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具有強大的賦能潛能。在數字化時代,文化作為上層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生產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可以提升勞動者素質、改進生產資料、挖掘勞動對象,從而賦能新質生產力。利用文化的直接賦能、間接賦能和嫁接賦能功能,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設紅色文化、綠色文化、創意文化和數字文化,實施“文化+”戰略,最終實現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增強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能力,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是關鍵,這就需要各級領導干部明確文化的軟實力功能,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治理理念,科學定位多元文化治理主體,規范健全文化治理市場秩序,深耕傳統文化、熟悉本地文化。
關鍵詞:文化建設;文化賦能;文化治理;軟實力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唐任伍
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基因,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內嵌于國家與民族的血液之中。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作為精神力量具有強大的賦能能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更不能沒有精神力量的支撐。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可見,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之魂,是競爭軟實力、巧實力。加強文化治理,是鑄造民族魂、提升國家軟實力和精氣神的關鍵一招,更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硬實力”,也需要強大的精神“軟實力”。文化治理是服務于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的“軟治理”。因此,作為主政一方的領導干部,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治理能力,才能駕馭經濟社會發展、造福一方百姓。
一、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途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作為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具有賦能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使命。“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化作為上層建筑中的意識形態,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但同時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并通過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根據馬克思主義這一基本原理,文化作為上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構成要素,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反作用力和加持力。文化與新質生產力呈現出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包含數字音樂、手機媒體、網絡出版、虛擬現實、影視、游戲、動漫、數字創意和設計等在內的體現文化新質生產力的產業,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充分發揮文化賦能功能,進一步加快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對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化對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一是通過勞動者素質的提升賦能新質生產力,展現文化力量。以體育文化提升勞動者的肌肉力量、靈敏度和感官能力,增強勞動者的體力;以教育與科學提升勞動者的思維能力、文化專業知識、勞動技能和生產經驗,增強勞動者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勞動者智力水平;文化鑄魂,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與紅色文化鑄造勞動者的無產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勞動者樹立高尚的情操,養成優良的品德,從而激發出勞動熱情和勞動積極性。
二是通過勞動資料的改進賦能新質生產力,展現文化力量。勞動資料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或物質條件,其中起決定性和標志性作用的是機器、操作系統等生產工具,被稱之為“骨骼”和“肌肉”系統,還有被稱之為“脈管”系統的生產場所、道路、橋梁等。這些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通過教育、科技、文化的熏陶、加持和改進,更能提升生產效率。
三是通過勞動對象的發掘和改進賦能新質生產力,彰顯文化的力量。勞動對象是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質資料,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沒有經過加工的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如礦藏、森林;另一類是經過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鋼鐵、糧食等。勞動對象是生產力中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缺少了它,就不能生產任何產品。生產力是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者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勞動對象的數量、質量和種類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對于人類來說,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不斷發現自然界許多新的有用物質,或者物質的許多新的有用屬性(如石油不僅是燃料,而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使勞動對象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勞動對象更加多樣化。當代新的材料革命和生物工程的興起,使人類可以選擇性能更好的、廉價的勞動對象,這對于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例如,用工程塑料代替某些金屬制造許多產品,不僅可以提高產品質量,而且可以采用層壓、噴射、擠壓等新工藝、新方法,節省加工費用;采用新的陶瓷材料制造發動機,由于它具有耐高溫的性能,不必采取降溫措施,因而可以節省大量的能源。再如,單晶硅片的制成,推動了電子工業的迅猛發展;采用生物遺傳工程的方法培養優良物種,將極大地促進農牧業的發展;應用生物技術將為醫藥工業開辟一個新天地。在世界上某些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更加迫切需要發展新的材料工業,制造更多更好的人工合成材料。
