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青年人格塑造

【摘要】現代化運動浩浩蕩蕩、勢不可擋,不僅產生現代化的機器體系和生產組織方式,而且促進社會個體人格的現代轉型。中國青年的現代人格在物質技術與傳統文化的“雙重驅動”下得以塑造和建構。一方面,物質技術現代化為青年磨礪和鑄造現代性素養奠定了物質基礎、提供了歷史機遇、開辟了廣闊空間。另一方面,青年現代人格塑造不是對傳統觀念的背棄,而是對傳統文化的揚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青年現代人格塑造的底色。廣大青年要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踐行文明新風,更好肩負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使命任務,以現代人格的正能量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青年人格 文化精神 時代新人 【中圖分類號】D432.6 【文獻標識碼】A

青年的精神風貌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晴雨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了現代國家建構的方向以及人類文明形態的走向,而青年人格又是形塑青年精神風貌的內核要素。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隨著中國式現代化歷史大幕的徐徐展開,中國青年的歷史自覺、社會責任、集體理性和創造精神必將實現新的躍升,融匯于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過程之中,轉化為推動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實踐偉力。

文明演進、現代化與人格塑造

人類歷史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創造的歷史,是始終有人“在場”的歷史。勞動的意義不僅在于為人類找到了一條使觀念“對象化”的實現路徑,更為重要的是,人類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獲得了主體理性、實踐自覺,產生了新的需要和需求,締結形成了新的社會關系,實現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和理性人格的塑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隨著人類勞動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的演進而不斷發展起來的。

在農耕文明時代,基于土地私有制而形成的社會生產組織方式把青年牢牢拴固在家庭—家族的關系上,加之倫理與宗法制度的雙重規約,極大限制了青年的社會流動范圍和集體理性的萌發,青年還沒有發展成為一種能夠左右國家治理取向和公共議題走向的獨立性的社會力量。此時的青年人格與農耕文明形態和封建宗法禮制相適應,是一種隱性的、自在的、保守的、依賴性的社會人格。自人類社會邁入工業時代以后,工業文明對人的現代性塑造,尤其是對青年人格的形塑作用越發凸顯,主體性、開放性、社會性、創新性等成為標注青年人格的“標簽”。工業化運動把青年個體從農業生產和傳統家庭關系中解放出來,他們進入到城市空間和工廠車間,成為先進生產力的推動者和工業文明的創造者,青年人格隨著青年社會角色和職業分工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在現代化運動的推動下,人類社會的經濟形態由小農經營、自給自足、分散單一模式逐步轉變為大工業、專業化、規模化、集中化、技術化模式,社會網絡、交往方式、文化觀念、價值體系、利益結構等在工業化運動中被重新建構,這就決定了作為工業文明重要推動者的青年也將在“現實關系的豐富性”中實現人格類型的變革與升華,即從保守、被動、依賴轉變為開放、獨立、平等。

實際上,人格作為社會個體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其在形成或塑造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物質層面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決定性作用,觀念層面的社會文化和價值導向的熏陶作用,個體層面的生命歷程、人生閱歷、家庭環境的直接作用,等等。本文主要從傳統與現代的結構性關系來理解新時代中國青年現代人格塑造的雙重機制,這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從事實經驗來看,青年現代人格的形成是現代物質力量形塑的結果,但它不可能脫離文化基因、文化環境、文化傳統、文化根脈而獨立存在。二是從歷史進程來看,近代以來特別是五四運動發生以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可擴大為中華文明)在世界現代化運動的歷史潮流中不僅沒有被遺棄、掩埋,反而與現代化的歷史運動有機融合起來。傳統與現代交互運動、彼此支撐,形成了中國青年人格塑造的巨大社會場域和實踐舞臺。從人類文明形態的歷史演進邏輯來看,物質與文化并非是涇渭分明的關系,而是彼此滲透、相互影響的,人類社會是基于物質技術不斷進步持續向前演進的,文化傳統是貫穿這一演進過程的核心精神。青年的現代人格正是在這種動態變遷中形成的,特別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必將加速中國青年現代人格的塑造進程。

