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原生企業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最活躍的主體,既是新一輪技術—經濟范式變革的主力軍,也是世界各國未來競爭力的直接體現。數字原生企業生于數字技術,成于數據創造價值,興于數字生態系統。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其創造出更多的數實融合新價值,釋放出更大的網絡效應,擁有更強的創新能力。因此,應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規則體系建設,為企業成長提供制度保障;促進應用場景需求同數字原生企業技術創新適配,為企業成長創造新空間;加強數字科技人才支撐體系建設,為企業成長筑牢根基。
【關鍵詞】數字原生企業 技術革命 數字經濟 科技人才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1771年—2000年,人類經歷了五次技術革命浪潮。第一次浪潮是1771年以阿克萊特機器紡紗工廠在曼徹斯特開業為標志,英國工業革命開啟,從家庭手工業時代正式進入工廠時代。第二次浪潮以1829年英國蒸汽和鐵路時代開啟為標志,規模經濟、標準化生產組織形式日益成為主流。第三次浪潮從1875年鋼鐵、電力和重型工程時代開始,以巨型鋼鐵企業為代表的垂直一體化企業組織出現。第四次浪潮從1908年開始,以汽車企業為代表的大規模生產模式和金字塔型組織在美國興起。第五次浪潮從1971年美國的信息和電信時代開始,一批IT企業開始出現①。透過五次技術革命浪潮,可以發現每一次新技術革命興起都會帶來企業組織、商業模式、基礎設施、產業政策等一系列技術—經濟范式變革。
進入21世紀,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呈現指數級的發展速度,技術變革促進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數字技術企業大量涌現,數字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數字經濟成為時代的重要特征。數字經濟時代的“原住民”——數字原生企業成為數字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最活躍的主體,既是新一輪技術—經濟范式變革的主力軍,也是世界各國未來競爭力的直接體現。因此,我們需要對數字原生企業的特征和成長邏輯進行深入分析,并為數字原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數字原生企業:數字經濟時代的“原住民”
數字原生企業發展推動全球競爭格局變化。據統計,2023年全球市值前十位的公司中有4家是數字原生企業,還有4家屬于數字和實體融合型企業,再有就是1家能源公司和1家投資公司。從中可以看出,近年來數字原生企業的快速發展已經帶來了一場“商業地震”②,改寫和創造具有數字經濟特征的商業版圖。數字原生企業的發展對企業組織形態、商業模式、產業結構和科技創新帶來了一系列深刻影響,這些影響的持續互動和演進最終體現為國家之間競爭優勢和全球競爭格局的變化。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穩健增長,《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
數字原生企業的概念是由國際數據公司(IDC)在2018年提出的,用來描述那些原生于數字化的企業。這些企業以互聯網公司為主,且大多數為云原生企業。從數字技術應用的角度,IDC進一步定義了數字原生企業,即從一開始就圍繞現代云原生技術建立的公司,他們從物流、運營到商業模式,再到客戶參與等各個方面都利用了數據和人工智能,并且企業的核心價值創造和獲取過程依賴于數字技術③。從將數據作為企業發展核心要素出發,可以將數字原生企業分為數字平臺企業、專業數據生產商、依托數據的新創企業和數字相關基礎設施企業四種類型④。站在企業競爭優勢獲取角度,由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用戶、合作伙伴等因素構成的數字生態是數字原生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整體上看,生于數字技術,成于數據創造價值,興于數字生態系統,是上述定義對于數字原生企業的一些基本描述。
從技術維度看,數字原生企業具有數字連接、數字協調和智能決策能力⑤。首先,數字原生企業深度依賴于云端基礎設施,通過充分利用云計算的彈性、可擴展性和高效性,將業務數據和應用部署在云端,從而實現了對資源的更大范圍連接,與全球范圍的客戶、戰略合作伙伴和利益相關者快速建立連接。這種更大范圍的連接打破了傳統企業面臨的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讓更緊密、更深層、頻率更高的交互成為可能。交互創造了更多的商業機會,進而極大提升了商業模式創新的可能性和業務拓展的速度。其次,數字原生企業可以運用模塊化架構整理、調用和組合數字資源,模塊化架構允許企業同時運行多項測試服務,并根據客戶反饋快速整合資源,進行敏捷開發和持續集成,對客戶需求作出更加定制化的快速響應。最后,數字原生企業通過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現實時預測、快速學習與精準決策,提升決策的準確度和業務運營的效率,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市場不確定性和發現潛在市場機會。
從價值創造維度看,數據創造價值是數字原生企業的核心特征。數字原生企業基于“數據—信息—知識”的基本邏輯設計商業模式,他們對數據進行充分洞察與挖掘,通過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對數據要素進行處理,生成可以進行市場交易的數字產品或服務,實現從數據向價值創造的轉換。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原生企業之間的競爭直接表現為數據創造價值的競爭。如何有效利用數據創造價值成為數字原生企業必須回答的命題。隨著數字技術的加速發展和應用,數據也出現了爆發式的生成、積累與增長,而且不同于資本、勞動以及物質材料、能源等,數據具有可共享、可復制和可再生的特征,加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數據處理的效率,降低了數據處理的成本,海量的數據可以不斷被分析、生成、積累和應用。據統計,目前我國數據要素市場日趨活躍,2023年數據生產總量達32.85ZB(1個ZB等于十萬億億字節),同比增長22.44%;數字基礎設施不斷擴容提速,算力總規模達到23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次數),居全球第二位。
