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工程”繪出萬千詩畫村莊,造就萬千幸福城鄉。近年來,山西省晉城市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把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持續發力,砥礪奮進,匯聚起城鄉統籌促融合、全域推進共富裕的磅礴力量。晉城市憑借堅實的步伐和不懈的努力,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優異答卷:GDP增速連續三年排名山西省第一,人均GDP穩居全省第一,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2萬元,山西省10強縣中晉城有4個,全市1/3的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0萬元,一半的村達到50萬元,2/3的村達到30萬元。
城鄉一體化搭起全域共富橋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晉城市堅持將農村和城市作為有機整體,規劃先行、全域統籌,持續完善“市、縣、鄉、片、村”規劃體系,推動全市“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全覆蓋,形成“一環兩帶、五指成拳、百村精品、千村共富”的總體布局。“一環”是指太行一號旅游公路文旅康養和鄉村全面振興融合發展環;“兩帶”是指沁河、丹河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帶;“五指成拳”是指“1個中心城市+5個大縣城”新型城鎮化格局;“百村精品、千村共富”是指高標準打造200個精品示范村,實現1542個村因村制宜、共同富裕。
堅持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氣化晉城、大水網、清潔取暖工程分別覆蓋95%、98%、92%的城鄉居民。市域一元公交全覆蓋,“四好農村公路”建設獲國家表彰。小學至高中教育全免費,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千萬工程”經驗落地落實的有力支撐,突出重大工程牽引,全市域系統謀劃實施總投資超千億元的880多個鄉村全面振興重點項目,加快推進百里沁河生態經濟帶等重大牽引性工程,帶動農村產業升級,農民增收致富。
悠悠萬事,民生為要。從群眾身邊實事破題,從城鄉發展需要著手,晉城將持續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牽腸掛肚的問題,讓大家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千萬工程”經驗正在晉城形成百花齊放的生動實踐,一幅現代版“太行山居圖”徐徐展開。
“太行一號”串連鄉村全面振興路
發展文旅康養產業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有力抓手,近年來,晉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三個一號”旅游公路的決策部署,謀劃建設了太行一號旅游公路,趟出了一條“以文旅康養促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路徑,成為了晉城的新名片,也成為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引擎。
太行一號旅游公路晉城段全長582公里,貫穿6個縣(市、區),輻射36個鄉鎮(街道)、739個行政村(社區)。為串連起更多的古堡、村莊、景區、院落等特色風景,讓游客玩得盡興、住得舒心,也讓沿線群眾借助旅游業發展過上好日子,晉城市謀劃建設了155公里支線、50公里沁河古堡群環線、150公里“百村百院”連接線等“三線路網”,連接了全市90%的景區景點,連通了全市90%的脫貧地區,聯系了全市90%的特色農產品產區,形成了“城景通、景景通、城鄉通”的全域旅游一張網,并入選全國第一批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典型案例。
依托太行一號旅游公路,謀劃實施了太行一號文旅康養和鄉村全面振興融合發展示范帶工程,突出項目支撐,注重多元投入,強化機制保障,按照“挖掘優勢做精做強傳統產業、因地制宜布局植入新興產業”的原則,確定了陵川中藥材、循環種養、露地蔬菜,高平黃梨、紅薯、生豬,沁水的食用菌、蜂蜜、水產漁業,陽城的雜糧、山茱萸和澤州的水果產業,已經形成了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促進、6個縣(市、區)差異互補的產業格局。聚焦“6+3”(生豬、家禽、肉羊、蜂業、蔬菜、中藥材六大特優產業,蠶桑、黃梨、甘薯三大特色產業)特優產業提質增效、精品片區融合發展,系統謀劃、全域推進,唱地方戲、打產業牌、謀特色路,在全市探索形成壯大村級集體經濟“10種模式”、聯農帶農利益聯結“6項機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晉城市堅持“路、景、村、業”一體推進,謀劃實施總投資322億元的247個重點項目,輻射帶動739個村,8.1萬人返鄉就業創業,帶富50余萬農村人口。
因地制宜謀特色產業新發展
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近年來,晉城市瞄準漁業新賽道打造特色農業亮點,漁業發展邁入快車道。2020年,晉城市首批20萬尾三文魚上市,并在市場上“一炮打響”。山西沁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晉城市沁水縣鄭莊鎮張峰村經營的三文魚養殖場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冷水魚養殖基地,年產量可達800噸。基地的水源來自距離養殖基地1.5公里的張峰水庫,它是黃河流域沁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張峰水庫不僅水資源豐沛,而且水質常年可達二級飲用水標準。此外,受當地氣候影響,養殖基地水溫常年保持在12攝氏度左右,非常適合冷水魚類的生長繁育和規模化養殖。
這里養殖的三文魚是從丹麥引進的,被國際美食界譽為“冰海之皇”,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谷雨時分,20余名身穿捕魚服的工作人員在不同的魚池間穿梭,圍網、捕魚、分池,一氣呵成,將大小不一的三文魚分揀到43個標準化成魚池中。
據介紹,魚卵回來后首先在孵化車間孵化,三個月后,三文魚長到7克左右的時候,就會分到第一個魚池;長到20克時再分到下一個池,依次往下分,直到分完這43個池;體重達到3.5公斤左右的時候,三文魚就可以上市了。
目前,養殖基地已經形成了從魚卵孵化、魚苗養殖到冰鮮冷鏈的一條龍產業鏈,不僅讓“離海很遠的”山西人吃上了新鮮的三文魚,還“躍”出三晉大地走向全國,銷往北京、上海、南京、沈陽等地,深受客商青睞。從養殖基地出發,12個小時內,新鮮的三文魚就能端上消費者的餐桌。
“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帶動4個鄉鎮18個村253戶516人走上致富路。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瞄準漁業新賽道,打造特色農業亮點,通過不斷延伸產業鏈,高質高效發展三文魚養殖產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我們將持續用好用活‘千萬工程’這把‘金鑰匙’,全力抓好人居環境提升、城鄉融合示范、文旅康養帶動、特優產業增效‘四大工程’,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奮力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樣板。”晉城市委書記王震說。(中共晉城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