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格局和歷史語境,如何以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深邃目光洞察時代發展背后的復雜原因,并基于對時代的深度把握來推動當前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是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必須擔負的使命和任務。回到馬克思的經典文本可以發現,在他的整個哲學思想中,科學性與規范性、事實性和價值性始終是高度統一的,而這種統一性在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中則表現為深刻的資本邏輯批判和鮮明的公共性批判兩個重要維度的相互交織。當前,系統了解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雙重視域,全面澄清資本邏輯與公共性之間的內在關系,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由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系主任桑明旭撰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資本邏輯與公共性——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雙重視域》一書,突破了以往研究的固有視角,將資本邏輯和公共性之間的關系問題置于唯物史觀的基礎視域和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框架下予以全面細致的分析,在揭示了馬克思的公共性批判之歷史發展過程的同時,充分凸顯了公共性理論的唯物史觀根基,并在對資本邏輯的批判和超越中探求破解現代社會公共性危機的根本出路。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叢書之一,該書展現了寬廣的理論視野和精深的理論洞察力,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開辟了嶄新的思想空間,是一本值得廣泛閱讀和深入研究的著作。我國著名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郭湛先生在著作的序言中充分肯定了該研究的重要價值并指出,以“資本邏輯與公共性”為主題的探討對于當前學界之公共性哲學的研究而言,既是一種必要的補充,也是一種有益的深化。
清晰的唯物史觀底色和宏大的歷史敘事風格是這部學術專著的一個顯著特征。該著作對于公共性的研究圍繞馬克思思想史、西方思想史、資本邏輯發展史和資本形態演變史四條歷史敘事線索展開。作者指出,馬克思的公共性批判經歷了理想主義、理性主義、人本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四個歷史階段,并強調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體現了從人本主義到唯物史觀、從唯物史觀再到唯物史觀具體化的發展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馬克思審視公共性的哲學立場顯然是奠基在唯物史觀基礎之上的。因此,我們在對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闡釋以及對當代社會公共性問題的分析過程中,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是一種必要的理論自覺。
清晰的思想層次和嚴謹的思維邏輯是這部學術專著的另一個重要特征。首先,作者通過提出馬克思哲學視域中的現代性及其基本問題,揭示了本書的研究主題即資本邏輯和公共性這兩個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基本維度。其次,作者基于細致的文本研究,系統闡述了馬克思公共性批判的歷史進程、馬克思在公共性基本范式上的轉換以及馬克思對公共性發展的歷史考察,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共性的發展,以及資本邏輯及其導致的現代社會公共性危機等現實問題。最后,作者在對黑格爾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的分析與評價中,揭示了“超越資本邏輯”是馬克思對于現代社會公共性危機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整體上,著作邏輯層次清晰、論述一環緊扣一環,充分體現了作者學術研究邏輯思維的嚴謹性。
鮮明的問題意識和深刻的現實關切是該著作的又一個顯著特征。哲學中的問題研究歸根到底是為了以哲學的方式解決現實問題。作者聚焦于現代社會公共性危機的類型、根源以及對策等核心問題,并深刻揭示了公共性這一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真正的價值旨歸。作者指出,在馬克思看來,現代社會公共性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邏輯的內在矛盾,依照資本邏輯的本性,在現代社會,其與公共性之間的矛盾是無法徹底調和的,因此從根本意義上說,拯救現代社會公共性危機唯一的出路在于超越并駕馭資本邏輯。同時,該書還直面社會主義公共性建設過程中能否駕馭資本邏輯、如何駕馭資本邏輯等重大現實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系統分析和深入把握,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公共性建設的立場和原則方面的深刻思考。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西方現代化道路同軌并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內在地體現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超越,體現在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為代表的公共性原則對資本邏輯所主導的單一主體性原則的超越。這部以資本邏輯和公共性為主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著作,不僅有力地廓清了馬克思的“公共性”概念、澄清了馬克思主義公共性理論,對于我們站在新的全球化時代方位和以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深化哲學基礎理論研究、開辟21世紀唯物史觀新境界來說,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啟示價值。
(作者系蘇州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坤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