數字原生企業運用數據創造價值的過程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在產品研發環節,數字原生企業基于同用戶更加廣泛和深入的交互,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夠更加精準地把握市場需求和用戶偏好,從而設計出更加符合用戶期待的產品,實現設計維度的新價值創造。其次,在營銷環節,通過對用戶數據的精準分析,企業可以實現精準投放,提高營銷效率和轉化率,創造更高的交易價值。再次,在運營環節,通過數據分析不僅能夠幫助企業監控業務狀況,而且能夠提供預測性維護服務,降低企業運營維護成本,確保企業穩健運行,實現運營的價值增值。需要強調的是,數字原生企業具有與生俱來的“數據思維”,他們從數據創造價值的基本商業邏輯出發,充分發揮數據在企業各環節可共享的屬性,使得傳統企業中“研發—生產—銷售”各環節的串聯過程,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并聯過程,把企業和用戶之間“段到段”的連接轉變為“端到端”的連接,提升了新產品或服務的開發和上市速度,更加快速、精準地滿足了用戶的需求,實現全流程的價值增值。
從組織維度看,生態組織成為數字原生企業重要的組織形態。每一次技術革命浪潮都會帶來企業組織形態的變化,從家庭作坊到工廠組織,再到一體化組織和大規模定制組織。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數字原生企業呈現出新的組織形態——生態組織。數字原生企業能夠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快速度上同客戶、供應商和其他利益相關主體展開合作、交互和迭代,在多主體之間進行多方互補、創造價值,形成新的價值系統。比如,在字節跳動、SHEIN等數字原生企業的價值創造體系中,用戶、外部供應鏈成為重要的互補者。在新的價值系統中,這種互補關系既有傳統意義上兩兩之間的互補,更多時候是多方互補關系。這種在價值創造上的新關系,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市場交易關系,也不同于以焦點企業為中心的“企業—供應商”一體化層級組織關系,作為價值創造的新組織形態——生態組織,成為第三種價值創造組織形態⑥。
無論是字節跳動提供的內容服務,還是SHEIN提供的服裝產品,在傳統企業通常會受到數據流動的制約,產品或服務的提供一般都是靜態和單向度的,無法適應需求側的動態變化。數字原生企業通過建立平臺生態,不僅能夠使用戶獲得千人千面的內容服務,讓用戶成為內容的生產者,實現產消合一,而且能夠通過數字化平臺讓用戶和供應商建立更加直接的連接,圍繞用戶的需求形成新的生態系統,多方互補、共創價值。對于數字原生企業而言,運用數據為用戶創造價值的能力決定著企業邊界。這些生態組織從用戶需求出發,通過數字服務和公開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與各種合作伙伴開展合作,為多個參與者之間實現無縫合作進行協調適配。正如當年鋼鐵、汽車、石化企業采用一體化組織所展現出的強大力量,當前數字原生企業采用的生態組織正在迸發出新的、超預期的力量。
數字原生企業的成長邏輯
數字原生企業的基本成長邏輯是什么?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可以從數字原生企業價值主張的提出、競爭優勢的獲取、持續創造新價值的驅動力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首先,創造數實融合的新價值。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帶給人類的不僅是數字世界的興起,更是數字和實體的加速融合。數字原生企業快速成長的背后,是其基于數字技術,通過數字連接、架構和智能化創造出數實融合的新價值。當前,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超越了互聯網所涵蓋的邊界。數字技術本身的架構——終端、網絡連接和云(大腦),不僅使得產品和服務的分層解耦成為可能,也使得再耦合為用戶創造個性化的價值成為可能。企業不僅要把已經形成的產品或服務單向度傳遞給用戶,而且要能提供個性化、適時、預測性的產品或服務。從單向提供到雙向互動,從被動等待到主動預測,從大規模到個性化,這一系列價值創造的新變化正在改造著整個商業世界⑦。
比如,SHEIN作為快速崛起的服裝電商平臺,通過數字平臺在供應鏈體系和用戶之間建立深度連接,成功超越傳統服裝產業巨頭。一方面,SHEIN通過精準解析市場趨勢和消費者需求,利用數字技術對流行色彩、價格走勢、圖案風格等數據進行深入分析,預測未來熱銷款式,從而指導設計和生產。另一方面,SHEIN通過數據驅動供應鏈,以“小單快反”模式實現了高效柔性供應鏈,能夠在7天內完成從捕捉潮流趨勢到設計、生產和發貨的全過程。這種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能力,顯著提升了運營效率和客戶滿意度。再如,某公司提供的WisCarbon碳中和數字化平臺深度融合低碳技術與數據管理,通過運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打造一個連接用戶、核查機構、咨詢機構、監管機構的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碳數據管理、碳足跡管理、碳資產管理等多維度的應用,不僅為鋼鐵工業深度脫碳乃至碳中和創造新價值,而且作為第三方平臺還在其他行業和企業得到應用。透過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數字原生企業源于數字技術,但其持續加速成長離不開數實融合,創造數實融合的新價值已經成為數字原生企業不斷發展的重要價值主張。
