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作者:李軍時(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七個聚焦”之一,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細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這充分表明通過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已進入加速落實的快車道。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本質要求之一。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必須看到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要深刻認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改革就是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和發展范式的深刻革命,是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充分結合。通過創新性、深層次、系統性改革,大幅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將生產和消費活動規范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之內進行,不僅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還有利于推動綠色產業、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從而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激發新技術新業態新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良性互動。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要清醒地看到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加速重構,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爭奪日趨激烈。發展綠色生產力,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有助于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持續增強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話語權,為我國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強化科技支撐和政策保障。在改革中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推動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企業創新模式。鼓勵和支持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發揮綠色低碳標準對綠色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實現內涵集約、高效綠色發展。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為發展綠色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福祉的重要保障。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必須更加重視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才能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面改善;才能確保人民群眾在豐富的生態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讓美麗中國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要從根本上看到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把綠色轉型的要求全方位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提升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降低“含碳量”,進一步塑造發展新優勢,打造更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11日 05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