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發現:
· 70.77%的受訪者對“放寬市場準入”等為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松綁開路、拓展空間的政策感受最深。
· 非公有制企業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約七成受訪者期待企業和企業家群體在“發展數字經濟”(72.78%)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72.58)等方面積極作為。
· 如何保障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49.42%)、不斷實現技術創新(46.06%)、暢通資金周轉渠道(44.80%)、應對外部風險挑戰(42.24%)等是企業發展最受關注的痛點難點問題。
· 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培育壯大優秀企業家隊伍,應在打造優良營商環境(66.15%)、健全政企溝通協商機制(65.44%)、夯實企業黨建(64.04%)等方向發力。
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政治問題,具有深刻的歷史、理論和現實意義。截至2023年5月底,我國登記在冊民營企業達到5092.76萬戶,民營企業在企業中的占比提升至92.4%。目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約1.4億人,綜合考慮“二代”“新生代”等家庭人口情況,乘以3.7系數,則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規模可能會達到5.18億人。為掌握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群體在價值觀念、思想狀況、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新情況、新特點,做好新時代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統戰工作,夯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礎,2023年12月4日—12月8日,人民智庫開展網絡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991份,并形成如下報告。
受訪者對“放寬市場準入”“促進公平競爭”等惠企政策獲得感最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先后出臺多項擴大非公有制企業市場準入,促進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改革舉措,形成了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壯大,多措并舉提振企業家發展信心和發展預期,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
一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舞臺更廣。近年,為更好促進民營企業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等意見,以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回應了民營企業的重點關切。多輪修訂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取消新能源汽車等多個熱點行業的外資準入限制,在多數行業實現內外資準入環節的平等待遇,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調查數據顯示,70.77%的受訪者對“放寬市場準入”等為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松綁開路、為企業改革發展拓展空間的政策感受最深;57.11%的受訪者對“促進公平競爭”政策獲得感較強,通過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流程、制定公平透明的市場準入規則、完善全國統一的負面清單,打破限制民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壁壘和路障,鼓勵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
二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活力更強。為回應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重點關切,我國針對民營企業的痛點難點推出系列配套舉措,加大對民營企業的金融、財稅政策支持力度。調查數據顯示,67.35%的受訪者對“加強融資支持”政策感受深刻,通過優化信貸結構,逐步提升民營企業貸款占比,開發更多適合民營企業的信用類融資產品,積極開展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讓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又有融資需求的優質民營企業能夠獲得更有力的信貸支持。55.80%的受訪者對“落實財稅扶持”政策感受深刻,49.47%的受訪者對“推行減稅降費”感受較好。通過更好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強化財政獎補機制,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能夠進一步增強系列財稅舉措對民營企業支持的普惠性和精準性,有力支持更多社會資本投向重點產業關鍵領域,引導民營企業創新和產業升級。
三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障更足。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調查數據顯示,約六成受訪者對“促進產權保護”(60.47%)、“優化法治保障”(59.62%)政策感受深刻,國有、民營、外資等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和自主經營權依法受到平等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日益完善,有力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
四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信心更穩。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綜合起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通過改善預期、提振信心,充分激活各類企業創新發展動力,充分釋放城鄉居民消費熱情,社會創新活力才會迸發,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才更堅實。隨著各項惠企政策落實落地,經濟持續穩步恢復,企業市場預期更趨穩定,企業人員發展信心進一步增強,廣大民營經濟主體備受鼓舞、干勁倍增。對受訪者發展預期的調查數據顯示,企業就業人員對個人、企業、行業和經濟發展整體趨勢的預期均高于受訪者平均值,其中民營企業和私企就業人員對未來的發展預期更加樂觀。
受訪者期待非公有制經濟在助力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落實重大發展戰略和發展倡議等領域積極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是在我們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指引下實現的。長期以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調查數據顯示,在新時代新征程,創造新的更大奇跡,受訪者期待非公有制經濟在助力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落實重大發展戰略和發展倡議、發揮企業發展綜合效益、培育壯大優秀企業家隊伍等領域積極作為。
