和的理念。達到“中和”,則天地各安其位,實現井然有序;達到“中和”,則萬物自然發育,充滿勃勃生機。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才是“和”,但“和”不是完全相同、沒有個性的“和”,而是在保持個體獨立性基礎上的集體的同一性。北京中軸線呈現的活力與秩序的辯證統一,是中華文明的發展智慧,不僅體現于都城秩序構建之中,也體現在國家治理和參與國際事務的過程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他深刻揭示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的一系列重大關系,其中之一就是活力與秩序的關系。秩序是社會進步的基石和保障,活力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與此同時,中國秉持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的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一方面,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這是維護世界和平,維持國際社會穩定的制度基礎。另一方面,堅持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為國際秩序注入新活力,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我們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文物和文化遺產不僅生動具體地講述著中華文明的過去,而且深刻長遠地影響著中華文明的當下和未來,它們不僅屬于我們,而且屬于子孫后代。對于文物和文化遺產,既要保護好,也要利用好。

對以中軸線為中心的北京老城進行保護,對中華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不僅在于要保留和還原其歷史風貌,還有著重大的歷史文化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歷史文化遺產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凸顯了中華先民高超的建造工藝,展露出中華文明的宏大氣魄。歷史文化遺產體現著中華文明獨有的文化特質和精神風貌,是對外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重要載體。在老城保護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北京中軸線的歷史風貌得到恢復,歷史文脈得到傳承,歷史文化價值得到闡釋,人民群眾對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價值的認識也得到進一步深化。

老城保護和文物利用,是辯證統一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保護和利用,是文物工作必須處理好的一對關系。保護是利用的基本前提,利用是保護成果的轉化和進一步發展。妥善處理老城保護和文物利用關系最重要的落腳點,就是要使二者統一于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之中。北京中軸線上,一項項文物生動鮮活地向中外游客闡釋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精神價值,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對世界的認識;而今,中軸線對北京城市的發展持續發揮著活態遺產的文化引領作用。北京中軸線以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海內外游客前來參觀,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帶動了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可以說,處理好老城保護和文物利用的關系,也是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重要體現,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活實踐。

(作者:唐執科,系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環境整治與監測部部長)

[責任編輯:周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