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更多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應堅持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相統一、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貫通銜接、研究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并重、產學研深度融合。應堅持系統觀念,將人才培養與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有機統一,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勢賦能。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創新型人才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充分發揮人才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現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從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看,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科學技術并非獨立的生產力構成要素,而是滲透在生產力的各構成要素中,通過生產力各構成要素及其組合的優化,提高生產過程的效率與生產力的水平。科學技術的進步既能提升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又能改進勞動資料與勞動工具,同時能拓寬勞動對象的范圍,從而提高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既符合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又具備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新特征。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同任何階段的生產力一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是勞動者與物質要素的交互過程。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標志,具有高科技、高質量、高效能的特征。通過生產力各構成要素及其組合躍升的“新”,形成區別于既往任何時期生產力的優化的“質”,形成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新的勞動主體與新的勞動客體進行的新型交互過程。相較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催生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因此,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需要培養更多高素質勞動者。正如馬克思所言,“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勞動者通過對勞動工具的開發與利用,在生產力的發展中發揮主體作用。而勞動者只有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才能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高效運用勞動工具,從而與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充分結合。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呈現出高度的智能化、數字化特征,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量子技術、5G等,多領域技術群體突破、交叉融合,勞動過程隨之被深度重塑,走向平臺化、個性化。智能化趨勢發展迅速、影響深遠,迫切需要大量具備數字素養的創新型、技術型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型人才是新質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性意義的能動性因素。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必須不斷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創新型人才,加強顛覆性技術創新,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策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深入實施了“珠峰計劃”“拔尖計劃 2.0”“強基計劃”等一系列人才培養計劃。我國擁有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在2022年達到了635.4萬人年,高端人才數量紅利逐步顯現。但當前,我國創新人才培養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缺乏深度協同和連貫、學校和企業之間缺乏深度聯動合作等。因此,應找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發力點,著力打造人才培育新高地,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人才支撐。
第一,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相統一。創新活動不是單純的智力活動,需要創新主體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開闊的國際視野。培養創新型人才,應堅持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相統一。只有厚植家國情懷,才能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自覺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前途命運相結合,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主動扛起科技創新的重擔,敢于向困難挑戰、攀登科學高峰,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此外,應拓寬創新型人才的國際化視野,讓他們接觸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技術、理念和文化,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形成廣博的全局觀念和開放的問題意識。通過與國際伙伴的合作,創新型人才能夠敏銳地捕捉全球市場的需求和趨勢,創造出更具競爭力的科技成果。實現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統一,就是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現實問題,培養“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創新人才。
第二,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貫通銜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貫通,體現在培養目標體系的銜接性,具體表現在課程設置的連貫性。基礎教育階段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觀察力、創新潛能和創造熱情。通過生動有趣的課程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高等教育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研究能力。高校可以提供更多的科研項目和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導師指導下深入探索專業領域,組織學生走進企業,實地調查新興產業發展現狀。鼓勵學生參加學術競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三,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并重。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也需要熟練掌握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如以卓越工程師為代表的工程技術人才和以大國工匠為代表的技術工人等。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共同組成復合型創新人才隊伍,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當前,我國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超過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0%。與個別發達國家超過35%的高技能人才比例相比,我國還存在一定差距。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短缺可能會制約產業的迭代升級和產品的實際競爭力。為此,應重視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職業教育的硬件設施和師資水平,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銜接機制。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也要增加實踐操作和技能培訓的課程比重。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比如項目式學習、問題導向學習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建立跨學科教育體系,鼓勵不同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第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僅需要完善的教育體系,還需要將教學、科研與產業深度融合。為此,應進一步強化學校、科研院所及產業企業之間的合作,多方聯動,相互協同,形成“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的良性互動關系,促使培養對象與行業前沿直接接觸,更好熟悉并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實環境,讓科學研究與技術運用從“書架”走上“貨架”、從“課堂”走向“市場”,不斷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理論知識學習,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有機結合,激發創新活力,培養創新素養,使創新型人才精準對接行業企業需求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
以系統觀念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 培養創新型人才,應堅持系統觀念。
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素,不僅要求培養創新型人才,而且要求充分利用創新型人才。在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的同時,要健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科技創新激勵和榮譽機制,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完善科技創新人才評價制度,為各類創新型人才提供機會。健全要素參與分配機制,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加強對承擔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等重點研發與生產任務的創新型人才的激勵,給予創新型人才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激勵,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做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從而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要將創新型人才培養納入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全局。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培養創新型人才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的能力。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創新型人才培養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創新型人才培養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服務于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創新型人才培養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高質量發展要求滿足人民物質豐富與精神充盈的美好生活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為了更好發展新質生產力,從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因此,培養創新型人才既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手段,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旨歸。創新型人才培養要著眼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尊重人才的成長規律,營造人才發展良好生態環境,發揮人才創新創造潛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與人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④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