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8日至6月18日,“長風萬里——鐘開天《鄭和下西洋》500米長卷中國畫北京首展”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著名畫家鐘開天歷時13年,創作完成了高1.2米,總長500米,重360斤的長卷,再現600多年前鄭和船隊的航海壯舉以及亞非多國人民的生活風貌。
在畫展期間,《今日中國》雜志記者對鐘開天進行了專訪。耄耋之年的他雖滿頭銀發,但精神矍鑠、聲如洪鐘。他畢生致力于把中國畫推向現代、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用情用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5月18日,鐘開天在“長風萬里——鐘開天《鄭和下西洋》500米長卷中國畫北京首展”開幕式上致辭
再現鄭和下西洋歷程
“鄭和下西洋,為傳播中華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系,做出了巨大貢獻。”鐘開天感慨地說。早在30年前,他就萌生了創作《鄭和下西洋》中國畫的想法。他出生于云南昆明,這里也是鄭和的故鄉。“希望用充滿中國元素的繪畫向更多人講述鄭和的故事。”
2010年,鐘開天開始創作《鄭和下西洋》長卷中國畫。由于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被毀棄殆盡,留存至今的相關史料極少,為鐘開天的創作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工程巨大,曠日持久,13年來極大地考驗著我的耐力和意志力。”鐘開天說,面對創作中難以逾越的瓶頸和困難時,曾萌生退意,但靠著“螞蟻啃骨頭”的堅韌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堅持了下來。
在“長風萬里——鐘開天《鄭和下西洋》500米長卷中國畫北京首展”現場,鐘開天正在進行講解
在動筆畫草稿小樣之前,鐘開天先用4年時間研究國內外關于鄭和下西洋的大量著作和文獻資料,并沿著歷史上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實地探訪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柬埔寨、肯尼亞等國家。“每到一個國家,我都會去參觀當地博物館拜訪專家學者,盡量搜集更多史料,記錄當地風土人情。”他舉例,在印度尼西亞,通過走訪調查得知鄭和在七次下西洋中,多次率船隊停靠在印尼中爪哇省的首府三寶壟地區,不僅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物質財富,還為當地引進中國領先的農業技術,極大提高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效率和手工業水平。至今,人們還能看到當地人民為紀念鄭和及其船隊而建的三保洞。
畫中一段有關鄭和船隊抵達錫蘭國(今斯里蘭卡)的場景,其中的一塊石碑,鐘開天就畫了整整一周。“這塊名為‘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的明代石碑實物,現藏于斯里蘭卡科倫坡國立博物館,上面用中文、泰米爾語和波斯語,記錄了鄭和下西洋的緣由。我想盡可能真實地在畫作中還原這塊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石碑。”鐘開天說。
鄭和下西洋歷時28年,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動員了12萬人次參與,其中海外華僑華人是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為此,鐘開天在畫中對華僑華人深入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生活,和睦相處,共植友誼的場景多有著墨。
卷首
鄭和船隊停靠馬六甲港口并在當地建設官廠、儲備貿易物資航?;?,以及充滿中華風情的繁花街道兩旁上的酒肆、茶樓、綢布緞莊、瓷器鋪,當地民眾觀看中國傳統舞獅舞龍表演的熱鬧場面等等,均一一被他細膩鮮活的筆觸收入畫中。“在馬來西亞,馬六甲華人中有一部分是當年鄭和船隊在馬六甲駐扎時留下人員的后裔。馬六甲至今還有鄭和紀念館、三保廟、鄭和井、三保山。我希望通過畫作記錄下這段與華僑華人有關的歷史。”
《鄭和下西洋》500米長卷中國畫,全畫共3卷18章,重360斤,展現了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的300余個場景、1.7萬余個人物、1000余車船舟楫以及各類飛禽、走獸1500余個。鐘開天介紹,畫作既采用中國元素,又融合西方透視學、色彩學,在長度、體量、時間、場景、人物等方面都實現了突破。
