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三角地區已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市場容量最大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新時代引領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打造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舉措。應始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 高質量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引領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打造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舉措。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年多來,長三角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不斷推動藍圖規劃變為現實畫卷。長三角區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持續位居全國前列,強勁活躍的增長極功能不斷鞏固提升,年度地區生產總值由2018年的22.12萬億元增至2023年的30.51萬億元。以占全國1/26的面積,1/6的人口,創造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9個地級以上城市入圍全國“萬億俱樂部”,占全國總數的35%,全國“經濟壓艙石、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作用愈加凸顯。
2024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審議《關于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會議指出,要深刻領會黨中央戰略意圖,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①
長三角地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五年多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共繪“一幅圖”、共下“一盤棋”、共治“一江水”、共建“一張網”、共推“一卡通”……在這片熱土上,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不斷涌現。長三角地區已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市場容量最大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重視一體化制度創新,推動跨地域合作。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是提高治理效能、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保障。五年多來,長三角地區持續完善一體化發展機制,形成“上下聯動、三級運作、統分結合、各負其責”的區域合作機制,一體化發展成效顯著。兩輪“三年行動計劃”順利收官,《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正在加快編制,長三角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有機銜接、縱深推進,探索毗鄰區域合作新模式。長三角地區形成了以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等構成的完備協調機制。2018年1月掛牌成立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由三省一市抽調人員組建,大大提升了溝通效能,三省一市人大、政協不斷強化地方立法協同和民主監督聯動,積極開展聯合調研。2019年11月1日正式揭牌成立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成立近五年來,已形成112項具有開創性的一體化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8項已面向全國復制推廣。這38項創新成果,主要來自于規劃管理、生態保護、土地管理、項目管理、要素跨區域流動、稅收征管一體化、公共服務政策和組織機構運行模式8個方面。“理事會+執委會”機制已在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復制推廣落地。
推動協同創新,共筑科創高地。長三角地區科創資源豐富,截至2023年6月,長三角聚集23個大科學裝置、10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50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別占全國1/3、1/5、1/6、1/7。除了擁有全國1/4的“雙一流”高校,長三角地區還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紫金、之江等多個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研究機構19個、兩院院士370余位。長三角地區每萬人擁有研發人員71.18人年,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2倍。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開創了以企業為代表的創新集群新模式。長三角“感存算一體化”超級中試中心、“科技創新券”等為長三角科創資源共享開辟了新途徑。長三角地區已建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5個,在建和已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約占全國1/3,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約占全國1/3,發明專利授權量約占全國1/3。
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2022年,長三角三省一市相互間技術合同輸出25273項,技術交易金額1863.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3%、112.5%。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三省一市在科創板掛牌上市236家硬科技企業,占全國比重47.1%。2023年,長三角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占全國31.1%,28個科技創新聯合攻關項目加快實施,上海—蘇州集群位列世界科技集群第五位。八大重點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正在穩步推進,長三角地區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分別占全國60%、1/3、1/3。
交通網絡日臻完善,區域互聯互通躍上新臺階。融合發展,交通先行。截至2023年底,長三角地區動車開行范圍覆蓋除浙江舟山以外的所有地級城市,鐵路營業里程逾1430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超7100公里,占全國比重超1/6,“軌道上的長三角”已經成形。2023年,長三角鐵路年發送旅客突破8億人次,創歷史新高。世界級的港口群正在加速構建,以上海、寧波舟山港為核心,南京、杭州、蘇州等16個港口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發展的港口群總體格局基本形成。2023年長三角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占全國比重約為38.5%。航空交通方面,長三角已有23座機場,還有9座正在規劃建設中。交通設施共建助推長三角地區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的提升。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發布的《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顯示,長三角4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交通設施共建共享與經濟互動、科創合作之間的相關系數高達0.8457、0.9589,遠遠高于0.7的門檻水平。
跨地域環境系統共治,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高。長三角區域江湖海通達,河網密布,以水為媒,長三角各地生態環保合作日趨緊密。五年多來,區域內協同推進太湖流域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共抓長江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大長江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浙江與安徽先后三輪共同實施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誕生于太浦河上的聯合河湖長制度,已經成為跨區域水生態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并迅速在全國各地推廣。從成效看,長三角各項生態環境指標持續向好。2023年1—12月,長三角地區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3.7%,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較2019年同期上升7.2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3.2%,較2019年同期下降22.0%。②2023年1—5月,長江經濟帶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94.0%,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長江干流國控斷面連續3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2023年,太湖水質藻情達到2007年以來最好水平,湖心區首次達Ⅲ類。
