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牽引改革系統集成

【摘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顯著提升,對外開放領域和層次不斷拓寬和深化,穩步推動制度型開放,積極拓展貿易伙伴,區域開放合作進一步加強。高水平對外開放牽引改革系統集成在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得到了生動體現,成為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生動實踐。當前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還面臨不少挑戰,應以制度型開放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全面拓展開放領域,進一步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從而增強我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高水平對外開放  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系統集成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對外開放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通過不斷擴大開放領域、提升開放水平,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國際地位的顯著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對外開放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高水平對外開放成為推動改革系統集成、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牽引力。

對外開放始終是推動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從經濟特區、沿海和沿江地區的開放,到內陸、沿邊地區的開放,再到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開放領域不斷拓寬,開放水平不斷提升。這種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為我國帶來了大量的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也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了國內市場的繁榮和發展。然而,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我國對外開放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局勢紛繁復雜,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等地緣政治爭端持續不斷,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全球貿易格局和產業鏈布局不斷重構,給我國外貿出口和國際投資帶來了壓力;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開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全球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何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牽引改革系統集成,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取得的顯著成效

一是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顯著提升。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化外貿領域的改革,不斷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通過降低關稅、減少非關稅壁壘、優化通關流程等一系列措施,我國的外貿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入世23年來,我國關稅總水平從15.3%降至7.4%。一些關鍵商品的進口關稅更是大幅下調,比如汽車進口關稅從25%降至15%,電腦及其零配件的關稅從10%降至零。我國積極減少非關稅壁壘,如簡化進出口許可證的申請過程、取消一些商品的進口配額和許可證要求等。這些改革措施不僅提高了我國市場的吸引力,也為國內外企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有競爭力的貿易條件。與此同時,我國在吸引外資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通過放寬市場準入、優化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一系列措施,我國成功吸引了大量外資流入。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達1.1萬億元,連續多年穩居全球前列。高技術產業利用外資占比持續提升,半導體和生物科技等高技術行業的外資年增長率超過25%。這不僅提升了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也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動力。

二是對外開放領域和層次不斷拓寬和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近年來,除了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我國還在金融、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多個領域加大開放力度,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在金融領域,穩步擴大金融市場開放,放寬外資準入限制,推進金融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取消包括銀行、保險、證券等領域的外資持股限制,允許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獨資經營或設立分支機構。這不僅為我國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高了我國金融體系的國際競爭力。在科技領域,我國積極鼓勵外國企業來華投資設廠,參與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這不僅促進了技術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也加速了我國在全球科技創新體系中的角色轉變。在教育和文化領域,2023年,超過50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與我國的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不僅豐富了我國的教育資源,也為國際學生和學者提供了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開放領域的不斷拓寬有力推動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我國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為全球經濟的增長注入了新動力。

三是穩步推動制度型開放。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的話語權。”穩步推動制度型開放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路徑。近年來,我國積極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完善市場監管體系,為國內外企業提供了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在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對接方面,我國展現出積極主動的姿態。通過深入研究國際經貿規則的發展趨勢,我國不斷調整和完善國內相關政策法規,以適應與引領國際經貿規則的新變化、新趨勢。例如,通過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的談判,我國不僅加強了與主要貿易伙伴的經濟聯系,還推動了貿易壁壘的降低和貿易規則的標準化。此外,為適應國際經貿規則的變化,2013年以來,我國先后設立22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累計向全國復制推廣302項制度創新成果,開啟了制度型開放實踐的新階段。我國不斷優化市場監管體系以保障公平競爭。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加大了對市場壟斷行為的懲處力度,特別是針對數字經濟領域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據統計,2023年反壟斷執法機構處理的案件比2022年增加了40%,顯示出我國在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方面的決心。通過推動制度型開放與深層次改革,我國不僅營造了更加健康和可預測的商業環境,也促進了經濟的全面開放和國際合作。

四是積極拓展貿易伙伴,區域開放合作進一步加強。我國與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貿易伙伴數量由1978年的40多個發展到如今的230多個,貿易伙伴遍布世界各地。我國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聯系,為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作出了積極貢獻。2023年,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數量已擴大至22個,合計進出口7.67萬億元,同比增長2.7%;海南自由貿易港年度進出口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涉及的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總額顯著增長。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2023年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達19.47萬億元,同比增長2.8%,占我國外貿總值的46.6%,規模和占比均為倡議提出以來的最高水平。我國還通過建設多種跨境經濟合作區域,推動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例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擴展升級為區域帶來了更加開放和便利的貿易環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東盟貿易額達9117億美元,雙方連續4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此外,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有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我國不僅是G20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等重要國際和區域組織的關鍵成員,還通過多邊平臺推動全球經濟政策的討論和制定。這不僅體現了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責任擔當,還通過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互聯互通,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穩定與增長。

總之,我國在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更全面、更深入的對外開放,實現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高度融合。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致力于擴大市場準入和提升國際合作水平,更是為國內的改革系統集成帶來了新的動力,成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牽引力。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牽引改革系統集成的生動實踐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當前,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較為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中矛盾錯綜復雜,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揭示了這一科學思想的理論品格和鮮明特質,概括了“六個堅持”。其中之一是“堅持系統觀念”。系統觀念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堅持系統觀念是落實各項改革任務、加強系統集成和協同高效的關鍵路徑。系統集成是指將各個獨立的部分或組件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以實現更高效、更協調的運行。在改革過程中,系統集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舉措。一方面,系統集成能夠優化資源配置,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提高整體效率。另一方面,系統集成有助于打破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和利益藩籬,促進各項改革政策的有機銜接和協同推進。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深層次體制機制改革,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與以往改革相比,更側重頂層設計,更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這使得改革不再是簡單的單項舉措,而是形成一個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系統,提高了改革的整體效果和可持續性。

