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品牌智庫 > 正文

千行百業看央企|以新求變,基建央企重塑核心競爭力

小新說

7月15日至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舉行。全會高度評價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為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注入改革動力。

當前,中央企業正在積極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和關鍵點,聚焦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著力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作用。小新持續為您推出“千行百業看央企”系列報道,聚焦電網、發電、油氣、通信、裝備制造、交通運輸、建筑等國民經濟的關鍵性行業,立足當下、著眼未來,透視趨勢、掃描全局。今天為您關注建筑領域,帶來第七篇報道《以新求變,基建央企重塑核心競爭力》——

 

齊魯泉城,隨著“泰山號”盾構機刀盤破土而出,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隧道”的濟濼路北延工程隧道雙線貫通,數名工人揮舞著旗幟慶祝這一重要時刻。

巴蜀重地,在國內最大的智能化高鐵軌枕廠,6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操作機器,他們承擔著成達萬高鐵全線128萬根軌枕的生產任務。

“現在改造好了,路暢通多了。”家住江蘇省無錫市惠峰新村的居民感嘆著老舊小區改造的成果。項目不僅提升了小區的顏值、品質,還“改”出了百姓的新生活。

長期以來,從出行到居住,從生產到生活,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為擴大投資、拉動內需、創造就業、改善民生作出了突出貢獻。

2023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315912億元,同比增長5.8%,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7.1%,‌吸納就業超過5000萬人。‌

規律使然。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當前,建筑業客觀上面臨著市場收縮、競爭加劇、利潤降低等挑戰。作為建筑業領軍企業,中央企業直面問題、積極作為,通過戰略調整、技術攻關、管理創新等一系列方式,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實現轉型升級。

“能”—打造超級工程,強化戰略支撐

2018年10月23日,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港珠澳大橋這樣的重大工程,既要高質量建設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又要用好管好大橋,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中央企業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持守正創新,實干苦干。再戰伶仃洋,2024年6月30日,全長約24公里的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對于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水平,為加快建設世界級的灣區具有重要意義。

看家功夫丟不得,重大任務要頂上。

近年來,建筑央企一方面著力提升建造能力。超級工程既要“量大”,更要“質優”。

西天山特長隧道總長15.7千米,最大埋深2365米,是世界埋深最大的大斷面公路隧道。面對這項世界級工程,中交集團自主研發“溫宿號”TBM硬巖掘進機,增強了防卡脫困能力,可實現在突涌水、巖爆、高地溫、斷層破碎帶等條件下,安全、環保、高效掘進。

長春軌道交通6號線提前6個月實現竣工。中國建筑以關鍵節點為抓手,取得科技類成果30余項。特別是新明街站采用全國首例“明挖順作法+局部蓋挖逆作法+預制拼裝法”組合式施工。

在世界最大直徑水下盾構隧道—濟南市黃崗路穿黃隧道中,中國鐵建采用全球在建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山河號”進行掘進。據了解,盾構機從完成工廠制造后,計劃僅用40天時間拆解運輸到現場進行組裝。

目前高鐵大多采用32米預制箱梁。中國中鐵匠心打造“世界梁王”。該預制梁長80米,重2800噸,相當于2000輛小汽車的重量。憑借先進的工藝,世界最長高速鐵路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鐵路橋最長聯可達3080米,其超長聯、大跨度、曲線連續梁無縫線路創下了世界紀錄。

保利集團參建的獅子洋大橋東側工程,創新性提出“復合地基處理+無內撐圓形結構圍堰+砼圈梁”的圍堰結構方案,采取“一跨過江”方式,技術難度與建造工藝均位居國內外前列。

另一方面,在傳統的“鐵公基”項目之外,建筑央企也在不斷開拓新的公共空間。超級工程既要“擴圍”,也要“升級”。

向下拓展,地下空間建設不斷加快。中國已成為當今世界隧道數量最多、建設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建成了地鐵8543公里、地下綜合管廊5100公里、鐵路隧道和公路隧道超過5萬公里。