其次,釋放網絡效應獲得競爭優勢。數字原生企業的網絡效應主要是指這類企業能夠通過其產品或服務,在用戶之間形成一個相互連接的網絡,能夠迅速收集用戶的反饋和信息,進而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并且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每個用戶從該產品或服務中獲得的價值也隨之增加,進一步提升用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這種網絡效應是數字原生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用戶規模決定了數字原生企業的價值。比如,社交網絡平臺通過用戶數量的爆發式增長獲得網絡優勢,平臺價值隨著用戶數量增加而不斷增加。為了能夠激發網絡效應的釋放,數字原生企業通常采取包括精準用戶畫像、智能個性化推薦、增加互動功能、與其他社交平臺合作、口碑傳播、簡潔用戶界面、快速響應用戶反饋等一系列策略,提高用戶的活躍度、滿意度和忠誠度,有效增加用戶側的網絡效應。
在數字原生企業構建的電商平臺、操作系統平臺和大模型平臺等多邊市場平臺中,隨著供給側或需求側規模的增加,在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形成正反饋,可以產生供給側平臺互補者和需求側用戶互動的跨邊網絡效應,實現互補者和消費者數量的指數級增長。多邊市場平臺參與主體之間的正反饋推動了整體參與和深度互動,從而形成平臺提供者、互補者和消費者三類參與者在內的數字平臺生態系統。這些數字原生企業構建的平臺通過其網絡效應,能夠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合作伙伴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加入其生態系統。隨著生態系統的擴展,平臺能夠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服務和解決方案,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進一步強化了網絡效應,使得平臺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尤其是數字原生企業作為技術性平臺提供者,不僅需要關注用戶的交互、用戶需求的滿足,還需要關注互補者的利益,聚焦多方互補價值的實現。總體上講,平臺用戶之間更深的交互、更高的網絡強度、多邊互補者之間更強的相互依賴性、更好的協同發展,是平臺提供者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
此外,對于新創立的數字原生企業而言,可以通過功能創新,以功能模塊嵌入的方式來獲得網絡效應。在已經建立的數字平臺生態系統中,平臺的用戶和互補者等數字資源具有一定的可共享和可再生特性。因此,其可以將自身功能模塊嵌入到一個或多個成熟的數字平臺生態系統中。例如,拼多多采用社交加拼團的模式,實現同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的差異化發展。
最后,數字技術創新驅動持續成長。一方面數字原生企業快速成長,另一方面數字原生企業也面臨著同質化的激烈競爭。從整體上看,近年來數字原生企業逐步從交易、交互平臺走向技術平臺的特征日益明顯。從最初阿里、百度和騰訊開發云計算技術,到京東云、抖音火山云、快手云的發展,都可以看出數字技術創新已經成為數字原生企業持續成長的核心驅動力。
數字技術創新從產業邊界、用戶價值和運營效率三個方面驅動企業持續發展。第一,拓展產業邊界。比如,百度公司通過技術創新進入大模型應用、自動駕駛、智能體平臺等領域。第二,提升用戶體驗價值。通過引入機器學習算法、虛擬現實等新技術,能夠實時調整推薦策略,提升用戶體驗和轉化率。第三,提升運營效率。通過利用數據驅動的方法管理庫存、預測銷售趨勢并自動調整價格,在保持低價的同時,保證供應的穩定。同時,還可以通過算法優化物流配送。
推動數字原生企業發展的建議
一是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規則體系建設,為數字原生企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規則體系的建設將會為數字原生企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時,數字原生企業的成長和壯大也會推動規則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優化,促進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規則體系建設。
第一,明確數據產權和權益保護。可以基于數據主體分類(如公共、企業、個人),探索數據權屬劃分準則,明確數據生產、流通、使用過程中各參與方的權利和責任,建立健全涉及數據所有權歸屬、數據交易、數據使用等關鍵方面的法律制度安排,確保數據資源的合法使用和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第二,完善數據交易規則。在實施統一的數據標準基礎上,確保數據交易過程中的標準化和可比較性,明確數據交易中的法律關系,如數據所有權轉移、使用權授權等,為數據交易提供法律保障。鼓勵創新數據交易模式,支持多種數據交易模式的發展,如數據服務、數據產品等,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第三,推動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加大公共數據開放力度,在保障公共數據資源公益屬性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公共數據資源登記管理、授權運營和產品定價機制,為數字原生企業提供更多的數據資源。通過政策激勵和機制設計,加強企業間的數據共享和合作,提高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促進應用場景需求同數字原生企業技術創新適配,為數字原生企業發展創造新空間。一方面,應用場景為數字原生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和動力;另一方面,數字原生企業技術創新可以為應用場景提供解決方案,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促進兩者之間的適配。
