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新階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搶灘未來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近年來,我國西部地區借助獨特地理優勢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等機遇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其高質量發展正向著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方向加速演進,但仍面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產業體系不優、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等挑戰和問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的形勢任務,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我們需要將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人才是關鍵、產業是支柱、創新是核心、綠色是本色,緊扣西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綠色低碳轉型戰略,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為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注入新動能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源和助推器。在發展新質生產力譜寫西部大開新篇章的進程中,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
數據要素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面向未來,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將成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盡管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偏遠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仍相對薄弱,成為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卡點和“瓶頸”。要改善基礎設施的發展環境,加強和優化數字基礎設施在西部地區的布局,同時推動西部地區由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向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轉型;要推動西部地區水利、公路、電力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轉型,構建“泛在連接、高效協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在此基礎上,要借助數字技術推動西部地區產業向“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方向發展。
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的重要抓手,是生產力變革的重要載體和具體表現。要立足西部地區資源稟賦,推動新能源產業鏈邁向高端化。充分發揮西部地區上游礦產資源產地優勢和下游發電市場優勢,通過稅收等優惠政策引導新能源產業的材料、設備制造等環節落實在西部布局,把資源優勢轉化為技術和產品優勢,推動西部地區新能源產業鏈、價值鏈邁向中高端,打造新能源全產業鏈創新發展的新高地。例如甘肅、寧夏等依托風能、光能謀劃新能源產業,西藏持續推進以水、風、光為主的清潔能源項目建設等;要充分釋放傳統優勢產業與數字技術融合的巨大潛力。做好制造業數字化,推動裝備制造自動控制向智能集成轉變。促進農業智慧化,放大“數字化+產業”相互資源的經濟價值。推動企業引入信息技術,實現企業內部生產自動化、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
東西部科技合作是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區域和跨區域協同創新的重要舉措。要健全東西部科技合作體系,加強技術轉移合作,促進創新要素跨區域有序流動和高效集聚;支持“雙一流”高校對西部地區開展對口支援,鼓勵高校院所與市、區聯合共建科技產業園區,促進科技成果在西部“落地生花”,不斷形成新質生產力,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為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注入強勁動能。
構建綠色低碳經濟體系,為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提供新模式
新質生產力具有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生特點,“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但環境脆弱,肩負著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強化生態資源保護”“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把旅游等服務業打造成區域支柱產業”,為西部地區向“綠”而行提供了“方法論”。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秉持“綠色低碳、科技賦能”的理念,始終把生態環境作為生產力要素融入西部地區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因地制宜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一方面,加強新質生產力賦能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強化智慧監測手段,對保護區基礎環境氣象要素進行監測,為自然保護區天氣預報,地質災害預防、護林防火等工作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加強科技裝備在環境執法及監管活動中的應用,有效利用科技手段精準執法,為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助力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此外,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推進生態產業化升級,創新自然資源領域生產模式,優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通過積極打造諸如“巴味渝珍”等特色鮮明的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形成自然資源領域新質生產力增長點,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實現“顏值”與“產值”同在。
另一方面,推動西部地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西部地區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文旅產業的巨大潛力。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推動文旅產業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離不開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其發展方向是數字化和智能化。要推進科技與旅游融合發展,開展數字賦能文旅場景建設行動,開發沉浸式文旅產品,助推旅游提質升級;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旅游大數據平臺,對游客的消費習慣、興趣偏好進行分析,為游客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通過智能客服、智能導游等提升旅游服務的智能化水平,讓游客的旅游體驗更加便捷、高效,推動文旅產業成為西部地區區域支柱產業。
構筑人才集聚高地,為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點燃新引擎
人是新質生產力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是新質生產力生成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高素質的人力資本集聚,將形成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局面,為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點燃新引擎。
首先,加強西部地區教育投入。教育是培育人才的“蓄水池”,要支持西部地區院校提升辦學層次,對西部地區院校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授權點給予政策傾斜,解決西部地區存在的高等教育整體質量和教育層次不高、高水平人才隊伍匱乏的問題;要深入推進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工作,加大“優師計劃”向西部地區傾斜的力度,從源頭上提升西部地區中小學教師隊伍質量,幫助西部地區培育“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礎教育師資;要找準職業教育的社會定位,注重符合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持續引導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龍頭企業與西部地區職業院校聯合,組建學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跨區域產教融合共同體,源源不斷培養出能工巧匠。
其次,結合西部對人才的現實需求聚才引智。通過建立“引才目錄”、制定“一人一策”引才方案,開展“東部博士西部行”等活動,并在“杰青”“青年長江”等人才成長通道方面適度向西部傾斜,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凝聚人才提供大力支持。同時,要加快西部地區全國重點實驗室、省級實驗室、海外聯合實驗室的建設,支持“杰青”“青年長江”等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校青年教師在國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項目、重大平臺建設中挑大梁、當主角,激發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
再次,以產業吸引人才,以人才促進產業。制定人才新政,落實政策兌現,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圍繞西部地區主導產業,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實現人才與政策、企業、產業的深度高效對接,打通人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營造“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發展環境,構筑人才集聚“強磁場”,為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蓄勢賦能。(作者: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詩語,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