二、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形式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文化作為軟實力,具有“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鑄魂、化人、興城、惠民、塑旅的功能,在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用“新技術”、注入“新動能”、開辟“新領域”、培育“新人才”、打造“新模式”等方面,文化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支點,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底蘊和催化劑。
賦能是一種能量的注入和增強,它使社會經濟活動的精神升華、能量提升、品質更高。文化賦能是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的一種表現,將文化精髓與新質生產力有機融合,增添新質生產力質感、動感和時代感,使得新質生產力更具爆發力。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是直接賦能,一種是間接賦能,另一種就是嫁接賦能。
文化直接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就是將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做精,推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產品需求越來越多,加強文化建設,通過生產相應的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文化產品,推動高質量文化產業的發展,諸如發展高質量的電視電影產品、文化創意產業,繁榮文化市場,直接創造經濟效益。一是通過文化的作用,賦能文化產業內容生產模式實現顛覆性變革,對文化資源進行創意轉化、價值實現,催生新質文化生產資料和催化更加多元跨界的文化創新活動,激活文化產業的內生動力。二是通過文化的作用,擴大文化生產資料范圍和種類,加速釋放文化產業新技術和大數據等要素潛能,促進更多傳統文化資源甚至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的虛擬再現、數字孿生、新材料復刻,實現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的質態躍遷。三是通過文化作用,提升文化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拓展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價值維度,形成高價值實現,放大文化產業的價值溢出。
文化間接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就是通常所說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通過嵌入文化元素,一方面通過文化的力量,端正人們的思想觀念,提升人力資源的素質;以強大的正能量掌握輿論陣地,占有話語權,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塑造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增強經濟發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優化經濟發展的環境;提高領導者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激發人民群眾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就是通過文化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的科技水平,增加產品的文化含量,以文化聚集人力資源、資金資源、企業家資源等,催化經濟的隱性優勢變成顯性優勢,進而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的文化動力。
文化間接賦能的方式很多,一是大力建設紅色文化,賦能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引擎。我國擁有豐富的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在內的紅色文化資源,它們與自然生態、歷史文化、鄉土風情相伴而生,是振奮人們精神的“營養劑”,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可知可感的精神動力,催生高質量發展的新業態,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大力建設紅色文化,通過不斷地挖掘、傳承、創新和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特質和精神內涵,提升其賦能能力。二是大力建設綠色文化,賦能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樣板。綠色文化作為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共生的文化,賦能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綠色文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化治理,彰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三是大力建設創意文化,賦能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模式。建設創意文化是賡續中華文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和重要舉措。創意文化以科技作杠桿,具有強大的穿透力,不斷賦能形成新業態、新模式,如云直播、云娛樂、云演藝、云展覽等可視化新技術,為消費者提供互動式、多媒體、全資訊的高質量服務模式,使消費者擁有沉浸式、互動型、交互式的新感受,打造出“網紅經濟”創意新場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向新應用。四是大力建設數字文化,賦能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賽道。數字作為數字時代的戰略性資源,與文化產業融合成為一種新經濟形態,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數字文化不僅賦能經濟發展的速率提升,而且賦能媒介生態革命,更會賦能業態創新與生態蛻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區塊鏈、元宇宙等數字新技術,為文化產品的創作和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且賦能音樂、電影、藝術品、文學作品等文化內容的存儲、傳播和消費,贏得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收入來源,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化的嫁接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就是通過“文化+”的方式,創造新的業態,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文化+旅游”,使文化和旅游密切結合,形成更富文化韻味的文旅產業,增強了旅游者的文化體驗消費,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文化+農業”,增添農業的文化元素,為傳統的衣食住行注入文化韻味,穿出文化、吃出文化、住出文化、行出文化,延長衣食住行消費的產業鏈、價值鏈,形成消費新亮點,衍生出“舌尖上的中國”“衣著上的中國”“民居中的中國”“行走中的中國”等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業態,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文化+工業”,一方面是在工業產品的設計中注入文化元素,傳播工業文化,展現工藝之美,使硬邦邦的工業產品除了在技術上進行突破之外,還賦能其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歷史穿透力、文化震撼力。另一方面就是挖掘工業文明資源,開發工業旅游,讓大眾與企業、工業產品“零距離”接觸,欣賞工業文明產物,在工業旅游過程中體驗、感受工業文明給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巨大變革,思索工業文明所帶來的文化價值,讓游客在體驗、參與、互動的過程中激發內心的無限創造力。其他還有“文化+服務”“文化+醫療”等。