向上延伸,公共管廊建設日趨完善。中國電建承建的國內首例在濱海強腐蝕、強臺風區修建的大型架空鋼結構公共管廊—古雷開發區石化公共管廊工程多項技術達到國內領先。

放眼全球,中央企業將中國基建方案惠及全世界,讓產能有了“用武之地”,讓基礎設施有了“聯通之基”。近年來,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上建設港、橋、路,成為了暢通外循環、便利進出口的重要節點。

不只是大型基建項目。中國中鐵尼泊爾遜科西馬林引水隧道項目主體隧道提前1年貫通,為12萬公頃耕地解決了水源問題;中國建筑在博茨瓦納建設的馬哈拉佩水廠,供水能力從原先的每天16兆提升至34兆;在遙遠的南美洲,中國能建承建的秘魯國家警察學院擴建項目于2024年開工……

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小而美的項目,是直接影響到民眾的。”

“新”—新材料新裝備新模式,打造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我們要奮起直追、迎頭趕上。

目前,建筑央企材料研發呈現原料多樣化、性能高端化、低碳綠色化趨勢。

現在,竹子也能應用到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中。

中國鐵建研發的竹基復合材料是以竹材為基材,以樹脂為膠黏劑,通過自動化加工成型的新型生物基材料,具有質量輕、拉伸強度高、耐腐蝕、成本低、使用壽命長、綠色環保等特點。

結合材料特點,中國鐵建相繼研發了竹纏繞管道、竹纏繞管廊等產品,抗壓能力高達20000牛每平方米,最高壓力可達到1.6兆帕,使用壽命可達50年以上。目前,竹纏繞管道已應用于鐵路、水利、市政管網項目中。

建筑材料的性能決定建筑物的安全、‌舒適度和美觀度。

中國建材集團的高性能混凝土應用于風領新能源180米風機——漣水巨石風電項目中,標志著全球首臺UHPC150風電混塔進入工程化應用。中國能建自主研發出全球首創新能源高檔建材產品—光伏錦石,具備“高端裝飾、高效發電、墻體外圍護”三大功能。

在金沙江上游,中國安能自主研發的抗沖耐磨“鏡面”混凝土應用在了拉哇水電站泄洪系統工程。這是全世界“埋深最深、流速最快、流量最大”的在建泄洪建筑物,“鏡面”混凝土有效解決了傳統材料使用過程中易磨損、易沖擊等問題,提高了工程結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作為國家基礎戰略性前沿新材料,氣凝膠被列入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建材新興產業、前沿新材料等名單。

結合建筑行業的需求,中國化學工程自主研發氣凝膠粉體的水性分散技術,在高效分散的同時可以提高涂層的附著力,延長氣凝膠涂料的使用壽命。耐高溫和深冷氣凝膠復合材料技術也取得了突破,定制的建筑保溫產品得到有效推廣。

當前,我國建筑裝備制造正在向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從國內“出圈”到國外“出彩”,中央企業建筑裝備工業化生產能力引領世界。

日前,世界最大直徑TBM“高加索號”成功貫通格魯吉亞kk公路古多里隧道;在深圳春風路隧道工程,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春風號”成功抵達接收鋼套筒;在萬里長江的入???,世界最大直徑高鐵盾構機“領航號”揚帆啟航……

1小時頂升1層,可適應50毫米施工誤差——這種“造樓神器”,正是中國建筑自主研發的“天蟬”住宅施工機器人系統,是集爬升、分布式智能施工、輕量化作業、圍護、監測于一體的數字化施工裝備。

近年來,建筑央企加快與先進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發展。新設備相繼涌現——中國建筑研發的X—MEN機器人,可給建筑做“B超”,將模型、圖紙原位置投影到工地,輔助檢查施工質量、校準機電管線位置;云端建造工廠,集成起重機、料場、智能機器人等,實現核心筒最快4天一層的施工進度。中國建科研發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數智設計軟件馬良XCUBE,能提供幾何造型、二三維協同、渲染模擬、數據智能等服務,實現BIM圖形核心引擎和BIM基礎軟件國產化、產業化。

像流水線一樣玩轉建筑業,也是施工建造一大趨勢。中國建筑混凝土模塊化集成建筑體系讓北京市樺皮廠胡同8號樓迅速煥然一新,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中國中鐵首創的裝配式站臺、雨棚和智能雨棚建造臺車既高效環保,又質量可控。中國鐵建承建的深圳地鐵16號線其中三座車站為粵港澳大灣區首批裝配式地鐵車站。