從助力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來看,民營企業等非公有制企業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受訪者期待其為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作出貢獻。調查數據顯示,約七成受訪者期待企業和企業家群體在“發展數字經濟”(72.78%)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72.58%)等方面積極作為,通過加大企業創新研發投入、吸引和培育高水平高層次技術人才、強化技術攻關和產學研合作等方式,提升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新型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體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升級,進而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從落實重大發展戰略和發展倡議來看,企業和企業家應增強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受訪者期待其做到富而有德、富而有愛、富而有責。近六成受訪者認為企業和企業家群體可以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58.01%),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方面積極作為,通過做好碳排放測算,完善綠色低碳技術體系,系統謀劃碳減排創新路徑,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效支撐。近六成受訪者認為企業和企業家群體可以在“助力推進共同富裕”(57.56%)和“勇擔企業社會責任”(57.01%)方面發揮作用。同時,受訪者認為企業可以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53.64%)、“促進區域協調發展”(41.19%)、“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21.65%)等領域發揮作用。
從發揮企業發展綜合效益來看,受訪者期待其在聚焦主業、做強實業、做精專業、提升自身發展質量效益的同時,繼續發揮好穩就業、保就業、促就業的作用。民營企業等非公有制企業是穩定經濟的重要基礎,在滿足市場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提升供給質量和促進更為平衡、更為充分的發展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受訪者期待其能夠發揮好數量規模龐大、發展靈活性較高、吸收就業能力較強的優勢,在“專注發展、創造增量”(43.70%)的同時,繼續“建好吸納‘就業’蓄水池”(54.45%),實現“產教融合賦能人才培養”(67.30%),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要求之間的匹配度,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鞏固存量就業和吸納新增就業提供有力支撐。
從培育壯大優秀企業家隊伍來看,應在打造優良營商環境(66.15%)、健全政企溝通協商機制(65.44%)、夯實企業黨建(64.04%)等方向重點發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要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從制度和法律上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要建立完善制度化的政企民主協商制度,擴大不同行業和規模民營企業參與的覆蓋面,把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落到實處,支持企業家心無旁騖、長遠打算,以恒心辦恒業,形成共謀發展、共促創新的合力。通過做好企業黨建,讓企業家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聽黨話,跟黨走,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新的偉力、作出新的貢獻。
受訪者認為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難點主要在公平競爭環境、技術創新水平、資金周轉渠道、外部風險挑戰等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在民營企業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指導。”如何合理有效化解民營企業等非公有制企業在當前階段發展中普遍面臨的主要難點問題,是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兩個健康”的重要課題之一。
49.42%的受訪者期待惠企政策在“公平競爭”方面發力,為民營企業等市場主體進一步發展壯大破除不合理的“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限制。只有克服“抓大放小”的思維慣性,堅持以“競爭中立”原則對待各類市場主體,健全市場準入機制、完善公平競爭審查、保障市場公正監管、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同等享受法律保護政策機制,才能確保企業獲得公平合理的政策支持,營造統一、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障非公有制企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自由高效地參與市場活動,進而鞏固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技術創新能力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關鍵變量,46.06%的受訪者認為目前阻礙企業發展的難點痛點集中在“技術創新”領域。2021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達69.6萬件,排名前十位的國內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據7席。因此,要進一步破解創新底氣不夠、投入不足、動力不強、高技能人才缺失、成果轉化不充分等難題,保障民營企業等市場主體平等、便利地獲得創新資源,形成“創新不問出身”的政策環境,鼓勵支持各類優質企業創新創造。同時,健全產學研用有機聯動的創新成果承接轉化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為企業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44.80%的受訪者認為“經營資金不足、融資渠道不暢”等資金周轉問題制約中小規模企業發展。一些民營企業受制于自身發展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資信度不高以及財務制度不夠健全等因素,難以達到銀行等金融部門信貸風控要求,導致企業融資渠道少、融資成本高,需要通過健全多方共同參與的融資風險市場化分擔機制、健全中小微企業信用評級和信貸風險評估監控體系、創新信用融資服務和產品等途徑,進一步改善民營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市場主體的融資環境,形成多層次、多元化、高效率的投融資渠道,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
