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領軍人物 > 正文

供需兩側如何有效協同發力

——訪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陳彥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

“這是在系統總結新時代宏觀經濟治理經驗基礎上形成的重要規律性認識,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彥斌在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表示,必須科學把握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的重要內涵,推動經濟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助力中國經濟進一步回升向好。

記者:有觀點認為,“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體現了黨中央對于破解供需失衡難題規律性認識的新突破”。如何理解這個“新突破”?

陳彥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深化了對于破解供需失衡難題的規律性認識,主要有三方面突破:

第一,強調從供需兩側協同發力。當前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社會預期偏弱等問題。為有效應對困難挑戰,宏觀政策不僅要統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還要進一步推動供需兩側協同發力。

第二,注重擴大有效需求。與一般性需求相比,有效需求更加強調與供給體系的適配性。著力擴大有效需求能夠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在此基礎上,有效需求能夠牽引和催生有效供給,推動供需兩側良性互動,緩解供需不匹配的矛盾。

第三,突出內需的重要作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加重視國內大循環的作用。將內需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能夠更好幫助我國實現自主可控的國內大循環。

記者: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為什么要在這個關鍵時間節點上強調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

陳彥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這一重要論斷清晰闡述了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才能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第一,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有助于促進短期經濟平穩運行。當前我國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表明供給未較好適應需求的變化,高質量產品供給不足,無法充分激發市場需求潛力。同時,有效需求不足可能降低供給端產能利用效率,加劇局部產能過剩現象。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能夠化解供需矛盾,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堅實基礎。一方面,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益,可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擴大有效需求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能利用需求拉動有效供給。

第二,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有助于推動長期經濟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要以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為支撐,這就要求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進而幫助我國保持較高經濟增速并持續優化經濟結構。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要有序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這難免會引發產出和就業的短期波動。在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新理念的指導下,適度擴大有效需求,能夠更加平穩地促進經濟動能轉換,保障我國經濟行穩致遠。

第三,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有助于加強預期管理。微觀主體預期偏弱是現階段我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之一。部分居民傾向于減少消費并進行預防性儲蓄,部分企業缺少擴大投資的動機。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有助于防范悲觀預期自我強化的局面,加快推動微觀主體形成一致的樂觀預期。

第四,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有助于彰顯中國特色宏觀調控優勢。中國特色宏觀調控體系不僅注重對需求側進行管理,而且通過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對供給側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既可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打通國民經濟循環中的堵點卡點,又可推動增長動力轉換,激發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能充分發揮中國特色宏觀調控優勢,兼顧短期穩定和長期增長兩大目標,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更好統籌消費和投資,增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供需兩側協同發力的著力點在哪里?

陳彥斌: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需要把握3個著力點:

第一,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為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重要指引,也是未來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的工作重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化解過剩產能。個別地方對企業投資進行不當干預,以及企業在經濟繁榮期盲目增加投資的行為,都容易引發產能過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從根本上破解產能過剩問題。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避免部分地方政府引發的重復建設行為。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宏觀調控有效規避市場主體的盲目性,抑制企業盲目投資的沖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增加有效技術供給,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其一,新質生產力以創新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的創新為關鍵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增加基礎研究的科研投入力度,為有效技術供給提供更充足的支撐。其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護創新和技術進步,使企業有足夠動力進行自主創新。其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讓創新成果能夠更快轉化為有效技術供給,促進新質生產力培育。

第二,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能夠提升經濟運行的韌性和活力,為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提供可靠支撐。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可以有效應對外部壓力。超大規模市場具備需求規模龐大和需求層次多樣兩大特征,憑借龐大的需求規模,超大規模市場能有效分攤和稀釋外部沖擊,保證我國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憑借多樣化的需求層次,面臨不可預期的外部需求收縮困局時,超大規模市場能及時提供足夠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助力我國實現自主可控的經濟循環。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可以培育新動能、新優勢。一方面,超大規模市場既能夠為創新提供廣泛應用場景,也能夠分攤創新成本并提高潛在收益,不斷激發創新動能。另一方面,超大規模市場有助于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的發揮,形成產業競爭新優勢。

第三,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不管是總需求不足問題,還是結構性和長期性問題,只靠單一政策很難有效化解,需要增強不同政策之間的取向一致性。

要解決當前我國經濟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需增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取向一致性。當財政政策加大力度,貨幣政策卻未協同發力,會引發名義利率升高,導致微觀主體實際融資成本維持在高位,無法充分激發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當貨幣政策加大力度,卻無相應增加財政支出,財政政策對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的乘數效應就難以充分發揮。增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取向一致性,能夠放大政策的組合效應,從而充分提振有效需求。

要解決我國經濟面臨的一些結構性和長期性問題,需將穩定政策、增長政策和結構政策納入統一框架,并增強三大類政策的取向一致性。增長政策有助于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進而切實提升長期內生增長動力。結構政策有助于消除總需求結構失衡、收入分配結構失衡、供給結構失衡等掣肘,打通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傳導渠道。在此基礎上,增強三大類政策的取向一致性,能夠有效破解經濟供需失衡問題,推動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促進中國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責任編輯:潘旺旺]