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組織部長會議強調,推動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實踐效果是檢驗價值觀念的重要標準。政績成色深刻體現政績觀的踐行質效,要化繁為簡、精準識別,助推把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的要求落到實處。
政績的成色并非顯而易見,它往往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需要在歷史發展中檢驗、在全局演進中彰顯、在群眾感受中衡量,蘊含著發展的內在邏輯,遠非現實表象可以簡單概括,但這并不意味著考核體系將越來越龐雜。恰恰相反,正所謂大道至簡,正因為它不易識別,所以更要求我們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思維方法,采取更清晰的思路,更直接有效的手段,把優質的考核資源以及時間、精力投入到關鍵處、要害處,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掌握考核規律、透視政績本質。
指標向哪里聚焦,干部就會向哪里使勁,成色就會在哪里體現。指標多而雜,成色必然受干擾。精簡現有指標,關鍵要弄清指標設計初衷、來龍去脈、作用效果,按照“關鍵性、引領性”原則,對標中央指示要求,調整指標內容和評價標準,刪除不合時宜的部分;分析指標運行規律,把信息量、價值量大的指標拎出來,剔除信息重疊、區分度低的內容;關注指標差異性,把指標適用的崗位類別區分好,分類刪減契合度低的指標;規范評價形式,該量化的量化,不好量化的不可硬性定量,應綜合各方信息分析研判,為政績成色顯現創造條件。
精到才能精深。精到在于“厚積薄發”,多一些部門間的聯合聯動,多探索運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采取簡便易行、系統性強的日常跟蹤了解措施,全方位收集各類考核調研成果,把基礎工作做扎實,在貫通運用相關成果的基礎上,鮮明呈現政績質量。精到在于突出重點,對典型性、代表性強的重要政績,要舍得下氣力、花時間,開展蹲點調研、第三方調查、大范圍談話等工作,把政績的產生背景、現實影響、后續發展趨勢以及干部作用發揮情況一項項搞清楚,并透過現象看本質,多做反復比較,真正識別出政績為誰而樹、靠什么樹、樹得怎么樣。
俗話說,“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一流之人,能識一流之善”。提高政績考核質量,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考核隊伍。考核人員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對政績內涵心中有底、對考核業務心中有策,在考核工作中游刃有余。在以組工干部為主體的基礎上,注重從考核對象同類型崗位中產生,讓“內行人”以事察人,有利于打破行業知識壁壘,快速、準確地抓住政績的關鍵要素,識別出成色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