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飛(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項目首席研究員)、胡鋮(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上海財經大學基地研究員)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唯經濟論”“唯速度論”的發展路徑,追求質與量協調,強調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共進。“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是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深刻注解,為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錨定了正確方向。
新時代以來,我們通過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深化社會保障體系等,書寫了高質量發展的民生篇章。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問題,在中國式現代化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基本遵循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大事定準,小事才能做好;小事做實,大事才更有譜。為了人民的現代化,才有意義;依靠人民的現代化,才有動力。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走得通、行得穩,關鍵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重要的“出發點”、堅實的“落腳點”。
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側重量的積累轉向側重質的提升轉變,呈現個性化、多元化、品質化新趨勢。這要求我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以“大民生觀”指引新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比如,立足普惠民生觀。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其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超大規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超大規模市場,也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要善于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調動與激發廣大人民投入中國式現代化的積極性、創造性。
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著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又如,發展生態民生觀。
綠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亮色、底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
事實上,生態保護、綠色發展與民生改善是高度統一的。綠水青山既是金山銀山,也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強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把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限制在能夠承受的范圍內。
再如,倡導互利民生觀。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擺脫了殖民、擴張、掠奪的發展邏輯,擺脫了依附發展、梯度進化的文明邏輯。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中國基于自身歷史和國情作出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式現代化與奉行擴張主義、霸權主義的西方式現代化模式的本質區別,源于中華民族“和為貴”“兼濟天下”的精神追求,并踐行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之中。
在增進民生福祉方面,我們在脫貧增收、民生保障、協調發展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實踐路徑
在中國式現代化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需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立足全局看局部,把握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形成底線民生、基礎民生和品質民生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第一,強化就業扶持。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契機,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質量的就業崗位。
新質生產力通過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新興產業亦可催生新的產業和崗位。與之相伴,要進一步牽引勞動者素質的全面提升。通過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以在線教育、虛擬現實、遠程授課等多種方式,解決好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這一結構性就業矛盾。
同時,完善就業公共服務制度,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通過搭建數字化平臺,實現對就業形勢、趨勢的有效監控和預測,加大對重點群體的幫扶,加強市場監管和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減少不合理的就業限制和就業歧視。
第二,完善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主要內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處理好“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要發揮好初次分配的基礎性作用,不斷提升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政策的調節力度,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要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機制,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社會成員通過慈善捐贈、公益服務等方式進行社會救濟。
第三,優化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本質上是政府、市場和社會多方主體圍繞公共產品而形成的互動合作。新形勢下,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通過技術凝聚和平臺集成賦能公共服務模式轉型,實現服務邏輯從被動向主動轉型、服務范圍從粗放化向精細化轉變、服務范式從單一線下向虛實融合的多場景轉化。
可通過搭建數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務運營平臺,助力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與作業效率的提升,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響應速度。在此基礎上,注重提供更加個性化、差異化的公共服務內容,有效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
此外,公共服務機構可探索完善服務質量綜合評價體系,通過監測客戶滿意度、收集反饋意見等方式,不斷改進服務質量,增強服務口碑和公信力。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