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國務院日前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在未來五年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缎袆佑媱潯愤€明確,經過5年的努力,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接近70%,更好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一體兩翼”。新型城鎮化強調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規律、分類施策和集約高效,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強調實現鄉村產業、人才、生態、文化和組織的全面振興。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助于形成更大發展合力,推動實現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這些重要部署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
據統計,截至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較上年末提高0.94個百分點,較2012年提高13.06個百分點。按照這一速度,經過5年的努力“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接近70%”的發展目標有望實現。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一般在80%以上,我國城鎮化還有較大的發展提升空間。不過也需要看到,2023年底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有48.3%,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相差17.9個百分點;與2012年相比,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并沒有進一步縮小,反而呈略微擴大趨勢。未來,應進一步放寬放開城市落戶條件,讓有意愿的進城農民工在城鎮落戶,努力縮小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
即便未來城鎮化率達到80%,在相當長時間內,我國仍會有2億至3億人生活在鄉村,讓這部分人更好更公平共享發展成果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數據顯示,2023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39,近年來呈持續縮小趨勢,不過當前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從食物消費上看,2022年農村居民谷物消費量超過城市居民,也超過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的推薦量;農村居民在水果類、水產品、奶制品上的消費低于城市居民和推薦量。
統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要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目標。推進城鄉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促進城鎮發展與產業支撐、就業轉移、人口集聚相統一,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
推動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促進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雙向流動。比如,作為最早的國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地區之一,北京市大興區目前已入市地塊交易面積和金額居全國前列,讓農民享受到切實的土地紅利。浙江、福建通過向縣鄉派遣科技特派員,形成了穩定的鄉村科技服務人才隊伍,加速科技成果落地鄉村、增加農民收入,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進而助力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此外,加強城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以碳匯交易等方式推動實現生態資源價值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比如,河南蘭考通過推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工作,破解垃圾“出口”難題;同時大力促進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商品化、產業化利用,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有力促進了環境改善,并帶動了一大批綠色環保企業的發展。
(作者:龍文進,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農產品市場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