“變”—抓機遇搶布局促轉型,逆勢而上

面對建筑業的形勢變化,中央企業審時度勢,聚焦群眾需求開發新領域,結合業務優勢開辟新賽道,著力解決同質化競爭的痛點,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024年5月,中國建筑上海港城廣場四期項目竣工,代表著臨港主城區最大城市綜合體的“最后一塊拼圖”已完成。

從“蓋樓”到“筑城”,中國建筑聚焦城市更新、民生改造方向,聚力打造多功能城市綜合體。

打造幸福空間,構建新型社區。在魔都上海,中國建筑長灘項目是集生態綠化、商業商務、休閑居住于一體的濱江新空間。

從“龍須溝”到“生態經濟帶”,“公園+體育+商業”城市公園商業綜合體—長沙溪悅薈已經逐步成為周邊居民日常散步和休閑購物的核心場所。

豐富文化業態,展現城市景觀。中國建筑在徐州首個以禪修為背景的城市綜合體——云東文化街區項目融合古建、園林景觀,形成了徐州歷史文化內涵的集中展示區。

以“鉆山打洞”為看家本領的中國鐵建,則選擇了向下扎根,向地球深部進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

中國鐵建參與開發了亞洲最大的交通綜合體——光谷廣場綜合體。地下32米,3條地鐵線路、2條下穿隧道、1條地下環道在此交錯,集交通、商業、文化、娛樂等功能于一體,地上與地下高效聯通,為未來都市交通樞紐建造提供示范。

依托多年隧道施工積累的經驗,中國鐵建參建的西鞍山鐵礦項目是我國單體最大的地下鐵礦山工程。團隊成功突破了豎井全斷面掘進垂直長距離高效排渣的業界難題,單井掘進速度連續保持全線第一。

從“建設者”到“運營者”“服務者”,身份之變,意味著在產業鏈中生態位的轉變,意味著經營收入來源、構成、周期的轉變。

中國中鐵加快構建“引領智能建造、智慧運維發展,做強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四大產業”的“2+4”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其中,多領域、全方位智慧運維是中國中鐵轉型發展一大重點。

四川岷江河畔,都江堰供排水系統提升項目建設正加速推進。

項目建成后,將形成供排一體、高效運維、智慧現代的城鄉供排水網絡體系,大幅提升供水效率、污水收集率,有效改善都江堰市地表水生態系統,持續優化岷江流域生態環境。

智慧照明燈桿、智能融雪除冰、交通事件AI智能分析……

作為我國示范性的“智慧公路”,中國中鐵在京雄高速(北京段)建立智慧高速監控中心,引入5G專網,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高精度數字地圖、可變信息標志等,為車主提供通信、導航和預警服務。

與此同時,中國中鐵圍繞隧道、橋梁、軌道線路鋪設等關鍵領域,以盾構機/TBM、隧道施工專用設備、起重運輸專用設備為重點發展高端裝備,以有色金屬原材料為重點發展新型建材,不斷向上游拓展布局。

建筑業是實施節能降碳的重點行業領域之一。中交集團加快綠色低碳業務發展,深入布局環保新興產業,在流域綜合治理、河湖生態系統修復、土壤環境修復、城鎮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其中,開發利用的世界首創生態清淤智能化一體平臺船“太湖之星”,讓太湖清淤更綠色、更干凈。

通過優化管理模式,建筑央企著力提升產業鏈整合能力、協同水平。中國化學工程以技術為引領,大力實施“T+EPC”模式(T即技術,EPC即工程設計、采購、施工),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中國電建憑借在能源領域“投資-建造-運營”全產業鏈一體化優勢,深入推進以新能源為核心的戰略轉型升級。

面向未來,走出新路?;ㄑ肫髮⒕劢怪髫熤鳂I,充分發揮全產業鏈優勢,持續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攻關高端裝備制造,布局新興產業體系,始終在發揮基礎設施建設主力軍的作用中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促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央企力量。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