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賀詞中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這一重要論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彰顯了我們黨賡續傳承的不變初心,總結了新時代發展成就的價值追求,錨定了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目標。
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
古往今來,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從人類思想史來看,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而自身所處的歷史地位決定了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性和人民性是內在統一的,它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
為人類求解放,本質上就是要消除貧困,讓最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為此,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貧困問題,分析了貧困的制度根源,揭示了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物質貧困與精神貧困、城市貧困與鄉村貧困等貧困類型,指出了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根本解決途徑,并強調在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對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貧困問題進行研究,但其反貧困理論為我們解決貧困問題、推進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在“救國于水火、解民于倒懸”的迫切需要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百余年黨的歷史,就是一部踐行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不斷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帶領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帶領人民消滅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剝削壓迫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擺脫貧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帶領人民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成立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
中國發展成就歸結到一點,就是億萬中國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特別是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對豐富精神生活的追求、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更加強烈。新時代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些偉大成就,歸結到一點,就是億萬中國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需要保持清醒和堅定,把穩前進方向。
新時代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巨大躍升。但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不動搖。發展是硬道理,這一道理深刻改變了中國。但發展后的問題也越發凸顯出來,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切實解決發展后的問題,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進一步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心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敗。因此,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把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落到老百姓可感、可知、可及的幸福上。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強調:“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當前,我國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等,這些發展質效問題反映到生產生活中,就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安危冷暖的問題。因此,對直接關涉人民群眾切實利益的問題,必須一件一件抓落實,努力讓人民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只有在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斷實現中,在對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不斷解決中,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斷增強中,才能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
(作者分別系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青年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