在改革過程中,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國內改革系統集成提供了強大的牽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我國可以引進更多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機制。與此同時,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夠為國內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和更深層次的競爭,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從而促進國內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產業升級。同時,高水平對外開放也有助于引進國際標準和規范,推動國內改革走向更加規范化、法治化的軌道。這一牽引作用在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得到了生動體現,成為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生動樣板。

首先,在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機制方面,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吸引了大量國際企業和優質資源的涌入,為國內改革系統集成提供了重要支撐。數據統計顯示,作為我國首個自貿區,上海自貿試驗區自2013年設立至2023年底累計吸引了超過6.8萬家外商投資企業,注冊資本達到2.3萬億元人民幣。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又一重要舉措,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20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正式發布,其定位于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為國內企業帶來了與國際接軌的機會,促使其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

其次,在提供更廣闊市場和更深層次競爭方面,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為國內企業拓展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開放政策的實施,國內企業可以更加便捷地接觸到國際市場,與國際企業進行合作交流,加速了國內企業的轉型升級。例如,2023年的數據顯示,海南自由貿易港自成立以來,已經吸引了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入駐,其中不乏世界500強企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推動了海南成為國際旅游目的地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中心,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和投資者,為海南地區的產業升級提供了新的動力。此外,上海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值從2013年設立之初的0.7萬億元穩步增長到2022年的2.1萬億元,規模擴容3倍,顯示出對國內外企業的巨大吸引力和重要的橋梁作用。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了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不僅為國內企業提供了寶貴的國際市場機遇,還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

最后,在引進國際標準和規范方面,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自貿試驗區一直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先行示范區,成功引進并實施了一系列國際標準的經濟管理制度。例如,上海自貿試驗區推行了“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這是一種更加開放的市場準入制度,對列出的行業和領域設限,未列出的則默認開放。這種制度的引入不僅吸引了大量外資企業入駐,也促使國內企業面對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從而倒逼其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技術水平。海南自由貿易港則是基于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政策設立,強調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方面的創新,打造更為寬松的稅收政策和投資環境,以吸引全球投資者和企業。上海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標準,促使國內改革走向更加規范化、法治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過程中體現出的牽引作用,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通過引入國際規范和法律標準,推動了國內法治環境的改善。此外,隨著國際合作的深入,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也成為國內改革的試驗田,探索了許多可供全國推廣的改革經驗和模式。這種高水平對外開放模式為我國改革系統集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高水平對外開放牽引改革系統集成的有效路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歷史性偉大成就,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展現出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式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還面臨不少挑戰。第一,改革系統集成面臨結構調整轉型的挑戰。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的投資驅動和出口導向的增長模式轉向創新驅動和內需驅動的經濟模式需要解決產能過剩、企業債務過高以及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第二,改革系統集成面臨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的挑戰。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和新型城鎮化的加速推進,社會保障體系面臨著較大壓力。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金支付壓力、醫療資源的需求增加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第三,改革系統集成面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挑戰。第四,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對我國改革系統集成構成了嚴峻挑戰。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面臨深度調整。在此背景下,如何處理好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關系,應對外部的貿易壓力和摩擦,在保護國內經濟利益的同時進一步擴大開放,是我國需要謹慎應對的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動力仍在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第一,以制度型開放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制度型開放是指通過對標國際通行規則,實現制度創新的一種對外開放策略。同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相比,制度型開放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開放,是我國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必然趨勢。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適應新形勢、把握新特點,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2019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加強制度性、結構性安排,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有助于我國應對愈發嚴峻的國際形勢、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當前,我國在國際貿易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是我國參與構建國際經貿規則的重要機遇。通過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貿溝通,有利于我國在國際經貿領域掌握主動權。

第二,全面拓展開放領域,促進全國范圍的系統性改革。持續擴大開放有助于吸引國外先進技術和投資,應繼續擴大服務業、高技術行業和綠色經濟等產業領域的對外開放,從而加速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技術升級。同時,借鑒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成功經驗,我國可以探索更加靈活的經濟政策和管理模式。這些區域將成為改革的“試驗田”,其中成功的政策和實踐可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進一步促進全國范圍的系統性改革。這不僅能夠加強國內市場的國際競爭力,也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向更加開放、創新的方向發展。為此,可以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國際認可的標準,加強國內法律法規與國際規則的對接,提高外商直接投資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推動內部制度創新與國際標準接軌,通過制度創新促進行政管理、市場監管和金融服務的國際化。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加強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不僅有助于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也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利用多邊和雙邊平臺加強與主要貿易伙伴的經濟合作是提升國際關系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創新、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領域的合作,不僅能夠加速技術和知識的交流,還能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等。此外,我國可以通過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進一步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在國際組織中發揮更大作用,提出和支持旨在解決跨國問題的方案,如全球公共衛生、貿易爭端和經濟復蘇政策等。可以將生態保護和環境友好型政策納入國際合作與交流,以促進綠色技術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的推廣。例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和跨國環保合作項目不僅有助于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還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水平。此外,我國在參與對外合作項目時,應強調遵守嚴格的環保標準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注:本文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2ZDA063)的資助】

【參考文獻】

①裴長洪、倪江飛:《我國制度型開放與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實踐創新》,《國際貿易問題》,2024年第3期。

②王文濤:《經濟全球化發展走向與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學習時報》,2024年3月1日。

③董濤、郭強等:《制度集成創新的原理與應用——來自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實踐》,《管理世界》,2021年第5期。

④倪紅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的主要特征及應對思路》,《人民論壇》,2023年第17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銀冰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