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這不僅體現了對改革復雜性和系統性的深刻洞察,也為我們提供了持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方法。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角度出發,堅持系統觀念和全局觀念對于謀劃和推進改革至關重要,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和把握改革的本質和規律,確保改革舉措的協調與配套,從而實現整體效能的提升。
系統觀念:增強改革協同性的關鍵
系統觀念是增強改革協同性的關鍵,它強調在推進改革過程中要從整體出發,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以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方式推進各項改革措施,確保改革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改革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這些領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堅持系統觀念,意味著在實踐中必須將改革視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充分認識到各項改革舉措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例如,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不是孤立開展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組成部分。只有從整體出發,運用系統論的方法,才能正確處理好各領域改革之間的關系,確保改革的整體性、協調性和協同性。因此,在改革過程中,我們必須避免孤立地看待某個領域的改革,而是要將其置于整個系統中進行綜合考慮,以實現整體優化。
系統集成有助于我們揭示改革背后的深層原因和內在聯系。許多表面看似孤立的問題,如環境污染、創新能力不足等,實際上反映了更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只有從系統論的角度出發,深入分析這些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源。例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單純依靠末端治理無法解決環境問題,需要從生產方式、消費模式、法律法規等多個方面入手,采取綜合措施,形成合力。系統集成還有助于提高改革的預見性和可控性,使我們能夠更好地預測和評估改革舉措的潛在影響,避免或減少負面效應。
全局觀念:把握改革大勢的基本前提
全局觀念是把握大勢的前提,它要求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局部的、眼前的、直接的問題,更要從全局的角度出發,把握整體的發展方向和長遠目標,確保改革措施的協調性、連貫性和前瞻性。
改革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各不相同,甚至存在沖突。堅持全局觀念,意味著在實踐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統籌兼顧各方利益,確保改革的整體利益最大化。例如,在土地制度改革中,既要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又要考慮國家糧食安全和城市發展需要。建立健全的利益協調機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同時,我們還需要處理好中央與地方、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避免出現局部利益損害整體利益的情況。
改革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要考慮長遠發展。堅持全局觀念,要求我們從長遠出發,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的發展空間。例如,在環境保護方面,不能為了短期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而應該采取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此外,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改革與發展離不開世界。只有堅持全局觀念,才能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提高國際競爭力。例如,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相關國家的合作,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實現互利共贏。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我們需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提高我國的話語權,維護好國家長遠。
戰略思維:謀劃改革思路的重要基礎
戰略思維是謀劃改革思路的重要基礎,它是指在決策和規劃過程中,從宏觀、長遠、全局的角度出發,對改革的方向、目標、路徑和方法進行系統性、前瞻性思考的能力。
戰略思維強調目標的明確和實現路徑的規劃。在改革過程中,我們需要明確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確保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例如,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明確的戰略規劃。同時,我們還需要針對具體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針對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們需要加強科技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推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戰略思維不僅關注目標,還關注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踐中,我們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和作用機制。例如,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措施,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
在改革過程中,我們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守底線,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例如,在金融領域,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防止出現大規模的金融風險。建立健全的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是確保改革穩定性的關鍵。通過底線思維,我們可以預判和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確保改革的可持續性。
作者:高瑩 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