直接賦能、間接賦能和嫁接賦能,推動文化和新質生產力發展之間形成一種內在的因果關系,從而讓文化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內在的動能,成為經濟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同時,文化和新質生產力深度融合,實際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文明形態。這種文明形態展示了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賦能的效應和能量,從而吸引人們對文化賦能經濟發展的認同,也為經濟繁榮注入全新的文化動力。
三、提升領導干部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治理能力
文化作為綜合國力中與“硬實力”相提并論的“軟實力”,有著巨大的賦能潛能。挖掘文化軟實力的賦能潛能,關鍵在于如何提升各級領導干部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治理能力。
第一,明確文化治理的軟實力功能是提升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治理能力的前提。文化治理是提升國家和地區軟實力的戰略抉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的力量最終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文化的軟實力最終可以轉化為經濟的硬實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文化治理是集理念、數據等要素和制度、機制、技術于一體的治理形式,通過文化規則引導與道德教化熏陶,強調政府與市場協調合作,尋求政府、社會與市場三者互動,以多元主體思維處理公共文化事務,進行公共文化決策,配置文化資源與權力,構建起一種物質與精神平衡發展的社會秩序。
第二,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治理價值理念是提升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治理能力的關鍵。人類生存發展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切精神與物質財富,都以多樣化的文化載體、多層次的文化影響、多元化的文化表現為文化治理內容,領導干部確立“道德、信仰”的價值意蘊,成為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的基礎。文化認同是文化治理的基礎和前提,“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文化治理是培育核心價值觀的力量保障,是一項統籌文化發展戰略、推進文化發展能力、促進文化價值增生的“軟治理”模式,其價值目標在于形成文化認同、建構精神秩序、塑造文化心理、引領文明風尚,讓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優秀文化得到弘揚,真正實現文化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
第三,科學定位文化治理多元主體角色是提升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治理能力的基礎。文化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科學定位多元主體的功能和角色是關鍵。政府在文化治理中擔負著“主導者”角色,承擔著文化治理戰略實施的政策制定和制度供給責任,既是這一過程的制度體系提供者,又是這一過程作用發揮的執行者。但政府發揮作用不是傳統的“單打獨斗”“一家獨大”,而是擔任文化治理中的“平衡器”、引導者,既不“越位”“失位”,也不“錯位”“虛位”,而是在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時,充分發揮企業、社會組織和居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多元主體的內生動力,高效運行、協同發力、合作共贏,在文化治理中營造規則平等的文化生態,建立起科學規范的文化治理的基礎支撐。
第四,規范健全文化治理市場秩序是提升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治理能力的保障。文化治理必須有一個規范健全、科學合理的市場秩序,才能保障文化治理的資源配置優化、市場活力激發、運營效果明顯。這就要求必須具有健全的政策法規體系,有效保障各類主體在文化治理場域中具有相同的價值契合,公平地享有規則平等、權利平等、機會平等的紅利。同時也要保障文化治理沿著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徑,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效避免因秩序失當產生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沖突困境,最終實現文化治理秩序的合理性、過程的科學性和成果的有效性。
第五,深耕傳統文化、熟悉本地文化是提升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治理能力的支撐。文化是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賴以生存的沃土,也是今天我們提振精神、凝心聚力的重要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同時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牢固根基。作為一個單位或一項事業的領導者,要提升文化治理能力,自身需要有比較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進而提升修養、增長智慧,從傳統文化中學習如何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提升精神境界,增強工作本領。
提高文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治理能力,關鍵是要增強領導干部文化賦能治理的自覺性。領導干部主政一方,必須熟悉當地文化,以便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將文化資源和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要素結合起來,發揮文化的賦能功能,使文化新質生產力變成經濟發展的動力、社會和諧的活力、居民文明程度提升的張力,最終活化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文化的賦能潛能。
*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思想發展史”(18ZDA012)的階段性成果。
文章來源:《中國領導科學》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