物質技術現代化引發的一系列變革驅動中國青年人格轉型

作為客觀歷史運動的現代化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下半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作為一種分析范式,現代化理論發端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學術界,其基本主張是:將全球的近代歷史理解為一個從傳統到現代的演進過程,人類社會是不斷擺脫傳統狀態走向現代文明形態的過程。現代化首先發生于物質生產和技術應用領域,新工具發明與新技術變革重構社會生產組織系統,打破勞動分工的空間區隔與地理邊界,為資本全球擴張運動創造了條件。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被卷入現代化運動的歷史潮流,由洋務運動開始,踏上了后發型現代化之路。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深刻改變了中國現代化運動的歷史走向和歷史命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建立了新中國,并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1964年底,周恩來同志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鄭重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即“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形態漸次展開,理論體系不斷完善,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本質特征、實踐要求等作出全面系統闡釋,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推進,為青年現代人格的塑造創造了物質基礎、提供了歷史機遇、開辟了廣闊空間。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人格特征愈發體現出現代性。第一,獨立與自主精神愈發顯著。獨立與自主是個體對自身社會意義與生命價值的確證,是青年主體理性的表達與詮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孕育了中國青年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自覺,廣大青年緊跟中國共產黨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同時,也在實現著自我獨立,在解放社會的同時也在解放著青年自己。青年在現代化的舞臺上擁有更多展現自我個性的機會,具有更多實現夢想的條件與可能。第二,精神與價值追求愈發理性。青年的價值追求隨著國家力量的增強而日趨理性,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已經成長為“平視世界”的一代,他們在開創社會新風的同時,也在建構著自己的意義世界。第三,成長與發展的需要愈發突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廣大青年在投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著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的同時,也在努力改變著自己的人生境遇,強化自身的理論武裝以及知識體系、專業技能等,在推動國家現代化的同時著力實現自身的現代化。

可以說,1978年以來中國青年人格的現代性生成是同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同頻共振的,物質技術層面的現代化牽動社會、文化諸方面一系列變化,持續培育著中國青年新的思維方式、行為范式和精神風貌。掌握現代知識、現代技術和現代信息的青年參與改革開放進程,他們從增加個人收入、拓展事業空間、改變人生命運等基本需求出發,深度嵌入到市場化、城鎮化、網絡化、全球化事務中,成為弘揚中國精神、引領社會新風、展現時代氣象的積極分子,銳意進取、守正創新、競爭意識、法治觀念、契約精神、集體主義、社會責任、人文情懷、世界胸襟等一系列現代性素養在新時代中國青年中得到全方位鑄造和展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中國青年人格的基本底色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一度成為世界文明的高地。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盡管中國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文化觀念,確有一些與現代市場、法治原則、工業社會、數字技術不相適應的因子,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和積極因素在工業化、信息化、數字化的當下仍具有現實意義,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整合力。比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海納百川、協和萬邦”的包容氣度,“革故鼎新、與時偕行”的改革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責任意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乃至郡縣制、科舉制等都曾對人類文明進步發揮過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范疇進行概括凝練,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主體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相通,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擔當與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相合。”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實文化基礎,是培育和塑造當代中國青年現代人格的寶貴精神滋養。

需要指出的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演進體現為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數字信息社會的持續變遷,文明形態的每一次更迭都必然提出變革傳統文化的現實要求。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講的:“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尤其是在現代化的啟動階段,“反傳統”是必要的。五四運動時期的文化思潮、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意識形態建設、改革開放以后的觀念轉型,無不體現著“反傳統”的特點。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里的所謂“反傳統”,不是不加區分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全部否定,而是特指那些與時代進步相悖的文化形式、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歷史傳統與現代化運動之間不可能完全斷裂,社會結構變遷的內在邏輯決定了一個社會不可能完全破除其傳統,而是在原有傳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因此,對于文化遺產,應當在現代化進程中加以挖掘、利用和保護。