專家學者對《鄭和下西洋》長卷中國畫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說,整幅巨作的整體面貌震撼人心,質樸、凝重、沉雄、豪邁的精神狀態躍然于他的畫卷之上。作品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一種象征。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寧一表示,《鄭和下西洋》長卷中國畫,多角度、全景式再現了鄭和下西洋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以及所到國家民眾的生活狀態和地理景觀,為研究、傳播、展示中國人移民海外的歷史與文化提供了豐富信息。
對于鐘開天來說,他最看重的是“讓更多的人通過鄭和的故事,了解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他說,鄭和下西洋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依靠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如今,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了國際合作的嶄新篇章,續寫著文明交融、共同繁榮的佳話。
《鄭和下西洋》500米長卷中國畫部分截圖
創作源泉
“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我的創作源泉。”鐘開天說,天上的星星有多少?水下有哪些生物……童年時期,生活在大山中的他,腦海里總是涌現出各種想法,對山外面的世界更是充滿了遐想。
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了鐘開天藝術探索的空間。小學時,鐘開天開始拜師學習繪畫,先后學習了中國畫和西洋畫。15歲就展露出繪畫天賦,在報紙上發表了多篇繪畫作品。1962年,鐘開天入伍當兵的第二年,他的繪畫作品《新兵到家了》參加了昆明軍區舉辦的繪畫展覽,受到眾多好評,從此走上了創作的道路。
鐘開天豐富的人生經歷,使得作品形成了內涵豐富、恢宏雄健、質樸凝重的藝術風格。“我當過戰士、班長、副排長、報社編輯,曾任昆明軍區美術創作員、云南省軍區文藝創作室主任、解放軍書畫院成都軍區分院顧問、云南省文史館員等。”鐘開天自豪地說。
多年來,鐘開天一直潛心創作,深入到民族村寨,作品以獨特的藝術視角、豐富的造型構圖,注重對生活的發掘與哲理性的思考。對于作品創作,他力求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突顯中華民族精神;二是為傳統的中國繪畫注入現代繪畫的表現手法,讓外國人也能接受和欣賞;三是體現當代中華民族風貌,賦予作品時代精神。正因如此,鐘開天的畫作大氣磅礴,敘事壯闊,給人以強烈的震撼。他為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等創作的《壯麗中華》萬里江山圖、《中華魂》萬里長城圖、《江山多嬌圖》《瑞祥春和圖》《綠色瑰寶》《山花爛漫》《七彩云南》等大型壁畫,堪稱當代藝術典范。
展廳一隅
與時代同頻共振
藝術作為藝術家情感外化的體現,同時也是藝術家實現自我突破的重要載體。在新時代下,藝術家要深刻認識自己的使命,深入理解文藝工作的意義,與時代同行,謳歌偉大時代,與時代同頻共振。
鐘開天始終把個人情感、藝術追求與國家、民族時代命運貼合在一起,懷有一種天下己任之憂樂,興亡匹夫之責任。鐘開天通過多次出國考察、講學、辦展,對東西方文化作深入比較研究,從美術理論到藝術實踐,系統探索中國畫的當代意義、時代精神和未來發展。
鐘開天認為,“中國繪畫強調人文修養,包括知識修養和人格修養,反映人心、人性。”在他看來,中國國學是中國書畫的靈魂。畫中國畫需涉獵古代典籍,研究形而上和形而下,熟練掌握國學。作為畫家,如果沒有認真學習國學,沒有國學思想做基礎,就創作不出好作品。“小學時,父親就讓我背《千字文》《四書五經》等國學,臨摹古人書法,學顏真卿和趙孟頫的碑帖,領會孔孟、老子思想的意蘊及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根植于我的血脈之中。”
“藝術來源于生活。”鐘開天指出,任何形式的藝術創作都離不開生活。藝術家要深入當地百姓生活,和他們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他非常注重寫生,每畫一種東西都是自己寫生得來。大到三米高的木棉花,小到荷葉上的小水珠,站在石頭上的小鳥,草地上閑庭信步的孔雀。“只有真正融入進去,才能畫出鮮活的、打動人心的作品。”
不僅如此,“要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需要藝術家凝神靜氣,摒棄功利思想,回歸藝術真諦,敬畏藝術本真。”鐘開天說,藝術家應該經常用清晰的問題意識來自我拷問,即我要為社會做些什么,并在此基礎上貫通古今,融匯中西,創造出具有民族性、現代意識和時代精神、氣勢磅礴的藝術作品。他強調,“歷史表明,中國畫不是一般的畫種。它的定名就在于強調民族文化的傳承,它的發展也必須建立在民族文化身份的基礎上。因此,對中國畫的突破與創新不僅是風格技巧上的創造,而是在美術體系上進行變革,這是蠶蟲破殼而化蝶,是火中鳳凰而涅槃。”
現在的鐘開天,仍以極大的熱忱投身于繪畫創作中。用他的話說,這是“響應時代召喚 綻放文藝芳華”。【據《今日中國》雜志】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