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美麗中國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多部門的合作、多領域的協調,需要不斷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要強化法治保障”,“統籌推進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等領域相關法律制定修訂”,“實施最嚴格的地上地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這些重要論述,既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又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創新。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和方面加強法治建設,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立法是法治過程的起點和法治工作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建設美麗中國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又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不斷加強我國的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美麗中國建設的立法體系。

制定全面的立法規劃。構建完善的生態環境立法體系,首要任務是制定全面的立法規劃。這一規劃要綜合考慮生態保護、資源管理、環境監測、氣候變化適應等多方面的需求,確保法律依據對美麗中國建設的全方位多層次覆蓋,從憲法、生態環境保護基礎法、單行法、行政法規、環境標準等多維度,構建生態環境保護法律規范體系和制度集群。

提高立法的科學性與可預見性。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過程中,需要確保立法的科學性與可預見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社會條件。借鑒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加強環境污染控制,依據最新的空氣質量和水質監測數據來制定或修訂相關法律標準。提前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新問題和挑戰,以便及時調整法律框架。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污染物質和環境風險可能會出現,法律應當具備足夠的靈活性以適應這些變化。提升立法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建立獨立的科學評估機構,負責評估立法方案的科學合理性,確保立法不受利益集團的影響,從而作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和公正的決策。通過提高立法的科學性和可預見性,更好地應對復雜的生態環境風險挑戰,確保法律體系的持續適應性。

完善法律法規間的沖突協調機制。為確保生態環境領域法律法規的協調一致,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間沖突協調機制。為解決不同法律法規之間的效力沖突,必須明確法律法規在沖突時的優先適用規則以及通過何種修訂程序來解決沖突。建立減少法律法規重疊的機制,通過整合相關法律規范,或制定更加綜合性的法律規范來實現目標。建立法律法規的定期評估和修訂機制,以確保法律法規與不斷變化的環境狀況和社會需求相適應。

完善的立法體系不僅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法律依據,還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及其保護的現實需要,為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

高質量的執法,是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法治保障的重要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也凸顯了在法治軌道上加大生態環境執法力度的迫切需要。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復雜的任務,涉及眾多利益關系、現實問題和社會挑戰。如果沒有法治作為堅實的保障,徒有法律而不加執行,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無疑將是空中樓閣。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執法隨意性強、執法力度偏弱、選擇性執法頻發等。這些問題不僅造成無法有效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影響生態環境保護的后果,而且嚴重損害了法律的權威。高質量執法有助于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執行力,使美麗中國建設的各項舉措真正落地開花結果。唯有切實擔負起法律賦予的責任,高質量地執行法律法規,將法律法規的內在要求轉化為法治實踐,美麗中國建設方能通過法律措施真正融入社會的各個層面。

堅決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對執法的影響。不容忽視的是,當前一些地方出于利益考慮,在環境保護執法中不愿意采取嚴的措施,更有甚者,在執法中對破壞環境違法行為有意縱容。為此,有必要通過垂直管理、跨區域管理等方式,建立更加科學的執法機制,以確保相關法律法規能夠不折不扣得到執行。

從法治層面加大執法力度。從法治層面加強執法,意味著執法措施、執法頻率和執法強度都應當在法律框架內進行,不得違反法律程序和原則。執法人員應當依法行使執法權力,確保執法過程公平、公正、透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執法應當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確保對破壞環境違法行為不僅是處罰,還包括改善和修復環境的強制措施等。

實施最嚴格的地上地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生態環境保護執法不僅要關注地表的污染和破壞,而且要關注對地下水源和土壤污染等情況的執法。同時,陸地和海洋之間的生態環境保護也需要協同執法,以避免陸地污染對海洋環境的損害。區域聯動執法是指不同地區之間需要建立合作執法機制,共同應對跨區域性的生態環境問題,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措施不受地域分割的限制。

建立健全執法監督和評估機制。建立健全獨立的執法監察機構,對執法行為進行監督和審查。執法監察成員由上級政府機關、社會第三方、群眾代表聯合組成,定期評估執法工作效果,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糾正措施。加大執法力度必須符合法治原則,保障執法過程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在美麗中國建設過程中,需要通過司法程序來解決爭議、維護社會公平。公正司法是加強法治保障的根本,是美麗中國建設法治保障得以實現的必要方式、重要標志與檢驗尺度。公正司法成效能夠統一全社會對于法律的理解,增強法律執行的約束力,提供有效的權利救濟渠道。

樹立生態文明司法理念。牢固樹立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理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更加自覺地服務保障美麗中國建設。加強環境司法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培養力度,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環境司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加強與環保、自然資源等部門的協作配合,建立健全環境司法協作機制。完善環境司法解釋,針對環境司法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制定和完善相關司法解釋,明確法律適用標準,統一裁判尺度,提高司法裁判的一致性和權威性。創新環境司法方式,積極推進環境審判體系改革,設立專門的環境法庭,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探索建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生態環境修復制度等。

努力讓司法更陽光透明。構建權責一致、開放透明、親民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進一步提高環境司法審判質量,增強環境司法審判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進一步統一司法尺度,增強司法透明度,以專業、公平、公正的司法質量,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通過公正司法,統一法律適用,規范執法行為,維護環境權益,為美麗中國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人民群眾是法律實施的主體。只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環境法治的踐行者,自覺遵守和維護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才能保證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化進程行穩致遠。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同時,必須重視全民守法,這是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法治保障的重要基礎。

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法治宣傳教育。把生態文明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普及生態文明法律知識,傳播生態文明法治理念,不斷提高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和法治素養。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曝光力度,通過典型案例評析等方式揭露環境違法問題。健全公眾參與機制,暢通群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渠道,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大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對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從嚴懲處,讓違法者付出應有代價,形成有力震懾,切實維護法律尊嚴。

引導人民群眾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守法是推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必須努力引導群眾真正成為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自覺遵守生態環保法律法規,履行環境保護法定義務,將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真正落到實處。高度重視全民守法,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社會基礎。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內容。唯有持之以恒地推進生態文明領域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依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能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作者:徐明,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