對于任何一代青年來講,他們一出生就處于文化繼承與創新的交匯點,肩負著承前啟后的歷史使命。只不過在有的時代體現得更為激烈鮮明一些,而在有的時代則相對溫和平靜一些。時代雖然在演進,但一些根本邏輯和核心的文化要義并沒有發生改變。一方面,新時代中國青年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中獲得人生經驗和智慧啟迪。當代中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并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等特點,但青年成長成才的規律并沒有發生改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為青年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另一方面,青年一旦離開文化根脈的滋養,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如個別青年不能正確對待現實和歷史,盲目將別國的文化、語言當作追崇、模仿的對象。一段時期以來,“國風”在青少年群體中廣受歡迎,成為時尚潮流。在“國風”火爆的背后,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古典審美精神在當代青年文化中得以重生的內在邏輯,針對苗頭性傾向和問題提前做好工作部署,制定引導策略,糾正認知偏差,以更好地推動新時代中國青年以豐富多樣的方式賡續中華文脈、傳承文明基因。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持續鑄造新時代青年人格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表現在物質、科技、人才、制度、軍事、社會、生態等多個方面,而文明的復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顯著標志。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就不可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路徑。傳統是極具生命力的有機體,它會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生長,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無疑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繼承傳統不是在原點意義上對傳統的回歸,而是在超越意義上對傳統的揚棄。事實上,任何一個文明國家都不可能完全拋棄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但如果不敢突破傳統、打破常規,也難以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更不可能實現文明形態的更新與再造。

那么,究竟什么算是“現代人格”呢?有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即青年的現代人格必須與現代國家建構與現代社會發展的邏輯相適應。換言之,現代國家與現代社會的公共理性與主導價值是青年現代人格塑造的基本依據與核心內容。據此,可以嘗試作出這樣的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基本涵蓋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現代人格的主要內容。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具體言之,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價值導向上,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和情操;在行為能力上,具有相對合理的現代知識結構和較強的綜合能力(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自省能力等);在公共精神上,具有較強的法治觀念、民主意識、契約精神;在思想觀念上,具有正確的思維方式,樂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汲取經驗教訓;在攻堅克難上,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意志堅定,抗挫折能力較強;在創新創造上,勇于改革、創新、競爭,勇于超越他人和自我,追求卓越的目標,主體性得到相應發揮;在社會責任上,能夠為社會作出積極貢獻,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等等。

中國式現代化是面向未來的社會歷史運動,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中國青年現代人格的塑造也需要久久為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從青年自身來看,部分青年仍存在一定的局限,“青年人閱歷不廣,容易從自身角度、從理想狀態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世界,難免給他們帶來局限性”。這是青年成長發展的客觀規律,從一定意義上講,克服局限性的過程就是塑造青年現代人格的過程。從歷史發展來看,一代代中國青年接續奮斗,青年現代人格的塑造將是持續性、發展性的過程。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在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起點上,新時代青年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要主動擔當作為。一要堅定文化自信,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辯證對待外來文化,既不夜郎自大、妄自尊大,也不因循守舊、自我封閉,不斷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現代性要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二要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新時代中國青年應以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態對待不同文明,自覺做傳承中華文明、促進中外文明融通的青年文化使者。三要踐行文明新風,堅持修身、立德、篤行相統一,注重自我教育、自我凈化、自我提高,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弘揚者和自覺踐行者。總而言之,應堅持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逐步實現青年現代人格的塑造,又以現代人格中的正能量助推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作者為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館長)

【注:本文系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青年運動重要論述研究”(項目編號:23VSZ007)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高校思政課引導學生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著作的實施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

責編/孫渴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