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貿易自由化與多樣化受到破壞,世界經濟面臨諸多風險挑戰,42.24%的受訪者認為當前影響企業發展的主要難題在于“外部風險”,由此企業“出海”需妥善處理法律政策合規、地域文化差異,增強全球供應鏈系統的彈性和韌性,更好應對日益復雜的外部環境。
對策建議:多措并舉激發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活力
在“融”字上下功夫,引導企業和企業家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夢的重要參與者和書寫者,實現中國夢需要非公有制經濟的廣泛參與、積極作為。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政治思想引領,讓非公有制企業和企業家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就是要引導其正確理解黨中央方針政策,增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以實現企業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72.43%的受訪者非常認同企業家應該“提高政治站位、樹立家國情懷”,自覺投身國家重大戰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等貢獻力量,為實現民族復興凝心聚力。64.69%的受訪者認為企業家應該“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聽黨話、跟黨走,把黨建工作嵌入現代企業制度,將“紅色基因”植入企業發展的肌理,確保企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健前行。59.32%的受訪者認為企業家應“真誠回報社會”,通過履行好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把個人的價值追求與國家富強、民族興盛統一起來,把個人和企業發展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新”字上下功夫,努力把企業打造成強大的創新主體。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企業家的創新活動是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首先,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72.28%的受訪者非常認同企業應該“在關鍵領域加強自主創新”,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立足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戰略任務,參與實施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重大項目,布局新材料、新能源、重點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其次,57.31%的受訪者認為企業和企業家應“將創新創業作為終身追求”,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勢,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此外,政府則應通過推進科技資源和應用場景向各類優質企業平等開放,強化對企業創新的風險投資等金融支持,鼓勵高水平科技人才向企業流動,實施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等惠企政策,構建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合作攻關、協同創新。
在“誠”字上下功夫,雙向發力建設親清的新型政商關系。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風清氣正的營商環境,政治生態健康潔凈、政商交往坦蕩真誠,營商環境才能優良、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才有保障。一方面,企業發展要誠信經營,65.24%的受訪者認為企業和企業家應該“堅持誠信守法經營”,帶頭執行各項法律法規、規章制度、行業標準和行業規范,依法誠信經商、誠信納稅,以誠信經營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領導干部要真誠坦蕩地同企業家接觸交往,超六成受訪者認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應“激勵干部主動作為、靠前服務”(63.08%),通過懇談會、掛鉤聯系、政企會商、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等機制化、規范化的政企溝通渠道機制,虛心納諫、躬身問計,真心實意、依法依規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解難題、辦實事,使各項決策接地氣、通民情、得民心,通過雙向發力構建親而有度、清而有為的政商關系,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營造尊商重商的環境氛圍。
在“減”字上下功夫,為打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破籬除障。創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競爭環境,是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權益的應有之義,也是推動企業良性互動、協同發展,充分釋放市場活力和發展動能的前提條件。因此,應在市場準入、項目招標、產權交易、獲取土地資金要素等環節,破除對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不同地區的市場主體不合理的限制,確保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保護產權、參與市場競爭、使用生產要素。在為企業提供財稅補貼、優惠政策、公共服務的環節,轉變工作作風,精簡審批流程,優化服務職能。在輿論宣傳上,廓清“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否定和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為民營經濟發展撐腰鼓勁。
在“實”字上下功夫,更好發揮惠企強企政策的激勵作用。打好惠企政策組合拳,抓好惠企便企政策落實落地是關鍵。調查數據顯示,超七成受訪者期待后續進一步“優化稅費優惠政策”(74.08%)、“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政策”(73.88%)、“增加惠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62.58%),讓惠企便企政策更加深入人心、精準見效。對此,在政策落地方面,要開展好線上線下宣傳活動,加強政策宣傳、政策解讀、政策指導等服務,多渠道提升惠企便企政策的知曉度,從“企業找政策”向“政策找企業”轉變,引導地方職能部門和各類企業學政策、懂政策、用政策,確保稅費減免、融資扶持、外貿拓展、融通創新等惠企政策措施出臺頒布后能夠不折不扣地落實落細,為企業發展降本減負;在政策執行環節,及時發現工作中的短板弱項、優化共性問題的處置機制,不斷提升企業稅費辦理便利程度、執法精準程度和訴求響應速度,提升企業稅費訴求辦理質效。
【執筆:劉明】
責編:程靜靜/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