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正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規模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數字型復合人才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培養數字型復合人才。比如,中央網信辦此前出臺的《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提出,要提高勞動者運用數字技能的能力,也要培育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創新型、復合型的數字化人才隊伍。又如,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日前印發的《2024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明確把培育高水平復合型數字人才作為年度六大任務之一。這些實打實的政策,為我國數字人才的高質量培養奠定了基礎。
但也要看到,我國數字人才隊伍建設仍面臨人才缺口大、人才素質與數字產業崗位需求不匹配、企業數字化轉型缺乏專業對口人才等問題。數據顯示,我國數字人才總體缺口為2500萬至3000萬,且缺口在持續放大,尤其是具備數字化戰略性思維、創新性應用的復合型人才占比相對較少。同時,還面臨數字人才培養體系滯后、數字人才“選育用流”政策銜接不暢等問題。未來,要從產業、企業、高校等層面入手,夯實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人才“底座”。
因產施策,完善數字人才頂層設計。緊密結合數字經濟發展規律,根據數字人才市場需求趨勢,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前瞻性規劃未來數字型復合人才的成長地圖和培育體系,持續優化人才要素結構和發展環境。出臺具體政策,推動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與金融、產業轉型等領域的交叉融合應用,推動高水平數字人才及高水平復合型數字人才隊伍建設,滿足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人才需要。
探索數字型復合人才培育新模式。結合科技創新發展和產業結構變革趨勢,制定數字領域高技能人才培育計劃,加大政策、資金、渠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高校應加大前沿數字技術、交叉學科等研發及融入課程體系力度,企業要著眼于行業前沿培育以及引進數字化轉型所需要的人才。厚植數字人才培育基礎,探索高校、研究機構、企業聯合精準培養機制,鼓勵企業與高校、研究機構共建共享實踐基地、實驗室、交叉研究院等,促進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有機銜接。
完善數字人才發展環境。優化體制機制,推動數字人才工作優先發展、謀劃、布局,發揮數字人才政策作用。完善重點引進、企業所需等人才數據庫,實現政校企研間的人才信息共享和資源互通,優化數字人才生態建設。增強創新,提高個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優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更好地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