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再一次把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本次集體學習時,總書記強調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并著重提到了三條路徑。
路徑一:“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積極挖掘、培育新的職業序列,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
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正在為就業帶來新機遇、開辟新空間。
2024年最新招聘機構數據顯示,隨著技術迭代和產業升級加快,智能制造、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專業人才需求激增。
可見,旺盛的就業需求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與此同時,發展新質生產力也培育了不少新的職業序列。
5月24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發布公示,擬增加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云網智能運維員、生物工程技術人員等19個新職業。
正如總書記在集體學習時所強調,“使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提質擴容的過程,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
路徑二:“從破解‘有活沒人干’入手,解決‘有人沒活干’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就業雖然保持總體穩定,但結構性就業矛盾較為突出,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之間存在不匹配現象。
△ 2024年4月25日,深圳一家工廠的員工正在作業。
究其原因,一方面,制造業、服務業加速迭代,個別地方出現普工難招、技術和技能人才缺口較大的現象;另一方面,部分求職者就業規劃不清晰,對新興行業、新崗位知之甚少。
例如,生產制造型企業是用工的“大戶”,同時也是“招工難”的主體,緊缺高端、熟練的技術技能人才。然而,高校畢業生缺乏專業技術培訓,從事制造業的意愿卻較低。
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不僅要立足當前,更要著眼長遠。
對此,總書記在集體學習時指明:“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動態調整高等教育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完善供需對接機制,力求做到人崗相適、用人所長、人盡其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陸續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等一系列政策,使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更好銜接。
截至2022年,全國職業學校共開設1300余個專業和12余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
同時,我國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得到有效貫通,職業學校的學生“有學頭、有盼頭、有奔頭”。這讓更多人樹立了正確的就業觀,努力實現“以擇業新觀念打開就業新天地”。
路徑三:“鼓勵青年投身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
又到一年畢業季,預計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170萬人。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穩就業的重點群體。
青年就業不僅關乎個人發展前景,更關乎國家發展未來。
現在很多畢業生將“考研”“考公”作為第一選擇,就業期望和選擇同質化現象越發凸顯。
對此,總書記在本次集體學習時語重心長:“開發更多有利于發揮所學所長的就業崗位,鼓勵青年投身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
△ 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銀城社區的鄉村振興青年人才服務站內,青年主播梁晶正在和伙伴進行直播售賣。
對于青年而言,樹立積極的就業觀,才能更好地找準就業方向。投身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各領域工作,不僅可以拓展自身職業賽道,還能在基層的磨礪中獲得寶貴經驗。
在中小微企業,青年同樣能夠找到“大舞臺”。
近年來,全國各地不斷推出推動中小企業吸納人才的政策。例如,天津市為中小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搭建平臺,引導更多畢業生到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就業;黑龍江省對高校畢業生設立的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最高貸款額度提至300萬元;濟南市印發《濟南市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40條(2024版)》,扶持畢業生就業創業。此外,全國多省市對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給予補貼政策扶持……
就業,一頭連著萬家燈火,一頭系著經濟大局。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不僅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根本舉措,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