“一網通辦”顯威力,公共服務均等化加速推進。長三角滬蘇浙皖創新“一網通辦”政務服務、“一卡通用”社會保障卡新模式,推動建立152項政務服務事項、52個居民服務事項的長三角數據共享交換、管理系統與配套制度規范統一的工作體系,幫助長三角居民實現了跨省市線上“單點登錄、無感切換、全程網辦”,線下“收受分離、異地代收、就近可辦”,實現了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等37類高頻電子證照共享互認;醫保“一卡通”全域暢通,異地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覆蓋41個城市超1.5萬家醫療機構,累計結算約1300萬人次,涉及醫療費用36億元。真正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以及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異地養老。目前,長三角三省一市的醫保結算系統均已接入國家層面的統一信息平臺,并在區域內實現聯通,涉及41個城市1.8萬家醫療機構。從消費權益服務來看,長三角區域內累計培育了“放心消費單位”32.5萬家、“長三角實體店異地異店退換貨聯盟”單位370多家。公共服務一體化的速度、深度、廣度和溫度不斷被激活和彰顯,越來越多的長三角人民享受到了民生紅利。從城鄉居民收入看,上海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28:1縮小到2023年的2.08:1,江蘇由2.29:1縮小到2.07:1,浙江由2.07:1縮小到1.86:1,安徽由2.49:1縮小到2.25:1。從基本公共服務投入看,2022年,長三角地區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1.89萬元,比2015年增長54.7%;每千人擁有三甲醫療機構床位數為1.66個,比2015年提高46%。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效顯著,但也存在勞動生產率不高、對外技術依賴等問題。站在新起點上,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的《關于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始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著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點任務。始終牢記“國之大者”,以一盤棋、一條心、一股勁凝心聚力再出發,奮進中國式現代化。
以一體化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國際競爭越是激烈,技術封鎖越是嚴格,長三角地區越要以更高質量一體化助力現代化建設新實踐。亟需順應土地、勞動力、資本等消耗型三要素向當今科技、數據、關系等增量型三要素轉變的潮流,不斷更新長三角區域發展認識以及區域一體化發展模式。
進一步完善城際一體化機制。上海應主動承擔起“牽頭者”及“協調人”角色,通過與其他三省的通力合作,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4個都市圈為抓手,形成長三角更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促進各項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不斷提升長三角的發展韌性。同時,以G60科創走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制造業大會、臨港新片區以及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科創生態,培育自身動態發展能力,在制度政策實施過程中,實時反饋并及時調整,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放大溢出帶動效應,以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對沖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實現海外技術合作伙伴多樣化。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制定并啟動海外創新合作伙伴計劃,推動我國從全球生產網絡單一網絡重要合作者向全球生產網絡、全球創新網絡雙網絡重要合作者轉變,實現我國在全球地域分工角色從生產者向生產者與創新者并重的跨越。實現新基建、城市群、產業體系三者之間有效聯動。新基建的輻射、溢出、聯動效應巨大,應盡快啟動建設國際數據港聯盟,避免長三角各城市在數字港、計算中心建設方面的無序競爭,充分發揮市場、社會等專業力量作用,以企業為投資主體,重視長三角城市群、新基建設施、產業體系三者的聯動規劃。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探索區域創新協同新形態。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系統部署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排在首位,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長三角地區理應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走在前面、作出表率。
一方面,推動區域內政策協調融合,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地方政府是十分重要的行動主體。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興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等政策為指引,協同合作提升政策效益,以有效競爭激發企業創新勢能,以科教優勢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強政策互嵌、政策協同與政策統籌,從而形成政策效益的規模效應。引導行業龍頭企業避免產業重復布局和過度競爭,依托供應鏈聯動效應,將龍頭企業之間開展有效競爭催生的創新勢能輻射至上下游中小型配套企業,進而由市場主體從產業鏈內部驅動有效資源配置,推動產業鏈整體優化升級。
另一方面,邁向長三角產業集群2.0版本,聯合建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進一步推動產學研一體化,通過探索廊道經濟、飛地經濟,在更大范圍內共謀發展“一盤棋”。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長三角地區應以產業集群化在更大范圍內聯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三鏈”融合發展,提升產業鏈能級安全和國際競爭力。探索長三角產業園區合作新模式,彰顯我國開發區建設的獨特優勢,推動開發區管委會向開發區開發運營集團公司轉變。借鑒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經驗,充分發揮長三角區域調動國內國際兩方面資源的區位優勢,以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政產學研多層面跨領域協同發力的方式,將長三角區域建設成為中國企業集群式“出海”、全環節“出海”的策源地與后勤補給基地。
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提升人民深度參與的積極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要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擴大長三角三省一市政府相關信息發布范圍。在后期評估中更加重視人民意見,通過購買服務,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績效評估。不斷完善長三角醫保協同發展機制,推進基礎教育互動交流,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共享。考慮以長三角垃圾分類一體化為切入口,統一生活垃圾分類名稱、劃分標準和內涵、違法標準和處罰力度。建立長三角垃圾分類網絡平臺,引導社會力量參與。
不斷優化長三角社會治理一體化體制機制。在制度環境方面,對現有滬蘇浙皖有關一體化發展的法規規章和執法規范進行梳理、修改,形成簡政放權、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法規體系,實現區域制度供給一體化。在市場環境方面,推動審批許可事項清單合一,證照資質互認,加快信用長三角建設,實現綜合監管和智慧監管。在服務環境方面,面向企業和群眾的所有辦事事項統一設立方式、數據格式、證明材料、辦理流程、服務標準,打造指標對接、流程相同、要求一樣、標準一致的服務環境,進一步完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探索“一證通用”,實現政務服務一體化。
系統提煉歸納總結,從“經驗”上升到“模式”。在鞏固提升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未來長三角應重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攜手增強欠發達地區高質量發展動能、提升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推進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取得標志性進展,深入開展上海市與六安市對口合作,實施浙江“山海協作”工程、江蘇南北結對幫扶和園區共建,積極探索省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開展優勢互補協作新路徑。充分發揮跨區域重大項目“一子落、全盤活”的帶動效應,加快交通能源項目、生態環境治理項目、數字長三角項目落地。進一步開展大調研工作,從體制機制創新、制度政策實施、社會動員、市民參與、治理效能等方面入手,梳理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系統剖析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經驗,以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終身教授,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主任)
【注釋】
①《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決定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 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審議<關于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人民日報》,2024年5月1日。
②《生態環境部公布2023年12月和1—12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生態環境部網站,2024年1月25日。
責編/趙橙涔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