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合川區草街街道古圣村是重慶市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之一。近年來,古圣村借助試點建設“東風”,突出紅色文化主基調、彰顯美麗村莊主色調,將黨建引領與紅色基因傳承、人居環境、產業發展等緊密融合,以紅韻底色著力打造集基層黨建、產業振興、紅色教育、鄉風文明、生態宜居于一體的紅色美麗村莊,成功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重慶市鄉村旅游重點村”“重慶市傳統村落”。
優組織,讓“堡壘”強起來
一是優化基層黨組織結構,堅持黨建統領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細分黨支部和各黨小組工作重點、亮點,分組統籌協調推進各項工作。二是強化黨建聯建共建,聯合陶行知先生紀念館、育才學校、工業園區草街拓展區及轄區企業等15個黨組織,探索“村、館、校、園、企”黨建共建機制,開展理論法治學習、紅色故事宣講、助農志愿服務、現場招聘會等主題黨日20余場,攜手打造“紅韻古圣”黨建品牌。三是建好紅色陣地,新建古圣行知研學中心,設置“紅色客廳”“紅色學堂”“紅色展廳”等特色功能室,配套建設紅色長廊,精心設計黨員干部“每日四問”等踐行地。
開課堂,讓“紅韻”亮起來
一是塑造紅色教育作品,深入挖掘提煉古圣村紅色文化資源,制作《最美合川紅》《陶行知在合川》《盧作孚》等短視頻,創造紅色贊歌和文藝詩篇23部,開發小而精、高品質“黨史微課”3個,納入黨員干部理論教育。二是開發紅色教育路線,以“尋訪合川紅色印記”為主題,融合航道沿線風光和陶行知先生紀念館、草街漁村等特色文化元素開發旅游路線,推動形成以古圣村為中心的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帶,2024年1至6月,累計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三是講好紅色教育故事,培養以黨員干部、返鄉大學生、育才學校師生為主力的“老先生”“大先生”“小先生”等“行知先生”志愿服務隊,開設“行知課堂”12場,開展講紅色故事、讀紅色書籍、觀紅色影片、上紅色微黨課等活動,開通“紅韻古圣”微信公眾號,持續宣傳“陶行知在合川”系列故事,讓紅色文化在當地深入人心。
興產業,讓“腰桿”硬起來
一是探索“集體經濟+特色農業”發展模式,以古圣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依托,全面清理古圣村耕地、林地、山坪塘等集體資源,流轉土地70余畝,發展觀光農業、設施農業和農耕體驗。二是探索“集體經濟+工業企業”發展模式,創辦就業創業超市,開展企業用工摸排、農民務工介紹、用工管理培訓等服務,舉辦現場招聘會3場,提供就業崗位800余個,幫助群眾就業500余人。為園區68 家企業提供垃圾收運、環衛清掃、綠化管護等服務,年增加村集體收入20余萬元。三是探索“集體經濟+區域商貿”發展模式,整合轄區閑置國有資產,投資建設農貿市場、生活超市、古圣客棧、鄉野大灶房,動員村民“以房入股”,發展精品民宿、文化茶苑、特色集市。四是探索“集體經濟+紅色研學”發展模式,推進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暨陶行知生活教育基地項目,積極舉辦紅色研學、勞動實踐等活動,村集體承接紅色旅游配套服務,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2023年,古圣村實現集體經營性收入153萬元。
新治理,讓“鄉情”和起來
一是深化“紅細胞·微治理”工程,在網格上建立6個黨小組,將黨組織、黨員打造成為基層社會治理“供養賦能”的“紅細胞”,深度融合“行知四自”文化,建設群眾民主議事亭,推行“六步議事法”,建立 “三事分流”工作機制,開展群眾民主議事20余件次。二是以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為載體,全力推進“法律之家”建設,提升村“兩委”干部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基層治理問題的能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8場,覆蓋群眾300余人次。三是堅持以文養德,完善修訂村規民約,常態化開展行知行志愿服務,推行鄉村治理積分制,評選“最美古圣人”8人、“美麗庭院”1戶、“清潔農戶”6戶,推行黨員干部“每日四問”,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四是推廣合川區社會治理智能信息系統(公眾版),建立古圣村“新鄰居”民情檔案,全面推進“看家天眼”工程建設。推行線上線下“雙網格”管理,有效整合各方工作力量,推進黨建網與治理網深度融合。
(合川區委組織部 張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