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型研發機構作為自主創新的“試驗田”和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應在科技創新、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見行動、出成效、作貢獻,及時將新質生產力應用于具體產業和產業鏈。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始終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在“加強黨建工作與新質生產力的有機結合”上持續探索,因地制宜構建“黨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服務學校‘雙一流’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工作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蓄力賦能。
教育黨員學思踐悟,為新質生產力培育強基固本。理想信念是立黨興黨之基,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信念信仰信心,始終凝聚在黨的理想信念旗幟之下,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鮮明特征和實踐要求,嚴格落實黨支部“三會一課”制度,充分運用“學習強國”等各類黨員學習平臺,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做到學習跟進、思想跟進、行動跟進。創新黨建工作體制機制,將高校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目標同新質生產力緊密結合,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不斷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筑牢“紅色堡壘”、注入“紅色動能”。
探索企業黨建與生產經營活動融合新路徑,挖掘培育企業技術、人才、場景等創新需求,推動培育企業與行業領軍企業、行業協會、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等開展黨建活動,精準對接需求,提供解決方案,以黨建“鏈接”產業鏈資源群,做到優勢互補、資源共建、成果共享,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落地應用,加速推進科研成果向先進生產力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
管理黨員盡心盡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增智賦能。黨員隊伍是事業發展的骨干力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加要求黨員隊伍具備過硬的本領能力、持續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實踐能力。樹立鮮明用人導向,把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堅持以德為先,注重培養選拔政治過硬、對黨忠誠的黨員干部。在堅持政治標準的基礎上,構建以能力貢獻、創新價值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更加重視培養善于作為、勇于擔當、清正廉潔、真才實學的黨員干部,主動把優秀黨員聚集到發展新質生產力一線前沿。
強化教育管理,積極將“業務骨干培養成黨員干部、黨員干部鍛煉成業務骨干”,著眼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邀請有經驗、懂政策、會業務的專家學者等講解授課,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黨員干部和業務骨干交流學習,在關鍵崗位經受磨煉摔打,切實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圍繞德能勤績廉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與業務工作緊密結合,切實增強黨員干部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生動力。
引領黨員擔當作為,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質增效。人才是創新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加快新質生產力需要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尤其是作為高水平創新型人才的黨員干部更要有“沖在前”的勇氣和“沉下去”的毅力。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成新質生產力,在宣傳政策理論的基礎上,進高校尋求技術成果,進企業解決發展難題,進車間解決企業難題,努力在原始創新上攻堅克難,在企業創新上激發動能,在產業創新上跨界融合,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者、貢獻者和參與者。
黨建引領產業鏈,依托基層黨組織強化有組織的科研,建立創新資源開放共享且具有相同屬性和需求的科技創新平臺,把優勢資源和關鍵技術匯聚到“卡脖子”難題上。推動產教融合,聯合高科技企業、科研院所開展“雙導師制”研究生培養,鼓勵大學生從“實驗室”走向“試驗場”,凝聚打造一批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專業領域人才和拔尖創業人才,進一步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培育新質生產力。
(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 彭建剛 劉滿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