第一,建立應用場景需求發布制度。政府部門在公共管理領域掌握著種類多樣、規模龐大的場景資源,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數字政府等領域,建立場景需求發布制度,主動創造和釋放場景資源,引導數字原生企業技術創新的方向。在建立應用場景需求發布制度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制度目標、建立需求收集機制、優化信息發布流程、加強效果評估、促進跨部門(或領域)協同和提高公眾參與度。第二,構建數字化場景創新生態。數字化場景創新生態的構建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和推動。可以通過搭建平臺、組織活動等方式,加強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關鍵和共性數字技術開發和應用,促進不同場景的協同演進,共同推動數字化場景創新生態的發展。第三,開展數字化場景示范。應充分考慮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優先選擇那些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可推廣性的場景。數字化場景示范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的效率和水平,因此在開展示范項目時,應充分考慮用戶需求和體驗,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和處理用戶的反饋意見和建議,不斷優化和改進示范項目。同時,還應積極組織經驗交流會和推廣活動,將示范項目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分享給更多的地區、行業和企業。
三是加強數字科技人才支撐體系建設,為數字原生企業發展筑牢根基。數字原生企業發展要求企業擁有大量高素質人才,從而應對技術創新、數據處理、跨界融合等的發展變化。尤其是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對人才支撐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強數字科技相關學科的建設,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更多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數字科技人才。加大對數字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數字科技教育的經費占比,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數字科技教育領域,提高數字科技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數量。第二,深化產教融合。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數字原生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活動。通過校企合作,建立緊密的產教融合機制,共同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數字科技人才。第三,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建立科學、公正的數字科技人才評價機制,確保人才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完善激勵機制,對在數字科技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管理科學與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注:本文系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案例開發項目“中國社會科學登峰戰略企業管理優勢學科建設項目”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Carlota Perez,"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techno-economic paradigm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Vol.34,no.1(2010),pp.185-202.
②王欽:《“商業地震”中的求生之道》,《清華管理評論》,2014年第12期。
③單宇、王鯤、劉爽:《數字原生企業數據價值激活過程的案例研究》,《研究與發展管理》,2023年第6期。
④江小涓、靳景:《數字技術提升經濟效率:服務分工、產業協同和數實孿生》,《管理世界》,2022年第12期。
⑤許暉、孫懿、楊勃:《天生全球化數字企業:概念內涵、理論基礎與快速擴張機制》,《研究與發展管理》,2024年第4期。
⑥M.Jacobides,C.Cennamo,A.Gawer,“Towards a Theory of Ecosystem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39,no.8(2018),pp.2255-2276.
⑦王欽:《論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微觀機制:價值定位、活動重構與協調適配》,《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3期。
責編/孫渴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